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名言专栏 · 简体中文版】





《梦笔微小》
何开文微型小说
·插图·诗评·点评·
作品选
(一)
何开文

序言作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列】
陈德民: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我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家、诗人;在文学界有“左手小说、右手评”之美誉。出版长篇小说有《红杉树下》,诗集《心的雨季》,评论集《灯下夜读》等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红杉树下》、1280行古风七言长诗《印象南京》出版发行后,在全国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作家网副总编。出版过英译、日译、韩译本64部,作品译成15种文字,16篇收入日、韩、美、加拿大、土耳其、新加坡、中国香港与粤版的大学、中学教材,作品收入海内外600来种集子,获奖340多项。在江苏省太仓市建有“凌鼎年文学馆”(贾平凹题写馆名)

插图作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列】
汪永:江苏高邮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系中级艺术讲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宝应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宝应县书法家协会理事、宝应县八宝印社副社长。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并入集。

汪凤娟:自幼热爱书画艺术,从事书画教育30多年。书画作品发表于《书画报》《中国书法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多次获奖并入集,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院评为优秀导师。现为江苏省美协、书协会员,中级艺术讲师,原宝应县政协委员,宝应县美协副主席。

诗评作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列】
孟必正:曾在第二炮兵通信总站服役,退伍后任宝应县西安丰镇初中英语教师、校政教处主任、教导主任。退休后任西安丰镇关工委秘书长。喜欢诗歌写作,有作品散见于《宝应文学》等报刊,并有诗歌作品获奖。

康乐球(原名:刘金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扬州市诗词协会理事;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副主席。
已有500多件文学作品在《读者》《扬子晚报》等刊发表;出版诗集《钟声》,主编诗刊《北斗》,诗歌曾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文学奖”。

点评作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琳:笔名雨荷,原任江苏省宝应县鲁垛中心小学教师。自1997年至今,有数十篇微型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在《小小说大世界》《茉莉》《宝应文学》等县、市、省、国家级报刊上发表。
并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分获国家一、二、三等奖。

刘慧贞:文字爱好者。散文诗、微型小说作品在《小小说大世界》《茉莉》等多家报刊杂志及微信杂志《作家文刊》《宝应作家》等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多篇作品。有多篇文学作品在网络的阅览量均达“万+”。有独立的《美篇》公众号,喜欢在文字里放飞心灵。

纪永江:在部队职至副团,转业后曾任镇江外运公司副总经理、外贸镇江中转冷库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镇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总经理,退休后在俄罗斯经商。平时爱好文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

陈春: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扬子晚报》扬州日报》主办的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有作品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上发表;诗歌、微型小说作品发表达10篇之多。

汪凌:先后在国内(含港澳地区)100多家报刊上发表500多篇(首)文学作品,2000年学习(结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现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扬州市作协会员。

汪晓佳:曾从军任营部代理书记。退伍至皖北煤矿工作,任矿文联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出版个人文集三部,主编报告文学集一部。当选为安徽省和中国煤矿作协理事、淮北市作协副主席。散文作品散见于纸媒和微信公众号,曾获得不同层次奖项。

范学望(1939-2022):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江苏微型小说创作30强;宝应县作协副主席,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首任主席。出版微型小说集4部,发表微型小说近600篇,在全国征文中获各类奖项近40次。

范敬贵:宝应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宝应微型小说学会主席。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小说,散文,诗歌作品6000多篇,创作“泽文梦笔”公众号文章1000多篇,出版图书30部。

周以耕: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知名优秀企业家,宝应新世界家电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曾任宝应轻纺工业局副局长、县经贸局副主任科员。创作《已耕岁月》《浪花飞鸣》等文学作品,因生活阅历丰富,作品贴近生活,接地气,深受读者欢迎。

高俊:笔名一鸣、仁峰,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华精短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宝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宝应县社科联副主席。文如其人、热力四射、洋洋大观。现任宝应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常务副局长。

颜金文:现供职于某机关单位,宝应县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宝应县蒲松龄研究会会员。工作之余喜好写作,尤喜写散文诗,更爱收藏古书、钱币,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公众号平台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通讯等。


