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胜 强行有志
憨子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②。知足者富,强行③者有志。不失其所④者久,死而不亡⑤者寿。
[注释]
①智、明都有聪慧,明智的意思,在这里但“明”高于“智”。②有力、强,都有强大的意思,在这里“强”表示比“有力”更为强大。③、强行:这个“强”与前一个“强”含义不同,是是刚强、坚决的意思。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某事。④所:处所,地方。其所,其所处,引申为根基,根本。⑤、死而不亡:人死了却不被忘记。意为人虽死精神继续存在。亡,同忘,不亡,不忘记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有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高明。能战胜别人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才算强大。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人,能坚持不懈努力的才是有志气。不离失自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但其精神永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以比较的句式强调个人处事应该自知、自胜、强行、精神长存四个方面。概括为处世格言:自知自胜,强行有志。
本章正面讲述个人处世修养的问题。
本章共八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一个人们向往的品德,即:智、明、力、强、富、志、久、寿。但这八句话又分四组,每两句进行比较,分别说明:明比智高,强比力高,志比富高,寿比久高。老子更提倡人们要自知、要自胜、要强行、要精神长存。
我们将老子的观点梳理一下,与我们所知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对比一下。
首先是“知人”与“自知”,没有问题,知人与自知都很重要。知人才能使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借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老子认为知人固然说明这个人有智慧,但自知才更高明。因为只有自知的人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的知人,使知人真的变为智慧。领导者的知人善任是以领导者的自知之明为前提的。
其次是“胜人”与“自胜”,老子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当然是强大有力的,这让人羡慕,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道理也简单,一个人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弱点与错误,进而能够克服这些弱点纠正这些错误,他就能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道,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一个人能够战胜别人却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他终究会毁于自己的弱点。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太多太多了。
再次说“知足”与“强行”。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当然是对知足者的赞扬。这里的“富”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内心的满足与宁静,一个人只有知足了,才不会受外界的纷扰,不会被物质欲望所驱使做出危害社会,损毁自己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也就是这个意思,俗语“知足常乐”道理也在这里。
但是,这“知足”终究有着不思进取,稍富即安的意味,所以老子并不认为“知足者”就是最好的,而是更提倡“强行”,认为“强行者”与“知足者”相比更有志气。这里的“强行”不是不自量力的行动,而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高,让自己达到更新更美的境界,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知,那种认为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就是教人随遇而安,不求上进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之间,老子盛赞“不失其所”的人会守住自己的根本,从而使自己经久不衰,这当然应该。现代人经常强调坚持自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是这个意思。但是,与人“不失其所”仅仅使自己经久不衰相比较,老子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让后世永远铭记并学习,也就是人身虽死而精神永存。这种精神永存就是真正长生不老,寿比南山。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从精神永存才是真正的长寿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显然非常明白人终有一死,不会长生不老。人能够永存的只能是为世人敬仰的精神。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人名垂不朽、彪炳青史、千古流芳等颂词是一致的。真不知任继愈为什么能说老子在这里“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在我看来,这任继愈如果不是故意胡说八道,那就是十足的蠢货,是民间经常戏说的应该“挨砖的砖家”!
说到这一章里老子提倡的“自知自胜,强行有志”的修养,我觉得有一个人特别典型,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魏晋时期的阮籍曾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他说的这个“竖子”就是刘邦。如果论起文化程度来,刘邦被称为“竖子”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恰巧就是这个“竖子”具有着老子这里所提倡的“自知自胜,强行有志”的特点,从而使自己在群雄逐鹿中成为最后赢家。
刘邦最重要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知,不但自知,且还能公开自己的不足。比如初见韩信,韩信问他:“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他坦然承认自己那一样都不如项羽。对初见面的韩信是如此,对其他有才学的人也都如此,并且他在每次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后都会谦恭的要对方“请君教我”。正因为他的这种自知,也决定了他的知人,让他看到了别人的才华并能让这种才华为自己所用,所以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王陵、张耳等当时的人杰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尽心尽力。在他这个籍籍无名的刘老四(季)变为了大汉高祖之后,他和群臣谈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这段话准确无误的说明老子所讲的道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汉高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胜”。读过《史记·高祖本纪》,还有通俗小说《楚汉演义》的人恐怕都有这个印象,这个刘邦没啥本事,总打败仗,甚至惨到连老爸、婆娘娃都被敌人俘虏的程度,但就这样一个人最后竟然胜利了!但汉高祖的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恰巧是他“自胜”品德的表现。项羽自认为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每战必胜。与之相比较,刘邦因其能自知,所以能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失败中学习经验,最终取得完胜,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胜人者虽然有力,但自胜者更为强大”(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汉高祖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强行”。将他与项羽相比较,项羽虽然出身贵族,但却目光短浅,在占领咸阳一番杀人放火。泄愤报复之后,遂即自封霸王,洋洋得意的衣锦还乡,留下了“沐猴而冠”笑柄。但刘邦以一介“竖子”,却不满足做个汉王,也不满足于与项羽划鸿沟为界,而是要进取天下建立大一统的中央帝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强行者有志”。有大志的人战胜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人,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阮籍以刘邦为“竖子”,他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2023-7-13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