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非涉及到近现代时期的具体议题,很少有人再用“国民性”作为认知框架去谈医学及医界人物。
与“国民性”之类词语一样,“国民性”因为过于宏大而失去了具体的指涉,或者说,当我们用此类概念去剖析具体某个人物及其行为表现的时候,很容易以偏概全或者流于浮泛。
但是,当我读到医学博士刘来福先生《我所经历之第一次》续集的时候,这个广泛词语居然情不自禁地从脑海深处升腾起来。
这是刘来福先生继2010年出版的《我所经历之第一次》之后,长达13年之久,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积淀升华凝铸就的第二部精典续集。
先生匠心独运仍沿用《我所经历之第一次》为续集书名,足见其卓尔不凡,耐人寻味的良苦用心。
单从文眼来讲,就摒弃古注,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不以为衍文,让人耳目一新。
人生都有所经历的第一次,但随着沧桑岁月的流世,大都早已淡忘,淹没在历史的黄尘古道中。而先生却能在荒芜杂碎地老天荒尘封的记忆长河里,历久弥新再次荡起往昔留痕心底涟漪。印记出那份鲜为人知的浓浓乡愁,实属不易。他所经所历的遥远的第一次往事。那时的山山水水,乡村落日炊烟,底层草根百姓缺医少药的辛酸、艰难挣扎呐喊,苦乐参半,爱恨纠缠。面对困境、死神降临时无奈的绝望,救死扶伤,大病初愈后的热泪、喜泪、狂欢。呼之欲出的杏林义士,一幕幕悲壮感人的画面,牵动着千家万户众生相忧矣、乐矣的俗世人间,柔情悲喜剧,葳蕤启幕在世人面前。
《我所经历之第一次》续集,故事很抓人,情节很绵密,有劲道,耐咀嚼。叙事有因有果,语言精练朴实,文如其人,直达人心。读后感人至深,时不由淌出泪花。恰似一股北方中部的昂然奋进气息。那是渗透着情感与生命的地理。无论是伤痛还是死生,又或追忆与畅想,多有幽深的迷思以切近人心,周旋于现实的凋蔽不至于沉落,又在枯索和靡丧中试图超越出来,另寻一重明朗世界。使人有种近乡情怯,追古索远,杏林亲情堪比灵丹,酣畅淋漓,韵味绵长的晋地人间温暖。散发出先生织热奉献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创新情怀精神。
先生自励志从医,到步入医界。始终以一种匀速慢跑,稳健自信,胸有成竹的姿态,领跑在医界马拉松队伍的前列。
我能明显感觉到其中透出的玫瑰或茉莉乃至栀子花一般的清纯、清正不同,可谓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清气主要是先生才性守正,“白衣红心迎来八方病友,精移良德化解万民苦痛”思想观点的体现。
当先生出入瀚藻,沉浮典籍,穿越古今,凝神聚精,舍命推己及人钻研医学,学人所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大胆探索,学则善也时,他的悯天下苍生心、正义感,趋利重义的仁心仁德,一并行云流水地自然奔泻出来。
这刚正风骨清气中,既有“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的传说人文精神,更有“声情托草根,忧乐系平民”的现代乡土悲悯情怀意识。这也正是先生毕生志医追求的人文精神崇高境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清新、清新,重在出新。面对医学高峰的攀登,永无止境的实践探索,发扬广大中西医疗法,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是先生毕生的理想追求。
先生堪称自学成才,医学界罕见奇葩,在那个物资生活极度匮乏,缺医少药困扰的非常时代,先生独树一帜的出现,可以说他用平生所学,把落后的医学大大推进了一步。
40余年的从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创的“精神病综合康复模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诊疗患者涉及本省10多个市县及外省部分患者。
先生数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越南、瑞典、日本、香港等10余个国家的传统医学研究会和现代医学研究会聘为理事兼医学顾问,先后被“中国西北医学研究院”、“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等八家医药学术研究院聘为医学专家和研究员,并于1985年5月创办首家县级国营精神病专科医院任院长。
先生2004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关心关注医学事业,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先后出版《中西医综合诊疗集锦内科》、《神经精神病医案汇集》、《小儿推拿秘诀》、《医学论文汇集》、《实用针灸歌决》、《养生保健》、《我所经历之第一次》、《外科》等著作。
我们不得不承认先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突出奇迹。他的这些宝贵的医学论述观点和成果,是他拯救苍生的重要标识和特征,是对当代医学乃至人类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
先生出生贫寒,少年失父,母子相依为命。对民间百姓疾苦有着切肤之感。自然悟出“独立之精,楼高千仞;悯民之思想,解民之忧,海纳百川”及“悠悠自然法则,环环生物链条”的看似寻常的道理。
“柳叶刀如青锋剑,听诊器属于白衣人。青锋因青而易锈,白衣因白而易污”。在先生的深切思考中,他对此有过仿佛无意识的归纳:“铜像,石像,还原历史真像,三维四维,贵在逆向思维!《持维堂铭》试问:倘无清醒头脑,何来逆向思维?”
有烧伤者外籍人,烧伤面积达50%以上,众医院拒收,恐当责任。先生虽有顾虑,人道为先接纳。探索攻险,大医精诚,终治痊愈。患者感恩,施以二千,先生拒绝,仅收药物七百元。如此高风亮节,凡此众众,举不胜举。
“青锋因青而未锈,白衣因白而不污”是先生从医一贯坚持的职业道德操守。直叫黑心医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老百姓眼睛雪亮,心里自有一杆公道称。
先生所著《我所经历之第一次》续集,是在年迈耄耋之年,灯光下一手持放大镜,一手握笔忍着各种病魔的折磨下完成的,其敬业奉献精神着实难能可贵。由此我们对先生所取得辉煌成果和重大贡献就不足为奇了。
文本续集由十八个第一次之经历精美篇章组成。与先生的第一部《我所经历之第一次》形成姊妹篇,珠联璧合,合奏出一曲平凡人生绚丽壮观的奋进曲。
有迷茫、有惆怅、有曲折、有坎坷、有忧患、有内疚、有无奈、有心得、有感悟、有感慨,有李时珍“遍尝百草,千里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的人文精神,有成功后的喜悦。
读先生著作启迪人心,受益匪浅,有待广大读者悉心领会。
是为序。
二〇二三年五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孟黎明,1964年生于隰州,山西汾西县人,原汾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多部中长篇小说,其长篇历史抗战小说,改编电影(谍·莲花)2013年元月全国影院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