文学融入血液的何开文
——序《梦笔微小——何开文微型小说+插图+诗评+点评作品选》
凌鼎年
何开文是我文友,他又要出新书了,嘱我写序,希望3月22日前给他,因为他的书稿《梦笔微小——何开文微型小说+插图+诗评+点评作品选》已经在校对了。
作为多年的文友,我义不容辞,也乐于为他写序,但不巧得很,我接了《微型小说百年大事记》的约稿,承诺3月底交稿,动笔时以为这些史料我收集了33年,都在电脑里存着,整理一下,个把月就能完成,结果一动笔才知是个大工程。为了按时交稿,我暂停了其他所有的写作,紧赶慢赶,总算在3月31号傍晚时分把书稿发了。初定篇幅十几万字,最后实打实写了30万字。
交稿后一轻松,今天到工作室第一件事就是为何开文老弟把他的集子序言写了,不能再拖了。
我看了他发来的《梦笔微小》书稿电子版,发现这是一本颇有创意的微型小说集子,有微型小说作品,有诗人的诗评,有读者的点评,还有画家专门创作绘制的插图,这在目前出版的微型小说集子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和个性。
《梦笔微小》集子中涉及了多位何开文的文朋诗友,有宝应本土的,也有外地的,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其实,有没有见过面也许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何开文的这集子,这文章,这勾勒,这描摹,这图文并茂的推介,对他们了解了,仿佛有血有肉地站在我的面前,似乎能看见、听见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奋斗,他们的付出,等于有了心灵的沟通,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不知何开文怎么会想到用这多种杂揉、嫁接的形式,但确乎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样的集子读起来轻松愉悦。
为了写序,我粗粗地通读了一下全书,发现最大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文字简洁干净,一点不拖泥带水。这可能与何开文多年来写微型小说不无关系,养成了“短、平、快”的文风,锻炼出了一眼就抓住关键点的本事,他的笔下,只寥寥几笔就把那些文化人与市井人物的个性特质凸现了出来,甚至活灵活现,令人读之难忘。
文中第一辑是“微型系列”,以写人为主,每个系列都有联系,但又可以独立成篇,不管是陈氏三杰也好,拓荒者也好,姜君也好,还是退群君、海水君、读量君、W君都各有追求,各有癖好,性格迥异,栩栩如生。这写法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与阅读习惯,在微型小说界是一个创新之举,值得肯定和推介。
第二辑是“抗疫主题”,着重讴歌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有医生,有防疫员,有志愿者。这些微型小说作品大都已在《微型小说月报X中华文化X金山X天池小小说》等文学杂志上发表;第三辑是“防疫提醒”,通过一篇篇微型小说作品,着重提醒人们在防疫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不能做,否则会影响整个的防疫大局。这两辑都有纪实的意味,也算是为那难忘的三年立此存照吧。
第四辑是“我爱中医”,关于中医,有人信之,有人贬之,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黑格尔早就说过“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中医有中医的疗效,理应相辅相成才是正道。我曾经操办过中医中药主题的微型小说征文,主编过《岐黄大道——首届中华传统医学主题微型小说大赛作品选》的集子,看到何开文集子中有这样一个专辑,还是很欣慰的,给个点赞。
第五辑“纪实人生”和第六辑“军旅生活”,应该都带有开文的个人生活印记,或他的所见所闻。据我所知,何开文当过兵,有军旅情结,那种感情,那种怀念,用微型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我认为是一种自然流露,很真实。
第七辑是“荒诞事件”,如《神蛋》《潘多拉魔盒》《出局》等微型小说作品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记得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刚认识何开文时,他寄给我的微型小说集子《红辣椒》《青苹果》《嫩藕枝》等,就是荒诞派写法的,这种黑色幽默能让读者在莞尔一笑中体悟到某些真谛。
第八辑是“文体探索”,其中《标间2156》“由五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均由文字叙述与穿插诗歌方式展开故事进程,其微小形式达到了吃‘螃蟹’之效。同时,作者也为微型小说的写法拓展了新的空间,打开了新的局面。”(陈春语)。这说明何开文不守旧,有与时俱进之探索精神。我一直想主编一本《微型小说文体探索选集》,有机会一定把何开文的探索之作收录进去。
《梦笔微小》共有12个小辑,还有如“青春年华”“奇特经历”“我爱我家”“收获梦想”,因篇幅关系,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以我与何开文的交往,以我对何开文的了解,他对文学,对微型小说的爱好是真心实意的,是融化在血液里的,他对江苏的微型小说是有贡献的,特别是对宝应成功建成“中国微型小说之乡”,更是功臣,功不可没。
但愿何开文的微型小说创作年年有新收获,年年有新进步!
2023年4月1日于太仓先飞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作家网副总编,在江苏省太仓市建有“凌鼎年文学馆”(贾平凹题写馆名)】

