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恒昌两诗之赏读
王炳强
1.旧时燕子
—清明时节回乡扫墓在老屋前流连

儿时家里
年年飞来燕子
一口一口地筑巢
一口一口喂她的儿女
大燕下颌红红的
小燕嘴角黄黄的。
我问母亲
燕子怎会认识咱家
母亲说
还是头年那一只
离开大半年
往返几千里
不是头年那一只
怎会认识这个家
大燕下颌红红的
小燕嘴角黄黄的。
若是头年那一只
该是怎样的一只
一只不老的一只
一只永远的一只

旧宅里半栋老屋还在
老屋里半个泥巢还在
泥巢里我的目光还在
母亲啊,你何时飞来
大燕下颌红红的
小燕嘴角黄黄的。

【赏读】
桑先生大作《旧时燕子》运用了数种艺术手法:
1.写物写人,借物喻人。
前段描写母燕和乳燕。先描写母燕对乳燕的爱,也是借喻母亲对我的爱,是借物喻人;后表述燕子年年回家,母燕是“不老的一只”、“永远的一只”。
2.对比手法。
前段写燕子年年回家,母燕永远不老,后段作者触景生情,写我离世的母亲却永远回不了家!
3.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一句“母亲啊,你何时飞来?”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极度思念,以及深知母亲永远回不来的无限惆怅和悲伤!此句极能引起天下失母儿女的感情上的共鸣。其余诗句多为借助描写和叙述来抒情,是间接抒情了。
4. 运用复沓手法。“大燕下颌红红的,小燕嘴角黄黄的”,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反复吟唱,既突出了母子相爱、情谊融融的感情氛围,又造成了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
作者将几种艺术手法,娴熟自如地揉合在一起运用,堪谓浑然天成!这首诗作,愚以为,在桑老的诗作中属上乘之作!
2. 筷 子

自从学会了使用筷子
它便没有一餐离开过你
你贫寒,它不离不弃
你富足,它只是换一身外衣
它什么也舍不得吃
一心只为了让你吃
就是你活到七十八十九十
它也一口一口地喂你
每当饱餐已毕
它才有片刻的喘息
来不及洗一洗周身的辛劳
只是默默地看着你
每当面对筷子
我总是久久凝视
哪个是我年轻就故去的娘
哪个是我年迈尚健在的爹
等我百年之后
在灵前摆上一双筷子
那才是我和父母
最后的诀别
【赏读】
这首诗与上首诗相同处,都是采用了写人写物、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同之处,前首是思念母亲,后首是歌赞父母之爱。
《筷子》的最可贵之处在于选材和立意上。筷子这种物什,最普通、最常见,造型极其简单,无观赏性,无艺术性,人们一日三餐使用它,却未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因而古代诗人无人歌赞它,现代诗人仅几人以此物入诗,但也无人拿来歌赞伟大的父母之爱。只有桑恒常先生以超常的敏锐眼光来审视筷子、研究筷子,发现了筷子精神与母爱的相通之处。于是《筷子》便成了桑先生的笔下之花了。
诗意表达逐层递进,通俗易懂,故不赘述!
诗歌作者桑恒昌先生简介:

生于1941,原籍德州市武城县,原《黄河诗报》社长兼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原副秘书长,当代诗坛泰斗, 现出版诗集21部。有270多首(次)诗翻译成外国文字。 2012年古贝春集团公司在文化,建立桑恒昌诗苑。 2016年被《山东诗人》杂志社授予“首届山东诗人终身成就奖”, 2017年11月被评为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8年1月在德州学院设立桑恒昌文学馆。
赏文作者王炳强简介:
男,1956年生。济南市历下区退休语文高级教师,有一百余篇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教学论文、新闻作品,刊发在省市级纸刊和微刊《都市头条》上,著有《两耕文集》。
(于2023年10月17日上午)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