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红旗渠的由来
--人工天河湟海渠和南山渠 的历史印迹(三)
作者:冷全祥 ,霍德
~~~ 🇨🇳 ~~~

这是一幅高原门户
人工天河的壮丽画卷
这是一曲团结协作
艰苦奋斗的时代战歌
这是一部自力更生
改造山河的壮丽史诗
提起“红旗渠”,人们自然会想到名扬天下的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然而,限于高原的人文内敛和宣传的薄弱。“高原红旗渠”的历史却鲜为人知,“高原红旗渠”的称号也并非空穴来风,自我杜撰。
湟海渠和南山渠建成之前,湟源县在粮食生产方面仍然是靠天吃饭,粮食平均单产在200斤左右,在连续十天无雨的情况下,麦类作物抽穗、授粉率低,豆类作物落花、落荚严重,根据统计,春旱三年一遇,伏旱四年一遇,由于春旱、伏旱灾害,农作物普遍减少50%,粮食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有限、口粮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湟海渠和南山渠的建设是事关“群众温饱”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

关于“湟海渠”的取名和称谓,源于该渠的开凿初心,即取“湟源县”和“海晏县”县名各一字,分取“湟”和“海”,合成“湟海”二字,意为该渠使湟源县和海晏县都受益。自1956年开始建设设计之初,省水利局和县革命委员会(县委)取名“湟海渠”,自1958年后,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教导,在“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氛围下,全县掀起了群众性投工投劳,大修水利,改造农田的施工高潮。
在接续不断地“兴修水利运动”的鼓舞下,到1958年年底,1959年年初,虽然湟海渠近百余座水利建筑因为缺乏资金和建材尚未完工,但广大社员干部、公社民兵、贫下中农、克服冻土层、碎岩层、塌方、悬崖峭壁、泥石流、山洪等等施工过程中地质和自然灾害困难,克服施工机械缺乏、工程量巨大、施工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进度慢等等施工过程中的不利条件,完成了湟海渠土方工程总量的53.4%,也就是在这一“热火朝天、大干革命”的时期,湟海渠被更名为“红旗渠”,直至1962年以后的公函往来中,在年度灌溉工程计划任务书中依然使用“红旗(北山)灌溉工程计划任务书”的字样,部分档案资料交替使用“红旗渠”和“湟海渠”的称谓,直到1966年湟海渠灌溉工程重新上马后,才陆续统一为“湟海渠”的称谓。

南山渠建设早在1974年就开始筹备,1987年省水利厅就着手规划,1988年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并于1989年计划实施,并最终于1993年开建的南山渠,虽然较之前的湟海渠建渠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已经有了一定的机械储备和力量,但是,相较于湟海渠的建设,南山渠的建设更加艰险,南山渠从东大滩水库引水,东大滩水库扼守巴燕峡口,巴燕峡口悬崖峭壁林立,沟壑深涧众多,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大断裂地带,施工难度艰巨、技术问题复杂,高山峡谷的许多引水涵洞和渡槽如同天上来水,穿山过崖,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这一时期,“大兴水利建设”几乎呈现出一种全民建设的情形。1959年,全县先后有红旗渠(湟海渠)、南山渠、胜利渠、跃进渠、五丰渠、青年渠、堂堂渠七条干渠的修建计划,共计土方量达到62万公方、石方量达到7万7千余方,施工工日达到27万工日之巨。
可见,当时的全县人民“以革命豪情高于天”的雄心壮志,以让“高山低头、河水改道”的激情满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撑起了一面“改造旧山河、兴建新家园”的高原红旗。

向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改造山河的高原红旗渠精神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