微小创新,特色尽显
——序《梦笔微小——何开文微型小说+插图+诗评+点评作品选》
陈德民
认识江苏知名作家何开文,屈指算来已有近30年的时间。
应该说,何开文是因为微型小说创作而在全省及至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何开文早在上世纪1998年就已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之后又成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达400多万字,出版作品集17部,其中微型小说作品集7部;主编作品集15部,其中微型小说作品集5部。记忆中,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成立大会就是在何开文的家乡扬州宝应召开的。之后,在何开文带领下,宝应出现了百名之多的微型小说作者、作家,以及微型小说评论者、评论家。
“创作作品、创新做法”,是何开文常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关健词。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他还注重创新做法:如在2008年8月,成功建成了“中国微型小说之乡”,成为全国文学界第一个微型小说品牌;设立了江苏省微型小说(宝应)创作基地;领衔主编出版了《宝应微型小说25家》《扬州微型小说22家》《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并曾在全国县级首家创办《宝应微型小说》季刊杂志。
据我所知,宝应微型小说作家出版微型小说作品集就达20部之多。何开文既是领头雁,又是身体力行者,在退居二线之后,他又出版了一部微型小说集,书名是《智商测验》,受到全国微型小说界的关注。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进入2022年之时,何开文在微型小说创作创新上做出了新意,做足了功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梦笔微小——何开文微型小说+插图+诗评+点评作品选》,新就新在每篇微型小说作品前面加插一幅插图;再在每篇微型小说作品前后加上由诗人创作的七言四句诗评和由微信读者阅读后的留言点评。
品读何开文的微型小说集《梦笔微小——何开文微型小说+插图+诗评+点评作品选》,使我在惊异之余又生发出些许感慨:一个是创作精神。文章越短越难写,这在文学界已成为共识。
我以为,微型小说“根”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兴”在当今微信发展时代。何开文顺应微信时代,在写好小说、散文、微评论、微报告文学的同时,主打微型小说,总数300多篇不仅是数量的积累,更是其创作微型小说执着精神的集中体现,令人敬佩。
再一个是创新精神。这部微型小说《梦笔微小》新作集,因其在作品前后加插插图,再加上诗评、点评,而成为全国微型小说界出版微型小说专集的首创。
微小创新,特色尽显。何开文的微型小说集《梦笔微小——何开文微型小说+插图+诗评+点评作品选》,可以说是带给全国微型小说界一个全新的创作创新做法,彰显了微型小说专集著作的特色,值得向广大微型小说读者宣传、推介!
是为序。
2022年5月16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我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家、诗人;在文学界有“左手小说、右手评”之美誉。】


