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刹之谜
梁文田
在直隶顺天府大城县王家口镇(即今天津市静海区王口镇)的团结村有一座古刹——关帝庙。百姓求告祈福,无不灵验。
古刹建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至今还无法考证其确切的始建年代。
据2002年出土的一通残碑记载:“盖古刹建庙之源,因历史悠久,年代不详,至大明正德五年(1511年)重修重建,万历二十五年(1599年)再次重修,曩者因历代沧桑,年久失修,以致坍塌------”
可以得知,五百一十二年前(明正德五年)就已重修过,如果据此推算,那建庙时间应该还要更早,古刹的始建年代至少在六百年以前。这也算是王口乃至天津人值得炫耀的古迹了。
为了弘扬王口的古代文明,团结村于2002年在原基原址上,第三次重修了古庙。
重修后的关帝庙建筑宏伟,面貌一新。
山门前七级台阶上两个石狮子栩栩如生。
“关帝庙”三个鎏金大字镶嵌在门楣之上,山门两侧楷书一幅对联:上联是“气挟风云赤面赤心乘赤兔”,下联是“志垂日月青史青灯仗青龙”。
山门东侧是一根高三丈六尺五寸的旗杆,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的白天,在旗杆的雕斗下高挑一条长幡,上书“护国佑民,扶正驱邪”;夜晚悬挂一串十二连灯,亮如白昼。
拾级而上,进入火红的山门。
门庭东侧的一幅壁画画的是关公手握《春秋》,秉烛夜读,关公专心致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西侧一幅壁画画的是关公辞曹、曹操赠袍的故事,画中关公用青龙偃月刀的刀尖挑着一袭红袍,神情似有猜疑之意。
进入院中,在东边有龙之六子赑屃驮着的一通石碑,王口人把赑屃俗称为石龟或王八。
据当地老人讲,原先有四个驮着石碑的石龟均布于关帝庙的院中。有一年天降大雨,西南角上的石龟趁着大雨,从水沟逃了出去,西北角上的石龟紧随其后,也欲趁机而逃,被周仓发觉,周仓用青龙偃月刀向石龟劈去,石龟躲闪不及,正中脖项,给此龟留下一条刀痕。
这虽是一个传说,但在1958年前,笔者曾经亲眼见到过院中所剩的三个石龟,西北角上的石龟脖颈上确实有一条裂纹,这是不争的事实。
人们是否根据此事实而演绎出来这石龟逃跑的美丽传说呢?
站于院中抬头仰视,见一“亘古一人”的匾额嵌于大殿正中檐下。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说金圣叹先生批注《三国演义》,当批到关羽千里走单骑,保着二家皇嫂河北寻兄时,金先生在眉批上批道:“以干柴近烈火能不燃乎?”此时只听得空中有人高呼:“请先生笔下留德!羽乃‘亘古一人’也。”金先生出来观看,原来是关公显灵,忙望空礼拜,于是就有了这“亘古一人”之说。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它表达了人们对关公的爱意与尊敬。
绕过院中的香炉,信步踏上八级台阶,进入前廊。
只见殿外东墙的一幅壁画画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刘备的毕恭毕敬、关羽的不屑一顾、张飞的心急火燎,将三人描绘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具。
西边的壁画画的是“关公单刀赴会”,关公坐在船头之上,浑身是胆,毫无惧色,周仓戳刀立于关公身后,目视前方。
迈步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进入大殿。
只见大殿正中神龛内,塑有关公头戴冕旒冠,双手秉圭,正襟危坐的塑像,俨然一副帝王之像。
关公到底何许人也?以致让后人如此敬重。家喻户晓的关公,真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乃后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今山西解州人也,自幼读书,深知礼义,其为人也,傲上而不忍下,藐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尤为人敬者,大义凛然,忠心不二。因之,后人将关公之形象敬为至高且大,其封谥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并尊称之为武圣。
据老人们讲,关羽乃是一条露水龙转世。
在山西解州关羽老家有一座古寺,老方丈已年愈百岁,德高望重,有很高深的修行。
有一条露水龙,常变化成人形到寺院里和老方丈对弈。
在甲午年的五月,正是甲午月。
这一年解州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树皮草根皆被人吃光。
老方丈是个修行多年得道高僧,他知道常和自己下棋的非是凡人,乃是一条露水龙,于是就恳请他拯救这一方百姓,给这方老百姓降一点儿甘霖。露水龙面露难色,无可奈何地说:
“我乃一条露水龙,无权给人间降雨,请方丈见谅。”
“唉!看这遍野饿殍,怎不令人心痛!既然你是露水龙,那就请你多给这里降些露水,这样也可以稍微缓解一点儿旱情啊!”老方丈再次请求。
“可这样一来,我未经允许,私降甘露就违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就要降罪于我,那我将如何?”
