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珠海
柯扬

珠海,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濒临南海,东与中国香港水路相距36海里,南与中国澳门陆地相连,港珠澳大桥竣工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广东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陆地面积1725平方千米,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9348平方千米。下辖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3个行政区。截至2022年末,珠海市常住人口247.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0.76%。
珠海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距广州市区140千米,是中国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横琴、青茂、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珠澳跨境工业区5个陆运口岸,九洲港、湾仔港轮渡客运、珠海港、斗门港、万山港5个水运口岸,共10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珠海市陆地面积1725平方千米,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9348平方千米。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74]珠海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44]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中国内地唯一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横琴、青茂、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珠澳跨境工业区5个陆运口岸,九洲港、湾仔港轮渡客运、珠海港、斗门港、万山港5个水运口岸,共10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

2022年,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4045.45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52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08.08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76.86亿元,同比下降1.4%。
珠海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偶有阵寒,但冬无严寒,夏不酷热;年日温差较小,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四季特征
珠海市的天文季节时间与自然气候季节时间差异甚大。一年之中,各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即使历年同一季节,开始的时间也不尽同。季节的提早与推迟相差达两个多月。
春季,是全年天气多变的季节。季内以偏东风为主,风向多变,气温变幅大,最高气温32.5℃(1987年4月23日),最低气温2.9℃(1986年3月1日)。多数年份春季气候逐渐回升,至4月中旬,已接近年平均温度。个别年份的3月至4月上旬,仍有较强冷空气影响,甚至出现日平均气温小于12℃,持续数天的“倒春寒”天气。
夏季,5月至6月是雨季的前汛期。珠海市高空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西北侧,常受高空低压槽影响,多雷暴、骤雨等强对流天气,雨量增多。1962-1990年,最大的一次暴雨发生在1966年6月12日,日降雨量为393.7毫米。盛夏,从7月至10中旬,为台风盛行期。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每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台风的总称),有时会袭击和影响珠海市,并常因台风暴雨而成灾。7月至9月,是一年中相对酷热期,高空常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多晴朗天气,温度高、日照多、蒸发大。历年中,7月的月平均温度28.6℃,最高温度38.5℃(1980年7月10日)。
秋季,干燥的冬季风逐渐代替了暖湿的夏季风(东南风),天气秋高气爽。初秋,还会受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低压及台风的影响,而带来大雨。10月下旬后,台风影响已近尾声,后汛期雨季结束。11月上旬后,冷空气活动开始增强,气温逐渐下降,旱季开始。
冬季,历期约一个多月,盛行东北季风。冷空气平均每隔7天南下一次,两股冷空气之间,天气先出现奇暖,继而一股强冷空气来临,又变得寒冷。同时,海面常伴有6级以上的大风,历年1月是最冷月份,月平均气温14.5℃,极端最低气温2.5℃(1976年12月29日)。冬季,晴天居多,尤其是前冬,雨量稀少,个别年份的12月和1月竟然滴雨不下。冬春过渡期(2月),冷暖气流交换频繁,常会导致气温连续偏低、阴雨连绵的低温天气。

温度
1962年~1990年,珠海市年平均气温为22.4℃,岛屿年平均气温又略高于大陆地区,大万山岛年平均气温为22.5℃。气温的年际变化一般在21.6℃~23.2℃之间。年平均气温最高是1966年,为23.3℃;最低是1984年,为21.6℃,有44%的年份最低气温在7.3℃~5.0℃,为2年一遇;最低气温在3.0℃以下的年份只有7%,为14年一遇,有59%的年份,最高气温在35.0℃~36.0℃,为2年一遇,有33%的年份最高气温大于36.0℃,为3年一遇;有7%的年份最高气温小于35.0℃,为13年一遇。地温包括地表温度和地下温度。珠海地区只作了地表温度的记录。从1976至1990年,历年平均为25.0℃。地表极端最高温度为64.7℃(1988年6月2日),最低温度为1.3℃(1977年2月4日)。

降雨
珠海市雨量充沛,1962~1990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985.8毫米,降雨最多的1973年为2873.9毫米。最少的1963年为1200.9毫米。逐年雨量对历年平均值的距平百分率在+50%~-45%之间变动。全年有2个明显的雨季:4-6月为前汛期雨季,降雨主要是受锋面低槽、低空急流、低涡或高空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影响所致,平均总降雨量84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2%;7~10月为后汛期雨季,降雨主要受带热气旋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所致,平均总降雨量946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7%。由于后汛期的台风雨强度大、降雨量多,一次降雨过程可达200~300毫米,极易造成局部洪涝。
年降雨量的地域差异较明显:香洲、下栅以北地区,雨量最多,一般为2000~2200毫米;小林、三灶、南屏以及澳门半岛,雨量一般为1800~2000毫米;大横琴,大万山等岛屿,雨量最少,一般为1700~1800毫米。
1962~1990年,年平均降雨数为139.3天,最多的1975年为174天,最少的1997年为106天。年内降雨日数主要分布在两个雨季,占年降雨日数的74%,历年雨日最多月是6月(年均为19.4天);雨日最少月是12月(平均3.9天)。1962~1900年的29年中,12月滴雨未下的有2年(1980、1987)。历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21天,总降雨量162.6毫米,发生于1985年2月4日~24日。
降雨强度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雨和特大暴雨等量级。珠海地区不但降雨量多,且强度大、分布不均。年平均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为暴雨)10~11次,均集中在前、后汛期雨季,其中5、6、8月暴雨最多。历年中,一日间最大降雨量为393.7毫米(1966年6月12日)。

