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坚持实践标准,顶住压力,推进农村改革
——摘自李嘉树著《风起山南:安徽农村改革溯源》
沈宝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嘉树专著:《风起山南--安徽农村改革溯源》,记载了万里同志V在安徽农村推进改革的许多生动故事。其中,有一段介绍万里同志坚持实践标准,顶住巨大压力,推进农村改革的事迹。现摘录如下,与大家分享。
1979年17日至19日,万里继续在来安、天长、嘉山、定远等地稳定干部、群众的思想。万里肯定了滁县地委及时发布通知稳定各种形式责任制的做法,并再次表明自己对肥西包产到户的支持:
只要今年大丰收,增了产,社会财富多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干,后年还可以干,可以一直干下去。已是春耕大忙了,不论什么办法,赴快定下来。干一年,如果增产就是好办法,不增产,减产了,办法不好就收。去年肥西实际上有些公社包产到户了,我说,不动,干一年再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万里指出,不要怕扣上什么“资本主义”的帽子,能让增产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能实现农民、集体、国家都增收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农业生产的经营方法,也应当因地制宜。即使将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也要分组,也要责任到人。他说:“农民为什么要求包装到组,要求包产到户,因为能增产,能增加收入,这是对“左”的政策的抵制。我们看的那个生产队,产量高的是一九五五年,现在要倒退二十年!农民为什么怀念那一段,就因为以后越来越“左”,“左”得连农民种几颗葱也是资本主义,这要作为一个题目,好好调查一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二十年来,农村生产力发展到底怎样?根本条件改变了没有?基本上没有。那就要根据当前生产力的情况,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出不发展,或发展慢的原因,再找出今后发展的办法。农民现在要求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就是要摆脱“左”的束缚。不能坐在房子里争来争去,要尊重实际,到群众中去解决。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