两人相对良久,老方丈眼含热泪向露水龙跪了下去,请露水龙无论如何也要解救这一方的老百姓。露水龙被逼无奈,仰天长叹道:
“唉!你这哪是求我降甘露,你这是强人所难啊!你这是生生地要我的这条老命啊!我此一去无旨降甘露,按天庭例律当斩,届时你就为我料理一下后事吧!望方丈应允!”
“但不知如何料理后事,还请道其详。”
“我们龙王违犯了天条,当在天庭的斩龙台上问斩,届时你将看到有一朵乌云从南天门飘来,只要一电闪雷鸣,那就是在行刑。雷鸣后将有大雨降下,你只要看到了那块乌云,就在院中设下香案,把你的袈裟铺于香案之上,再把你的紫金钵盂放于袈裟正中。俟行刑时,将有一滴鲜血落入紫金钵盂之内,那滴鲜血就是我的血,你要让紫金钵盂须臾不能离开袈裟,再念经超度一百天,百日之后,我的鲜血就能成为人形,你要将此人养大,你把他养大之后,如有无子女之人家,你可送与他们抚养即可。”
老方丈指天发誓,一定按露水龙的吩咐而行。
于是,露水龙就给解州降了好多天露水,这露水就像牛毛细雨一样,终于解除了解州的干旱。
到了十三日是甲子日,午时也是甲子时,从南方飘来了一朵“盖垫”般大的乌云,此时老方丈已经在院中设摆好了香案,依照露水龙的吩咐一一照办。
乌云飘到了寺院上空,霎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突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俄顷,雷声乃止,雨过天晴。
老方丈从廊下走近香案,果然见紫金钵盂内有鲜血一滴,香案上的香烛在狂风中竟未被刮灭,还在照样燃烧,袈裟上也未落一滴雨珠。
从此,老方丈失去了一位知心的好友露水龙,他为露水龙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壮举而大放悲声。
哭罢多时,老方丈向紫金钵盂大拜了三拜,小心翼翼地用袈裟包裹好紫金钵盂,把钵盂高高举过头顶,暗中祈求上苍保佑。
一切都按照露水龙所吩咐照做。
老方丈超度了整一百天,打开袈裟,看见紫金钵盂内的那滴鲜血已经变成了花生般大小的一个小孩儿。
因为小孩儿乘雨而来,所以老方丈给他取名为“雨”,又因为此子是露水龙转世,而露水龙又因雨而获罪遭诛,所以就尽量避讳雨字,而将“雨”字改为“羽”字,又因为雨生长于云中,老方丈又给“羽”起一个字——“云长”,因为“长” (zhǎng)与“长” (cháng)一字多音,人们就把“云长”(yunzhǎng)讹称“云长”(yuncháng)了。
“羽”既然是露水龙转世,所以他使用的武器自然也和龙有关了,就叫“青龙偃月刀”。
后来,老方丈把“羽”送给了一家无子女姓关的、卖豆腐的老汉收养,从此,就把“羽”叫做“关羽”。
关羽长大成人,聪明异常,关老汉就把他送到了私塾念书。
一日,关羽在私塾院中看见一只麻雀在地上走了三步。关羽非常奇怪,因为麻雀这种鸟总是一蹦一跳地跳跃着走,从不像戏台上的人物那样,随着“慢长锤”的锣鼓点儿,迈着四方步,一步一步悠闲地踱步。
关羽遂把此事告诉了老夫子,老夫子听罢,沉吟半晌,说关羽死后将有三千年的旺运。
所以,直到现在,关帝庙里还香火鼎盛。这个传说一直在王口一带的民间广为流传。
另有一种版本,传说关羽乃夏医生之后。
夏医生的妻子貌美如花,虽已身怀六甲,却与少女无异,当地有一流氓——“笑面虎”,对其美貌垂涎三尺,问手下之人,如何才能将夏妻弄到手。
有个坏蛋就给“笑面虎”出了个损主意:“公子您佯装患病,请夏大夫前来诊治,过几日您称病已痊愈,请夏大夫过府饮宴,在宴席上您毒死夏先生,再将夏妻骗至家中,逼其成婚,岂不大功告成!”笑面虎鼓掌称善。