由于受不同天气系统和地形的影响,珠海市风向具有随季风变化的基本特征。春季,多东南风和东南偏东风;夏季,南风和西南风居多;秋季,以东北风和东北偏东风为主;冬季,北风和东北风最多。常年盛行东南风和东北风。

水文
珠海市位于珠江河口区域。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源出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流经贵州、广西,到广东珠海磨刀门入南海,其(马口站)多年平均径流量2380亿立方米,占珠江径流总量的77.1%;年内径流相当集中,汛期(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7.7%。椐1986年实测洪水分配比计算,磨刀门年径流量为762.2亿立方米,鸡啼门145亿立方米,虎跳门111.1亿立方米。
珠海莲洲通用机场是国内首座政企合建的通用机场,为一类通用机场,近期飞行区等级为2B、远期飞行区等级为3C。主要开展应急救援、飞行培训、通用航空展览、航空摄影和测量、灾害监测等业务,并提供飞机组装、飞机试飞、飞机展销、飞机维修维护、私人飞机托管及加油等服务。
珠海九洲机场为A1类通用机场,于1991年建成,机场跑道全长450米,宽30米,可供大型直升机和小型公务机起降,拥有8个停机位和5个机库,占地面积约210亩。
珠海市距今6000多年前,珠海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公元前2000多年,珠海地区已有先进的渔业经济,先民制造适于近海航行的渔船,发明水上停船技术,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早期人类生存方式——海洋渔业文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镜湾遗址等数十处海湾沙丘遗址揭示的文化面貌,成为中国早期海洋渔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珠海地区自古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先民们参与海上航道开发。汉唐以来成为广州与中东、非洲和欧洲海上贸易必经之路。唐宋时期,珠海地区山场一带盐业经济发达,盛极一时。唐宋以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由北方的河西走廊逐渐转移到南方和东南沿海,珠海地区是中国南部城市广州到阿拉伯国家海上商道重要“驿站”。郑和七下西洋,多次通过珠海海域,珠海诸多海岛为《郑和航海图》上的指路地标。明清时期,珠海地区浪白澳海域是外国商船来华的重要泊船地,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澳门开埠后,珠海海域商船往来更为繁忙。

香山文化
珠海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岭南文化重镇之一。珠海与中山、中国澳门同属香山县。血缘同宗,历史同源,文脉同根,同属岭南文化、香山文化生态群落。珠海地域文化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来文化的长期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对外来的新鲜事物敢于、善于和勇于接受。 香山文化是广府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广府文化
珠海,地处岭南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在历史上就属于广府地区,广府文化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带入的中原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结合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所有在珠海出生、成长的市民都可以称为广府人。过去是广府人走向海外的重要起航地,珠海城市特质与广府文化高度契合。
疍家文化
疍家人是外来人口与当地融合的一个案例,疍家人也称作水上人,广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区,他们以舟楫为家,傍水而生。疍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区域辐射辽阔,珠海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处于疍家文化的中心地带,连接大湾区其他疍家文化城市。
珠海斗门正是疍家文化沉淀丰厚的原始地方,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风格等,在当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景观。
客家文化
据《珠海村情》记载,客家村落多达98个自然村,本地客家人口36万,新老客家总人数占珠海人口的四分之一。
文物古迹
珠海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宝镜湾遗址、陈芳家宅、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3处(苏兆征故居、石溪摩崖石刻、杨氏大宗祠等),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9处(中山纪念亭、前山寨城墙、竹仙洞摩崖群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马南宝古墓、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珠海的非遗文化按照地理属地大致可以归纳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潮汕文化四种类型。
截至2020年,珠海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项,其中,国家级4项(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三灶鹤舞、一指禅推拿),省级12项,市级28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人(陈福炎、韩竞生、郭幸福),省级传承人12人。有省级传承基地2个,市级传承基地14个。

斗门水上婚嫁
珠海斗门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水上婚嫁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习俗通过婚嫁关系辐射到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区。水上婚嫁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主要内容包括“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整个婚俗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的“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内容均明显带有“水”的特征。在水上婚嫁习俗中,沙田民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整个婚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斗门水上婚嫁显示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它加深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成为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装泥鱼
装泥鱼是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技艺,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装泥鱼技艺主要有制作渔笼、制作渔篓、制作泥板、捕捉泥鱼四道主要程序,具有地域性、独创性、实用性和性别差异性的特点。
三灶鹤舞
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据传,该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一指禅推拿
一指禅推拿是中医推拿的重要传统学术流派之一。它以佛学禅宗“一指示法,见性成佛”之精义,开宗立派。2014年11月,作为中医推拿重要分支流派的中医诊疗法“一指禅推拿”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城市形象
市花:珠海市花为勒杜鹃。勒杜鹃开花时,花色有红、紫、粉红、白色等五彩颜色。且具有生命力强,品种多样等特性,象征珠海特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珠海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华南地区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系统传播者杨匏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容国团,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容闳,画家、诗人、文学家苏曼殊,人民版画家古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唐廷枢,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创办人徐润等许多近现代名人都是珠海人。

珠海市是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截至2020年底,有AAAA级景区景点6个(珠海圆明新园、珠海罗西尼工业旅游点、珠海市御温泉度假村景区、珠海市东澳岛旅游度假区、珠海市外伶仃岛度假区、珠海市汤臣倍健透明工厂景区),AAA级景区景点3个(珠海市桂山岛风景区、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景区、横琴丽新创新方旅游区)。
珠海市是中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先后荣获“双拥模范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名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奖”称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