左手小说右手评,红杉树下写知青;
热心编辑做嫁衣,坦诚待人扬美名。
——康乐仲
一陈三名杰
【原载《作家文刊》2021年11月4日】
陈德民、陈柏年、陈儒家,在小说、评论界,在出版、刊物界,所取得的业绩都是名震四方,让人刮目相看。一陈三名杰?怎么理解?作者徐在心里画上了一个“问号”。
作者文对作者徐说:“欲知详情,请看如下分解……”
A陈德民:左手小说右手评
2020年,在微信朋友圈里,人们发现一个独特的风景,那就是一篇篇围绕由南京作家、评论家陈德民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而写的文学评论,让省城的作者文及文学爱好者们读之受益匪浅。
“当时代进入到21世纪,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显现出来。这就要求作家能够更好地弘扬为文学创作的献身精神,更好地推动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这天的下午,在南京远东书局会议室里,陈德民正在文学笔会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作者讲授《文学的力量》。
笔会进入互动环节时,作者徐第一个来到讲台上,面向大家十分感慨地说:“长篇小说,作为文学中的长子,从作家开始创作之初就显示出它的厚重和分量,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高度,它都是文学的金字塔。而当我品读陈老师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后,这种感觉就再也挥之不去。”
《红杉树下》作者陈德民在此为文学青年们做出了样子。他的创作精神感染了广大的文学作者。
作者文准备为《红杉树下》写一篇微评论,便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来到远东书局办公室采访陈德民:“据我所知,你不是知青出生,怎么会写出如此接地气的长篇知青小说呢?”
陈德民从书橱上取出一只水晶奖杯,对作者文介绍说:“我的家乡在水晶之乡的东海县。20多年前,当时我在东海县委宣传部工作,曾多次以记者身份来到小说中的马陵山一带实地采访,体察普通农民的生活艰辛,更会耳濡目染、亲身体会知识青年的百味人生。”
作者文接住陈德民的话头说:“在你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里,我认为所写的人物是真实的,没有丝毫的刻意雕琢与修饰,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作品中的影子。”
是的,书中的“马陵山”“桃林公社”“东山大队”等地名,
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文。读到这些地名,立马就让他回想到20世纪的1978-1981年。
那时,作者文所在的部队营房就在马陵山附近,距离桃林公社仅有几里路的路程。他所在的炮团二营部侦察排侦察班野外训练,经常来到马陵山上训练相关炮兵侦察科目,以马陵山为“观察哨所”,测距离、方向,确定目标位置。
文学笔会后的第三天,作者文就写出了《品读<红杉树下>的创作特色》的文学评论。他在文中评论道:
“《红杉树下》的高度在于将文学描写手法成功运用于知青小说之中,且富有个性特色。人物描写,侧重于心理,细腻而又厚重;语言描写,侧重于情趣,鲜活而又含蓄;环境描写,侧重于景物,真实而又感性;性爱描写,侧重于心理,调味而又润色。”知识的积累,成果的堆加,使陈德民进入了秋收季节。他不仅收获了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首)、200余万字,出版了诗集《心的雨季》、散文集《难忘昨天》、中篇小说集《陈德民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情归何处》使命X红杉树下》,还多次获得国级、省级的文学大奖,顺利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左手小说、右手评论”,是南京文学界对陈德民的客观评价。
是因为陈德民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擅长文学评论的写作。
在文学笔会上,陈德民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作为一位作家,应当精通文学创作的各种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等作品的创作,否则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本着这一观点,作为一名评论家,陈德民十分热心地注重扶持文艺新人、文学青年,为他们写文艺评论、文学评论。只要有作家、作者出版专著、专集请他为书籍撰写序言时,他总是有求必应,欣然应允地给以推介,受到众多作家、作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这几年里,陈德民陆续出版了两部文学评论集,名为《灯下夜读》(第1、2集),并成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大家、名家。
B陈柏年:乐为他人做嫁衣
陈柏年,与作者文曾经是同行,都在宣传部门工作过。有他的履历可证:
1985年,陈柏年曾参与创办《茅菜花文学》社,被《中国青年报》誉为“苏北大地上的一株文学新苗”,受到当时的江苏省文化厅的奖励;1990年参与创办《东海经济报》;1993年开始参与《东海报》的复刊筹建工作;1993年8月调入《东海报》社,历任头版责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兼广告部主任、总编办主任。
作为一个出版家,陈柏年主动与全国各类出版社联系,为广大作家、作者出版图书搭建一个桥梁和平台。主编或参与编辑文学、社科等各类书籍2000余种,在出版界具有广泛影响。
与此同时,陈柏年还曾于2003-2004年出任香港《时代导报》总编辑,主编海内外新闻,出版新闻作品集《风雨春秋》,创办了《时代文汇》报近100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发表文学作品的平台和媒介,免费为作家、作者发表作品,不仅受到广大文学作者的欢迎,而且还得到了上级出版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陈柏年主编的《中华文化》杂志,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所设置的栏目,如“文化探究”“博览群书”“怀乡之情”“心灵独白”等,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栏目,受到文学界人士的推崇,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作者文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成为每天必看的枕边杂志。