就这样,夏妻陷入了笑面虎的圈套。
无奈,夏妻只得佯做答应在生下孩子后和笑面虎成婚。
夏妻在笑面虎家生下了夏先生的骨血后自缢殉情,笑面虎命下人将此子扔到深山喂野兽。
这下人见小孩儿生得小脸儿红扑扑儿的,非常可爱,顿生怜悯之心。就把孩子放到了大路旁,并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盖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有过路的好心人把孩子抱回家中收养。
这个下人跑回笑面虎家中,笑面虎见他通身是汗,问其原故,下人说,在他扔孩子时,正碰上一只斑斓猛虎,被猛虎追得把衣服都跑丢了,一路跑来,跑得浑身是汗------
再说这被抛弃在路边儿的小孩儿暑热难耐,哇哇的哭声惊动了一位卖完豆腐正往家赶的关忠诚老汉,他正打此经过,就把这个小孩儿抱回了家中,取名为关羽。
关羽长大成人后,酷爱武术,正好有个铁匠铺的师父会武术,关忠诚老汉就把关羽送到铁匠铺学徒,关羽为自己打造了一口大刀。
笑面虎家的那个坏蛋又给笑面虎出了个馊主意,叫他在自家院内打一眼水井,再把全村的井都填死,只允许年轻貌美的女子到他家的井里打水,诱奸那些无助的女人。
关羽怒不可遏,一刀将笑面虎劈死,报了杀父辱母之仇。
关羽逃到了涿州,遇到了刘备和张飞,这才引出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三国故事,为刘皇叔立下了盖世之功。罗贯中有诗赞之曰: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
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
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
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关羽谥封为“协天大帝”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当时是否为了稳定时局,收买汉人之心而编造出来的这么一段故事呢?
据说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内总听到身后有朝靴声响,这天,乾隆又听到了朝靴声,于是就问道:
“后边是何人保驾?”只听有人回答:
“吾乃二弟云长。”
乾隆思忖,既然他自称二弟云长,那我也不是凡夫俗子了,我就是大哥刘备了。于是又问道:
“那三弟何在?”
“镇守辽阳。”
乾隆心花怒放,他急于见到二弟,马上传旨,金牌调辽阳总兵进京。
自打宋朝十二道金牌调岳飞,岳飞被害风波亭后,外官是文官怕宣,武官怕调。
辽阳总兵接到乾隆的金牌后,心中暗想,这仕途险恶,不知是谁在万岁跟前参了我一本,调我进京无非是欲加害于我,我不能重蹈前朝袁崇焕将军之故辙而被千刀万剐。倒不如我自行了断罢了,也好落个全尸。于是辽阳总兵吞金而死。
乾隆得报,悔恨不已,只有把对三弟的无限思念转移到二弟上。于是谥封关羽为“协天大帝”。意为协助玉皇大帝管理天庭及人间,也可以理解为协助天子管理天下。
自打那时起,人们才始称关羽为“帝”,无怪乎在2002年出土的明代残碑上将古刹称为“关王庙”,(人们俗称的“老爷庙”)而不是“关帝庙”。因为在明朝关羽还尚未谥封为“帝”。
为什么刘关张哥仨转生到了清朝还不能聚首?
