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世界的港湾 连接天下的彩虹
文/娜彧(文艺评论家)
我花了五个大半天读完了魏微四十万字的《烟霞里》,不是断断续续的五个大半天,是连续的。近几年我基本上很少读长篇,或者读着读着就搁下,总觉得太长或者哪儿不对,就随它去了。但我第一天一口气读到女主角田庄七岁已是深夜,睡觉的时候还在想小大人田庄,第二天因为惦记着就接着读了。差不多这一周里,我上午去单位打个卡,下午回家接着读。

我是通过魏微的作品《乡村、穷亲戚、爱情》知道魏微的,就像通过《妻妾成群》知道苏童,通过《玉米》知道毕飞宇。那时候热爱文学,喜欢好作品,现在不知道怎么渐渐地淡了,不管大师还是朋友的书,都懒得读了。我能够连续五天读《烟霞里》这部长篇,是因为我真的惦记着田庄:她十岁了、二十岁了、三十岁了、四十岁了。吸引我的并不是田庄的命运,田庄这种人,我太熟悉了,他们不会有特别跌宕离奇的命运,因为敏感、自尊、看起来有理性其实极深情、还特别倔,如果不是有些天赋的才华,基本上一辈子就这样了。但是,田庄怎么会死呢?田庄四十岁的时候还好好的,遇到了她这一生唯一的一次爱情,最后却连手都没牵过,这段感情就过去了。我右手下意识地掭着剩下的几页纸,有点怯,死于爱情吗?然后,又翻过一页,十几分钟之后,田庄死了,果然死得也不浪漫,死于心梗,在她的办公室,一个人。我合上书,田庄却还在我眼前。
▲魏微: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东文学院院长
这部小说,魏微用编年体的方式,将一些历史事件穿插其中,让一个普通又特别的女性懵懂而清寂地走完她的一生。田庄不是个大人物,没有任何崇高的理想,智商就那么回事,情商也不咋的,在乡村、县城和一个四级小城中来来回回长大。实际上在田庄长大之前,笔墨大都在田庄的母亲孙月华——一个现实的、充满活力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去争取的女人身上。孙月华如此世故但并不让人讨厌。我跟魏微说,孙月华写得也好,各种心机钱权第一,然而人家就是什么都有,老公的宠爱、天降的父爱,包括恨她又爱她的女儿田庄一生还不掉的爱。魏微说,孙月华写得比田庄好,“母亲一旦太有性格,女儿就容易糊”。不过我还是觉得田庄写得更好,因为性格是容易写的,而田庄的糊,太不容易了。她看起来这一生糊里糊涂,实则是心里太清楚了,什么都懂,懂了就不深究了。她不自寻烦恼、不考验人性,太烦了,从小到大她有一个让她烦到爆的母亲,亲情太重反而在爱情上就淡了,但其实大概是伪装的吧?不管如何淡定、理性、坚强,一旦遇到真爱就崩溃了,但是连崩溃都那么理性,因为深情所以理性。魏微将笔触伸到田庄九曲十八弯的心灵深处,将人性中微妙的、细腻的变化一点点刻画下来,淋漓尽致。对了,我想说的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可能除了田庄,还有魏微叙事的节奏和她独特的语言。在《流年》中邂逅过,而在《烟霞里》重逢了一个熨帖、温暖的老友。我没有觉得魏微突破了自己,我也不觉得一个成熟的优秀的作家能够轻易地突破自己,因为他们的那个自己太坚固了且已经被刻上了烙印。比如张爱玲、萧红,她们怎么突破自己呢?魏微延续了她一贯的细腻、清淡,那种只属于她的冷静和热情。我记得有一次在她广州的家中,好几个作家编辑在讨论好小说的首要条件,故事还是语言?魏微是将语言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对语言,她不肯将就。在一开始你可能没有被吸引,但是渐渐地被吸引。魏微是很擅长将一个人置于时代的背景中去展开叙述的,比如《大老郑的女人》,这是一篇让我惊艳的短篇,多年以后留在我脑海中的是一幅画面:一个女人在院墙内、另一个在门口,大老郑在她们俩中间;背景是城市的高楼和建造高楼的大老郑们。而田庄呢,逝于心梗的田庄在烟霞里,来来往往。
主 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赵阳欢
投稿邮箱∣gdqlhx@163.com
社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148号
广东省侨联大厦6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