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留在梦里》分享会小记:普普通通一个初秋夜晚,一场不发生GDP的清谈,没有实惠,无半点熙攘,梦里梦外风度正点点濡染……
梦里梦外
——《梦留在梦里》分享会小记
作者:桂汉标
陆离的物质与时尚间,
挤着一间风度书房。
柔和的灯光并不夺目,
恍如什么梦被点燃。
百里外赶来不觉得匆忙,
带小儿街边先吃快餐;
接着有精神佳肴,等待
追梦人与八方来者分享。
梦里是诗,伴灵魂震颤,
无时不关乎生命与成长;
梦外是远方,无涯向往,
能经受风雨吹打的信仰。
乘月光走来,心态敞亮,
梦留在梦里,娓娓而谈;
师长忍不住抢先推介,
文友上前朗诵,情意深长。
几位姐妹同出发于昌山,
追人生一个梦一束光,
在市井的繁嚣嘈杂中,
可听见虚静纯粹的歌唱?
一位孕妇靠坐在门框旁,
也许要让胎儿早沐诗香?
“小女十个月我就进西藏了……”
此刻脚步声可依然铿锵?
普普通通一个初秋夜晚,
一场不发生GDP的清谈,
没有实惠,无半点熙攘,
梦里梦外风度正点点濡染……
(2023年10月13日凌晨补记)
径直到诗境中去生活
——余玉英诗集《梦留在梦里》赏析
作者:胡列志
韶关诗坛近年新秀辈出,余玉英就是其中一位。
1
戽斗湾,武江河畔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那里不曾传奇过传奇”,像粤北无数个平常到再不能平常的村落。在我人生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这里的景那样的美,风是那样的甜,人是那样的纯,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空气,竟然饱含着诗的韵味。
于是,我记住了戽斗湾。
余玉英就出生在戽斗湾。余玉英的父母,不知道脚下的这片沃土,会孕育出一位诗人,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女儿正逐步走上粤北文坛。
2
余玉英写诗,基本没有功利,而是一种自觉。
余玉英给人的印象,“玉出天然,天然的没有雕饰,浑金玉璞,清醇善良。”(周春泉《玉撷石英出天然》)
出身平寒,没有任何的背景与靠山,找一份工作都是靠自己凭实力考取。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
但当她走上三尺讲台,当她看到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她的激情被点燃,以致于被安排在机关,也要申请回到边远的乐昌秀水。
同时被点燃的,除了致力于做一辈子老师的恒心,还点燃了一颗诗人的梦,于是这十一年来,她与诗结缘,与诗同行,还“径直到诗境中去生活”。
我羡慕余玉英的遭际和境遇,更欣赏她坚强顽强的意志力。
秀水离她的家遥远,路途辗转,回一次家七拐八弯,连男人都觉得难,但她没有抱怨,而是把这种清苦当作历练。
层叠的梯田,潺潺的流水,朗朗的书声,都成为一种滋养。
山里的夜,犄角旮旯的鸣虫,本来是一种孤独与愁苦,可余玉英硬是随意就把它转换成诗意,诉诸笔端。
在她的第一本诗集《乘月光走来》里,随处可见她对秀水,对乡村,对学生的爱。她的爱,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真诚,那样醇厚。她的这些爱,像跳动的山泉,汩汩地流动在她的诗行里。
有时候,我真想成为秀水乡村小学的一名学生,坐在课室里,听她娓娓而语。
确实,有一位诗人,尤其是年青的女诗人做自己的老师,是人生多么幸运的事情!