乐为他人做嫁衣,是陈柏年做人的原则。在新冠疫情盛行时,作者文坚持以笔为器,写出了与抗疫相关的主题系列小说,如《逆行者》《步步惊心》《我是党员,让我上》《紧急流调》等微型小说作品,曾向省级刊物投稿,但都是石沉大海。
作者徐与作者文聊到省刊很难发表基层作者文章时,问作者文是何原因?作者文说:“人家对花边猎奇的小说十分酷爱,而对此类抗疫的小说题材就是不感兴趣呗。”
此时,作者文突然想起了曾与这家杂志社主编交流过:“你们省刊杂志需要什么样的作品题材?”
主编回复说:“要想在我们省刊杂志上发表稿子,对于你们基层的作者来说那是不可能的,来的稿子都会被编辑扔进废纸萎里的。”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作者文终于知道向省级刊物投稿如石沉大海的原因了。
在疫情当下,作者文很想为抗疫做点事,讴歌逆行者。他在继续寻找发表抗疫微型小说作品的机会。
在一次文友聚会上,作者徐偶然得到了一本标有“陈柏年”为主编的杂志《中华文化》。翻看杂志的内页,新颖的栏目,精致的文章,加之精美的杂志封面,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们的眼光。看到此,作者徐立即将《中华文化》推荐给了作者文。
“何不将我的抗疫题材微型小说投给《中华文化》?”翻看着《中华文化》杂志,作者文带着试试看的心理,按照杂志上的邮箱,将《逆行者》《步步惊心》《我是党员,让我上》三篇作品投给了《中华文化》杂志。
也就是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作者文突然收到了《中华文化》编辑部的电话,说:“你向我们杂志投来的抗疫系列微型小说,经编辑部审稿决定于下一期《中华文化》杂志上发表,感谢你关注抗疫工作,赞美逆行者!”
作者文在电话里连声说道:“谢谢!谢谢你们!我怎么称呼你啊?”电话那头回答说:“我姓陈,名柏年,叫陈柏年。”
C陈儒家:满身都是正能量
作者文与陈儒家相识于20世纪的90年代。
有一天,作者文从上海《文学报》上读到一则消息,称南京中山文学院近期将牵头组织出版一套“当代作家系列丛书”。
当时,作者文正在为单位编辑的一部地方文化作品集《宝应文化博览》联系出版社。他看到此则信息,喜出望外,立即与他们联系,并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那天的上午,作者文与作者徐驱车前往,在南京市浦口电大一栋小楼里见到了陈儒家。
得知作者文、作者徐是慕名而来联系出版事宜的,陈儒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亲自端上了雨花茶,请他们品尝南京地产茶叶。当作者文拿出《宝应文化博览》说明来意后,陈儒家立即吩咐文字编辑将书稿资料拷到电脑上进行图书编辑,当天就拿到了书稿的清样本,其办事效率之快,让作者文、作者徐为之感动。后来,作者文得知,凡是与陈儒家联系出版各类图书的作家、作者,每本书都会给予优惠500-1000元的编辑费用,遇有少数文学新人因家庭贫困、经济比较拮据,他都会给予最大优惠,有的还给予全部免除出版费用。
这样的文学朋友还是很值得交往的。作者文在心里想。
说陈儒家满身都是正能量,这里也有实例可证:
有一年,作者文准备编辑出版一部《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想请陈儒家写序言推介。他深知,陈儒家是全国评论大家,请他写序言会不会答应?心里没底。
这天早上一上班,作者文接通了陈儒家的手机:“陈院长好!
我主编的《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已经完稿,请你为此书写序言不知可否?”
“没问题的,你将书稿电子版发我邮箱。”陈儒家在电话里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听到陈儒家答应写序言,作者文兴奋地在办公室跳了起来。
他在电话里不停地说:“谢谢你!谢谢你!
陈儒家在电话里接着说:“不用谢的,扶持文学作者也是我的责任!”
很快,作者文就收到了陈儒家写好了的序言,题目是:《推出新人,推出作品——序《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
作家勇是湖北的一个知名作家,他手头上正在实施一个文学研究项目,名为“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联系了几家出版公司,均因出版价位、出版品位相差较大而未能确定。
作者文也是作家勇研究的对象,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之一。
后来,作家勇在与作者文联系修改文稿时,作者文告诉作家勇:“南京远东书局的陈儒家主编为人实诚,不会与你乱要价的,你可以与他联系看看。”
于是,作家勇便向作者文要了陈儒家的手机号码。也就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他们就谈定了出版相关事谊,并很快就签好了出版合同。
作家勇后来告诉作者文:“远东书局陈儒家主编的报价,比我先前联系的那几家出版公司的出版价位要少一万多元呢。”陈德民、陈柏年、陈儒家,一陈三名杰。陈儒家,是陈德民、陈伯年的本名;陈德民,是陈儒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笔名;陈柏年,是陈儒家办刊物的主编名字。
噢,原来如此!作者徐终于在心里画上了一个“句号”。
陈春点评:
品读微型系列小说《一陈三名杰》,我认为有如下4个特点:
1、拆分巧妙。即将一个人拆成三个人写,在未读完整篇文章之时,一直以为三章是分别描写的三个不同的陈姓三人,然而在尾声里却巧妙地告诉读者是同一个人,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2、标题巧妙。无论是读者在误认为三个人时,还是最后得知是同一个人时,标题始终涵盖得住;
3、展开巧妙。作者没有用第一、二人称写,也未直接用第三人称写,而是巧妙地安排文和徐的对话展开全文和收合全篇,使第三人称的写法有了新的突破;
4、体裁巧妙。将纪实与小说看似两个不相干甚至有点儿矛盾的体裁,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使读者没有产生任何不适,反而觉得很妙很认同。
这种开创性的微型小说创作尝试,既丰富了纪实文学的写法,又丰富了小说的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