据老人们讲,他们三人乃是洪钧老祖的三个徒弟: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转世。
殷商时,三人同签封神榜,命姜子牙斩将封神。截教掌教通天教主听信谗言,摆诛仙阵困住姜子牙,为此,在攻陷朝歌后,洪钧老祖把三教掌教叫到一起,赐给了他们每人一粒仙丹。
三人服下仙丹后,洪钧老祖说:“你们所服之仙丹不是一般的仙丹,它名为‘同心丹’,只要你们之中有一人怀有异心,你们的性命就都难保全。”
到了后汉三国,三教掌教转世为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为兄弟。
关羽走麦城死后,刘备、张飞为给关羽报仇也相继而死,这就是“同心丹”的作用。
假如三人再聚首,如有一人死,则三人都得死。
所以,到了满清乾隆朝时,辽阳总兵不能和乾隆相见。
因为他们都服下了“同心丹”,这三人必须活在一起,如果三人中只有二人相见,那么这两人也不能活下去。所以注定乾隆不能见到两位兄弟中的任何一位。
在王口关帝庙的正殿上,还有和关帝爷一字并肩两个神龛,右(东)边塑的是“金龙大王”, 专司一方恩施雨泽之事。
因为他恩施雨泽而被贬谪凡间,转世为关羽,露水龙也就是关羽的前世,所以恩施雨泽之神——“金龙大王”在关帝庙是不能或缺的。
左(西)边塑的是神医华佗,供奉华佗是为了表彰他为关公刮骨疗伤,并祈求他保佑一方百姓无灾无恙。
周仓戳刀侍立于左;关平捧印侍立于右。
下垂首塑的是四大天王,或称四大金刚,他们是摩家四将:摩里红、摩里青、摩里海、摩里寿。四将面目狰狞可怖,他们分别持宝剑、琵琶、混元珍珠伞、花狐貂(或金龙)分列左右。他们手中的四件法宝因剑有锋、琵琶可调、伞能遮雨、貂或龙只能顺着毛抚摸,故分别寓意为风(锋)、调、雨、顺。
正殿东墙上的壁画是两幅,一幅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一幅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正殿西墙也是两幅壁画,一幅是关羽刮骨疗毒;一幅是关公单刀赴会。殿内这四幅壁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具佳,呼之欲出。
在正殿的北面还有一后殿,供奉一木雕的关帝雕像,旧时,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文化水平较低,崇拜偶像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这木雕的关帝神像是专为祈雨而塑。
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祈求上苍普降甘霖。这时,人们就请民间雕塑匠人塑一草龙,龙身用蚌壳装饰成龙鳞,用苎麻装饰成龙尾、龙须,用鹅蛋壳做成龙眼,龙身用绿色喷涂,一个张牙舞爪,腾空欲飞的巨龙就这样诞生了。
能当此塑龙重任的能工巧匠,在民国年间首推团结村的张德明了(张德明终生未娶)。
人们用大筐、笸箩等作成鱼、鳖、虾、蟹等水族道具,以真人装扮成水族。
漂亮的小姑娘装扮成蚌、虾、金鱼,较丑的男人装扮成龟、鳖、蟹等。
祈雨仪式相当隆重,先请人占卜,择选吉日良辰,由镇长亲率要员、乡绅在正殿焚香顶礼膜拜,再从后殿将关帝爷的木雕像请出。
有人能看出“老爷”是欢喜还是烦恼。因为后殿门的宽度正好能请出“老爷”的雕像,当老爷欢喜时,神像请出顺利,祈雨也容易;老爷烦恼时,请出雕像时就困难,祈雨也相对较难。
这时由十二个属龙的寡妇各拿一把新笤帚,后边跟着十二个属龙的、戴着兜肚光着屁股的童男和十二个属龙的穿着短裙的童女,由镇长带领,到村外的大坑中象征性地扫坑,边扫边载歌载舞,唱的是:
“十二个寡妇来扫坑,
扫得大坑干干净,
求老天爷下大雨,
下得沟满濠又平,
龙子龙女来洗澡,
今年定是好收成。”
然后回转关帝庙,参加求雨的人都戴上用柳枝编成的柳冠,打着赤脚,用绿呢八台大轿抬着关帝爷的木雕神像,再用木板将草龙抬上,敲锣打鼓,边舞边向崇善桥(即现在的子牙河桥)走去。
这道风景在王口镇称为“老爷出巡”。
人们就像在南方过泼水节似的,人人都赤脚,在途中可以向装扮水族特别是龟、鳖、蟹的人身上任意泼水。如果发现途中有打遮阳伞或戴遮阳帽的人,人人都可以向他抛掷污泥,且不用负任何责任。
行至崇善桥正中,人们在镇长的率领下举行祈雨仪式,拈香向空礼拜,祈祷仪式毕,将草龙推入子牙河中,随后抬着关帝爷的木雕像,沿着河边到下河口返回。
一路上尽是蒺藜,尽管祈雨的前一天已派专人清扫过,可还是有未清理干净的地方,人人都赤着脚,大人还可以忍受,小孩们则被扎得哭哭啼啼。
据说这祈雨还真灵验,有时刚把草龙推下桥去,天马上就下雨。此风俗到解放后废止。
关帝庙每月逢初一、十五开庙门;正月初一至破五、十五至十六开庙门;四月从初一至初六是庙会,当然要开门;五月十三是老爷的生日,从五月十三到十六,这四天全开庙门,周仓要在这期间给关老爷磨刀。
这四天大多是阴雨天气,故王口的农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
传说周仓就借用此雨来为老爷磨刀,但是去哪儿磨刀呢?
