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制作完白天收的稿件后,时间已经很晚。还睡不着,便到写作群爬楼看了看老师们创作的作品。无意中看见一幅“画配诗”的图,观察了一会儿,感觉对之不感冒,无缘分,便放弃。自己找来这幅很久很久以前写过的旧图,看着是应节之景致,颇为顺眼,便决定以此为范写上一首。
记得好些年前,某群的主编在拿出这幅图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创作辛苦事。古人写诗,先写出来,自己默诵朗读,觉得可以了,就放下进行冷处理。隔几天再看再读再修改润色,反复几次,这样才安心转示于人。古人之所以传下来那么多名篇靓句,都是源于此哦。
我即时茅塞顿开,虽然对主编的阐述依据,还有点《文学与出汗》中“写永久人性”般的怀疑;但“文如看山不喜平”,将浅显平庸改得深沉含蓄些,应该是正确的。
于是,接下来我就按照主编的教诲去写,结果,无论在哪一个群的哪一次作业,自己的作品要么“书被催成墨未浓”,要么便变成隔季黄花,错过时节了。
这才知道,古人留得下来好多好诗,是古人那个时代的特产。我们这个时代,要的是急功近利,要的是权钱富贵,要的是皮肉享受。跌落神坛的诗,还想“刻舟求剑”恪守古人的创作流程,那恐怕就要从现在的不入三教九流,更愈下至尘封土埋湮灭了。
盛世诗词,还是在与时俱进的。春天比肩飘红,秋季胜过落叶,可看一看点击赞数和流量,还是很可观的啊!阅读那些点评和礼赞,足可以为我们这时代诗歌的量和质高傲地说:后无来者不敢言,前无古人则定然!
抒发了几段幽情,倾诉了几句积郁,思绪平复多了。还是回到图画上来吧。
这幅图,画面通篇是浓重的暖色,画者将秋的寒凉全部熔入他的热情中了。如果换作其他人来写,作品一定是洋溢着奔放炽烈之豪情。我也很想写出热烈,可是心境悲凉,写来写去,不过如此,只是不太怎么颓唐而已。


七律【中华通韵】
晚秋昏景(诗画配)
连振华
蒹葭曳絮去匆匆,天际云烧一片红。
远影归翎啼晚籁,碧溪澄水映长空。
浮岚晕月霓初显,幽雾弥冈夜渐浓。
此景凝神读不够,吟诗诵赋到宵终。
2023.10.17深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