我曾不止一次到过秀水,秀水的隔壁就是湖南宜章的迳口镇,那里有写《春天的故事》的王佑贵。是那里的山川之秀孕育了王佑贵,有时候我也想,余玉英也许去对了秀水,是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啊。
后来,因为优秀,余玉英也被调进了城;又因为优秀,二十几岁就被广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且已经做了几年五月诗社的中层干部了。
3
余玉英的诗,不搞大的题材,搜遍两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几乎看不到与政治相关,与大趋势相关的诗行。偶尔有一些应节应景的作品,很少,很低调,看不到风向与印记。今后有没有不知,不知桂汉标老师有没有跟她谈论过这一层,我肯定没有谈过,毕竟余玉英还年青,今后的日子还长。
如果说,第一本诗集,余玉英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我世界,第二本诗集《梦留在梦里》则有了一些改变,从诗题的命名就可以感触得到。如果说余玉英在第一本诗集里,是用相机记录一个个工作、生活的镜头、画面,缺少的是解剖与装饰,而她的第二本诗集里,她就已经开始运用高精度摄影设备和技巧来反映生活和人生了。
个体的人,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余玉英的诗,是有很明显的粤北印记的。她笔下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是我熟悉的,她的许多诗,读一读,就会勾起我对粤北山村、粤北风情的记忆。在普通眼里极其普通的风景与事物,哪怕惊鸿一瞥,余玉英都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并抓住闪光的一点,挖掘出出人意料的内涵来。在她的笔下,粤北的山水更美了,粤北的人情更浓了。
余玉英的诗,大多选取一个点,甚至是极其细微的点,着眼,起笔,行文,倏忽间收笔,不展开,更不铺陈吟哦,因而短诗居多。可言有尽而意无穷,花最少的笔墨撩起人们一个个敏感的思绪。余玉英对景,对事,对人的抓取和分析解剖是精准的。她摆事实,但不怎么“讲道理”,有时候真想读到她的鞭辟入里,看到她展露她的高深层次,可惜没有,她太惜笔墨了。慢慢品味,发现这才是余玉英的高明与狡黠,这是比一个“一览无余”“好话说尽”者好了不知多少的苗子。
粤北山城被称为“诗城”,女诗人不少,余玉英是其中我欣赏的佼佼者之一。
余玉英毕竟是女人,为人妻,为人母,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
在第二集的134首诗歌里,与第一集比起来,以“我”的角度和身份出现的差不多多,但心境已经绝然不同了。
写自己,而且很真实地把一些“小心思”抖露出来,小资的成分少,小女人的成分重,可没有怨,没有愤,吐露心声,却“淡如白水”,不伤心,不伤己,更不伤人。余玉英的把控力极高,自我消化能力极强。文字的记录,永远不会成为情感的累赘。用诗的语言去宣泄个人的情绪,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余玉英做到了。
每到一地,余玉英会留下诗行,把风景的美,人文的美,感受,然后告诉大家。
她的审读能力不一般,去到西藏,虽是走马观花,可她感受比一般人要深,一连串的藏区符号和理念若然之上,给人以朝拜的震撼与流连。
余玉英的细腻,“一粒鸟鸣啄亮晨光”,在诗行中充分体现。
余玉英参加诗社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始终是微笑而腼腆的,从来不争着说话,从来就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模样,“时光渐渐,曲水流觞”。
余玉英的关注,逐步高远。
余玉英的诗行,逐步灵动。
很欣喜,很欣慰,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在成长,在快速成长。
如果我是编导,我会把余玉英的诗改变成一幕幕短剧,甚至以余玉英为原型拍一部篇幅不短的青春励志连续剧。
4
余玉英的诗,暂时还归不到什么派别,个人风格也还在形成中,但她的表现力,她的思辩力,就像春雨天的植物,正在拔节茁壮。
从我这个角度看,余玉英还可以把诗写长一点,还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吐露多一点,还可以在熟悉的乡村乡土方面多下点功力,形成一个诗歌的乡土系列。
我知道,余玉英在读更多相关的书,努力把知识面和基础弄得更深广一些。
作为教师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也应该多关注时事,除了“匹夫有责”的古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主张)。
作为文人,手中要有一把剖析社会的手术刀。
当然,最希望的是,在此基础上,余玉英写出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作品,我想,一定会的。
余玉英已经是一位诗人,已经在诗境中生活,愿你在诗境中飘逸飞舞。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