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吴钊民,男,1965年11月生人,中共党员,基层工作多年,曾担任葛石镇富家洼村党支部书记、镇计生办宣传员,现任宁阳县凤凰山诗社理事,笔名枣乡月色。
自幼爱好文学,闲暇之余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不足挂齿。
1985年,初中时代,曾参加宁阳县作文大赛,荣获全县第三名。2021年,曾参加全国(雅韵杯)诗词大赛,2000人中,获第118名。
虽妄自菲薄,却有心而不甘,笔耕不辍至今。

《走近禹王庙》
作者: 吴钊民
偶得机缘,走近禹王庙。
禹王庙座落在宁阳县伏山填北首汶河大堤南面,是北进宁阳的第一景观。
那是个细雨濛濛的下午,为写宁阳八景之“虬枝歧柏”和“禹碑虹渚”,记忆乡愁,我和《中国草根》杂志社社长黄秀峰老师等一行五人,驱车几十里来到禹王庙。
文友周常富因编纂过有关禹王庙的书籍,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导游。
禹王庙建于明朝,座北朝南,红墙青瓦;院内古柏葱郁。
进得庙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柏”,它古朴苍劲,伟岸挺拔。周老师简单介绍了“第一柏”和西面对着的那棵柏树的有关传说。
再往里几步,东西对称各有一亭,东亭内挂一囗大钟,西亭内支一面大鼓,仿佛从远古传来钟鼓震岳,唤醒人们对水患的警觉!
往前,路两侧是两座高大的石碑。
我们随着周老师移步到东边的龟趺石碑前,这就是传说中的"禹碑虹渚"。老龟背上立一石碑,碑身高大,碑文虽历经苍桑却还清晰;碑首上,两条青螭相互缠绕,身体弓起,头微低垂,口中各含一颗石珠。奇异的是,自石碑立后,两条青螭全身湿润,细密的水珠不断渗出,尔后汇于螭口,形成大点水珠滚下来,时间一长,螭口下面便形成了明显的水痕,年复一年,此景历久弥新。被历代县志称为“禹碑虹渚",列为宁阳八景之一,不少文人骚客感其神异,写诗作词,描述称赞!
青螭何以渗水润碑,是在彰显禹王治水福润万民之功?!
道西亦有一对称石碑,是之后立的,碑文与东石碑内容相互补证。
雨丝霏霏,我们观景听周老师讲解的兴致未减。
来到主建筑虹渚大殿,殿内禹王神像庄严肃穆,端坐中央,令人肃然起敬;我们五人,一一静默朝拜!
殿后有四棵古柏,路西靠南的那棵蓊郁虬劲,东南方向有巨枝,仿佛龙首龙身,眼耳口鼻齐全,可惜干枯了;与这枝相对的西南方向的一枝,犹如龙尾,整体望去就是一条腾空的蛟龙,这就是宁阳八景中的“虬枝歧柏"。
“虬枝”干枯了一百多年了。据说,当年“虬枝”下有一深井,井中隐藏着一条矫龙。一年夏天,人们刚摊开麦子,天就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人们慌忙堆起来,一会儿又雨过天晴。几经折腾,人们观察发现,乌云是从古柏树下井内涌出,于是,人们便用大石板将井盖住,蹊跷事再未出现。后来,蛟龙树枝也就逐渐枯萎了。
虬枝岐柏北面是禹王台。拾级而上,台正中的大方石上有一祭祀烧香用的大鼎,鼎上刻着“风调雨顺"四个大字,寓意禹王祈祷上苍福泽苍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酥雨濛濛,雨下的很认真;我们亦很虔诚认真。迎着风雨,我们打出凤凰山诗社的旗子,在禹王台上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