
不可磨灭的“326”精神
蒲城长短波授时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独立自主研制建设的第一个全国土覆盖的高精度无线电授时台。该系统代表了当时我国授时技术、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的最高水平,国产化率100%,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虽然当年神秘的“326”工程已经落上了历史的尘埃,但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尤其是技术难题的攻克还是让很多老一代科技工作者记忆犹新。
据介绍,短波授时台于1970年9月建成,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开始试播。1973年,根据远洋授时服务的需要实施扩建。1980年通过技术鉴定,次年7月正式承担我国短波授时任务。同时,为了提高授时发播精度、建立完整独立的授时服务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天文台开始增设长波授时台,1986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87年正式承担我国长波授时任务。
短波授时台的建立,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可控的、连续的、全国土覆盖的高精度陆基无线电授时能力。长波授时台的建成使我国陆基无线电授时精度由毫秒量级提高到微秒量级,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该项成果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参加了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庆典活动。
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倾注了很多授时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