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街 难忘的陈年轶事》
文/梧闽
元兴肉粽
八十年代初,为了追求爱情,我经常从紫泥乡来夜宿集古街7号,这是好同事吴亚松的家,那龙海三中古木加冬树叶下的砖瓦房,旁边是县城繁华的解放南路,而这一带却有二个景物至今仍然挥之不去,一景是甘棠前佛祖庙,二物是街头元兴烧肉棕。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一个个头不大,赤膊上阵作业,但九块肌肉结实的小帅哥在煮糯米、卤猪肉或炸粟子,那股随风飘入集古街七号的香菇肉棕味,就象《笑傲江湖》电视剧中的《葵花宝典》一般,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甘棠树
毕竟夜间去未来丈母娘家献点殷勤,或者陪未婚妻去锦江道拍拖,在石凳子上坐到下霜,肚子总会咕噜咕噜叫的,而“元兴肉棕”——在那年代,无疑是上帝的恩赐,成了我寄宿的夜宵,大粒子肉粽才3元,吃一大粒就可以暖和了胃肠。但是夜间却难免要放出一连串“香菇屁”,弄得睡在同一张旧铁门床的紫泥同事亚松辗转难眠,估计心里嚷嚷会大骂“没吃烧肉粽,专闻肉粽屁呀!”,天气冷嗖嗖,也得假装小解起床开了窗户,通通气……
另一个景物就是,那甘棠前佛祖庙。现在才听说,石码抗日女英雄李林烈士的老家就是这儿周边,其实李林出世在芗城区那个塔口庵社区,闽南俗话“英雄不必问出处”,或“生母也没养母亲”。1915年那一天,漳州芗城区丢弃的女婴,被后来迁居石码甘裳前虔诚的佛教居士——华侨番仔婆养育了李林,是石码养父母让她从小到南洋读书富养,又贯注了卓尔不凡的硬骨正气。在山西雁北,佩带双支驳壳枪在朔县骑马点射倭寇从不含糊。在反扫荡中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挺身吸引日寇,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她或者已经魂归石码甘棠前佛祖庙,她那身上凛冽的爱国抗日民族气息——最初,来自甘棠前那个香炉上,那萦绕的三支香——分别代表慈悲、智慧与方便!
解放南路
那些年的八十年代初,我却痴情在淡恋爱的享受中,一来到石码,就把破自行车扔给甘棠庙里的修车师傅(当时佛庙冷冷清清,只作为自行车修理店)。哪里知道,迩尔的甘棠前社区孕育过李林抗日女英雄,有谁会想到当年,李林微笑目送老百姓安全撤离,日寇重金悬赏的她,在受伤重围中毅然决然举枪自了,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自己2条人命(当时李林已经怀有身孕),壮烈啊!抗日女英雄,石码甘棠前的观世音菩萨也许也流了眼泪!
山西,留着漳州的两缕英魂,一缕是清朝乾隆年间,为白云岩树了“紫阳夫子解经处”石碑的古县官房先贤郑玉振进士,曾任山西和顺县知县,把月港引进的番薯,再次引入山西赈灾成功,救人活命无数,去世时当地人为之建祠立庙,祀之为“番薯王”。另一缕则是巾帼不让须眉,周恩来总理赞谥的“中国的贞德”,薄一波老革命为之题写纪念碑文的抗日女英雄一一石码人李林烈士!
胡乔木的妹妹胡文新是李林的上海爱国中学同学,记得她或谁说过''米线的歌声,就似李林的'',再听听吧!
据石码先贤,集古街黄茂东先生(已仙逝)主编的《石码镇志》,小石码老前辈陈金土先生撰写的《从古街印证月港的繁荣》一文了解到,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在祖山、龙海桥、福胜桥、内社、大埕跟清军打了五战,并于镇门一战把清军逐出了月港地区(含今石码海澄一带)…期间,郑成功还到大埕明朝太师郑深道的郑氏家庙去祭祖…因为,郑成功是古县“婆山”郑氏分支迁居南安石井的后裔,和郑深道的“炉山”翠林梨子园后裔同属洋西山北“和山”开漳郑氏祖庙的血脉…
郑成功围攻漳州
郑成功围攻漳州半年之久,特选祖地颜厝古县作为围攻漳州大本营…当年,郑成功把练兵演武场设在石码埠内社,故内社关帝庙后的草坪被称为"郑军埔",并在石码郑氏大庙大埕后面铸钱币供流通',维系南明国姓爷朱成功郑氏政权。1661年,郑成功移兵去攻打荷兰殖民军,收复宝岛台湾…
明代石码埠
当年,诈降的漳州知府房星叶从郑营逃回漳州,并且指使其弟房星曜,呈奏清廷称"海贼(指郑成功)皆以海边取响,使空其土,而徙居民,寸板不许下海,则海贼无食,而自遁兵。"顺治皇帝纳此献策,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政府命令沿海居民内迁,海澄县沿海沿江、龙溪县石码埠等漳州府沿海线辖地遂成废土。又有《漳州府海防同知闵公督建石码城功德碑》记载"壬辰(1662年),岁在龙蛇鲸鲵啸聚,屋宇倾析,乌止靡定,荒姻火磷,半留半灭者,石码仅存其址"之说。
顺治皇帝剧照
也就是这一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我的故乡,梧桥开基始祖,郑深道的后裔,曾拥有"十三只番船",进出石码月港的"郑思美公"被迫迁居云洞岩西麓,开基漳州东郊梧桥…血脉中有21代后裔郑亚水,笔名梧闽,小名阿水,今天用手机板手写记之,故土石码埠,有宗功祖德也!