据说北宋廉相包拯膝下有一独生逆子,名唤“要麻”。黄历“春牛图”上牵牛的那位就是他。他逆天而行,无论办什么事他都不按常规办,他都拧着来,叫他上东他偏上西,叫他打狗他偏撵鸡。
包拯到了病危时,将“要麻”唤至床前,要向他交待一下身后之事。
包拯心想,如果我说我死后用木棺椁成殓,他必定用石棺椁成殓,如此我将永世不能投生;如果我说用石棺椁成殓,他必用木棺椁成殓,那么木棺椁一朽,我就可以投生。
于是包拯就对“要麻”说:
“儿呀,我死之后,你切记,要用石棺椁成殓为父。”
“要麻”心想,我这一辈子也没听过父亲一句话,父亲这就要死了,这最后一句话我还是听了吧!于是他就真的用石棺椁成殓了父亲。
再说周仓每年磨刀时都找不到合适的石头,斗转星移,很快到了宋朝。
这一年,周仓见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坦荡如砥,正好用来磨刀。此石正是“要麻”为包拯做的石棺的棺盖。
于是周仓每年五月十三就在包拯的棺材盖上磨刀,多会儿将棺材盖磨透了,清官才能出世。
可每年才仅磨一次,何时才能磨透呢?所以这贪污腐败的贪官污吏是越来越多,而清官廉吏是越来越少。
尽管“打虎”“拍苍蝇”“ 反腐倡廉”声势浩大,可还是不能杜绝那些铤而走险的个别官员的贪腐。
赶快磨透石棺盖吧!这是人们渴望、企盼清官出世的急切心情,也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憎恶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还有一事甚是奇怪:1937年8月26与28日(农历七月廿一与廿三),日寇出动飞机二十架次对王口镇狂轰滥炸。
这两场轰炸,把王口古镇炸成了一片废墟,一枚炸弹正落在了关帝庙院内,奇怪!居然没炸!整个关帝庙竟毫发未损!人们都说那是关老爷避住的。
逃反(遇有战争而逃往外地躲避,王口人称为“逃反”)的难民携儿带女、成群结队纷纷逃往文安洼。途中,人们恋恋不舍地回头告别观望生养自己的故土。
虽然关帝庙未遭轰炸,可向关帝庙的方向望去时,却见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在冲天的烟雾中,有人看到关帝爷纵马横刀立于云端,人们说那是关帝爷显灵,在暗中保佑着这一方的百姓。
王口古镇素有“八街三桥十二庙”之美誉,这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儿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这次重修关帝庙,给王口的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生机。
人杰地灵的王口人,将会把王口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恢复王口昔日“八街三桥十二庙”的辉煌指日可待。
王口人将扫榻以待,以崭新的面貌恭迎八方游客光临!

作者简介
梁文田,微信昵称:寒江钓叟,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静海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长篇小说《雨打浮萍》,短篇小说集《史海寻贝》。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