石码大埕郑思美先贤于1661年开基云洞岩西麓漳州东郊梧桥社
石埕古厝
大宗郑氏祖庙
祭祀保生大帝的梧桥龙仙宫
梧桥村规模最宏伟的古宅——宫尾大厝
石码大埕,政府宿舍也有声息。记得当年张亚清老领导,写了一篇打油诗,来形容龙海县政府衙里,那办公人居混杂的声息“三楼开人大,四楼做月内。左边煎白鱼,右边五彩旗……”,打油诗很长,还是没有写到组织部四楼的声息,当年组织、宣传、纪委、团县委、妇联等单位,那些刚结婚的青春干部,大都占据着单位集体宿舍,那可谓“夜夜笙箫意绵绵,日日厨炒味浓浓”,虽然我窃据的婚房——组织部那座旧楼水电设备差,一用电炉开锅煮吃,跳闸是经常发生的,团县委的老同事苏碰周贤弟(原郭坑镇长),虽然读农校农学专业也练习成了业余电工,一听“劈喱叭啦”一声响应或“出、出、出”见了电火花。宿舍里马上有人大喊“碰周”,而不是说“碰电”问题!
张亚清先生的作品《谈古说今》
张亚清老先生的打油诗因此还写到了“电灯焰焰熄,自来水臭臭滴……”。由于县政府建筑物原来装的自来水管偏小,用户又骤然多起来,我居住的组织部四楼宿舍区,停水没水是经常的事,有时为了承漏一桶生活用水,需要在水龙头前蹲守到子时午夜呀!并且还得自觉排队等侯。有一天,我父亲来了,知道这情况后马上去锦江市场替我买了一个瓷水缸和二只塑料桶,放在宿舍前走廊,替我装满水,父亲一走水用完了,我只好接着干,一下班就跑到楼下接自来水,然后用手提桶奔上四楼宿舍,几年下来被动练就了少林寺提水功夫,体魄上的三角肌不输体育老师,也无意中显示了男人的性感肌健……嘿嘿!
当年,就这样在那集体宿舍开始成人生活,记得老同事江志强、郑龙和住的四楼西角那间宿舍,面积也就只有7平方,放上一张双人婚床,活动空间跟香港笼子厝一样太少了,好在楼下有一处公厕可以共享。那时,若有一套一房一厅公房分配,已然就是现在的中国梦!七、八个不同同单位的年青人建家聚户组织部四楼,因为都是读书人有修养相处得还算和谐,也不时产生一些共振齐享的声息。因为夜间地气轻,房子上面只盖着薄薄的瓦片可传递声息。那天午夜,电视剧看完了,似乎是《渴望》里的爱情余音绕梁,几对少年夫妻刚刚上床,不是隐约听到隔壁郑文仁那儿传来床上摇橹声,就是另一边许建顺家,也从墙壁缝隙透来洗澡的水声,我等夫妻也许瞬间产生会意一笑,自觉践行毛主席语录“敌人打敌人的,我们打我们的”嘿嘿!
就这样,不像现在的声息,死气沉沉的。那时候“昨夜风雨声”也不知“花落知多少”。花开招蜂引蝶,花落结籽繁衍。组织部四楼陆续增加了一个又一批可爱的娃哈哈!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嘿嘿。!
闲余闹玩,把这些历史的记忆、乡土的记忆再充实修改,稍加润色,汇编成一本书,叫《阿水记忆》,为后人留下过去日子的风情画。这个思路不错,供水师参考。我当年整顿机关杂居时编的顺口溜是:东边开人大,西边做月里。(人大办公楼三楼东边是会议室,西边几间是宿舍,坐月子的人杀(鸡宰鸭煮麻姜酒煎杀声四起)三楼组织部,四楼三角裤。(组织部在三楼挂有庄严党徽的牌子,四楼宿舍走廊却挂满三角裤和婴儿的尿裙)。特此更正。
(转自.张老亚清)
老石码有一条小巷,巷名叫“集古巷”。小巷不足百米,住上二十来户人家。至于集古巷巷名来历,无从考证,但相比小镇其他小巷而言,倒有几分神秘,似古非古。民国时期,这里是底层社会的大杂烩,三教九流,共情共处。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
喜欢吗,还不戳一下!
喜欢作者
1 人喜欢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