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台湾
柯扬
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纵跨温带与热带。人口约2341万,超过70%集中在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最大。
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时期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居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与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源;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
“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开发台湾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大员”“台员”“大湾”等,后定名为“台湾”。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湾”名称,但直到明朝“台湾”指代的都是台湾省台南地区。清朝时官方才将全岛正式定名“台湾”,并设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在光绪年代之前是台湾唯一的“府”,1885年设台湾省。台湾省的简称取省份名首字“台”。

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台湾由于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又称“宝岛”。
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篮球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使用“中国台湾”(英语:Taiwan, China)或“中国台湾省”(英语:Taiwan, Province of China)一词作为台湾省的名称。

台湾横跨北回归线,终年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岛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可说是长年如夏,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年平均气温20~25℃(高山除外),1月平均气温13~20℃,7月平均气温24~29℃,南部较高,北部较低。此外,因地势高峻,气温垂直变化大。如台南1月平均气温约17℃,玉山(测站海拔3850米)不足1℃,极端最低气温−12℃。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倍,南北两端的多雨中心可达5000毫米。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而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是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位于新北市平溪区,海拔380米,平均年降水量6572毫米,最高达8408毫米(1912年),被称为中国“雨极”;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平均每年雨日214天,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8月最多,每年夏秋两季平均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出现干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湾省植物种类繁多,植物有1万多种,其中有超过3000种开花植物和640多种真蕨植物,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森林覆盖率达到58.5%,森林面积约为186.5万公顷,其中约87%为亚热带及热带林,11%为温带林,余为亚寒带及寒带林,是中国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北部天然植被属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无柄米槠、青钩栲、厚壳桂、榕树、樟树、台湾黄杞等。大型草本植物、木质藤本、附生蕨类、兰科和苔藓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丘陵、低山,具有一定的雨林特征。热带雨林只分布于岛南端的高雄、屏东恒春及台东一带,主要有台湾肉豆蔻、白翅子树、长叶桂木等。境内山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异现象显著,大致海拔500~2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针叶林;2000~3000米为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针叶树混交林;3000~36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3600~3950米为含常绿灌木的亚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台湾的树种与大陆东南沿海相同者多达67属、81种、1个变种。土壤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区。从丘陵、低山地区向上的山地土壤,依次更替为黄壤、黄棕壤、灰棕壤、草甸土等。3000米以上多为石质土。由于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强烈,土质黏重,盐基已基本淋失,肥力不高。

台湾岛生态类型丰富多样,良好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一个动植物王国,其中11%的动物和27%的植物为特有种,如山区水域栖息的樱花钩吻鲑、出没于台湾中央山脉的台湾黑熊、台湾猕猴、台湾黑熊、蓝腹鹇等,另有3000多种鱼类和500多种鸟类栖息,已使台湾成为世界生态保护的重地之一。台湾海产丰富,盛产鲷、鲔、鲣、鲨、鳗等鱼类,还出产石花菜、龙须菜、鹿角菜、鹧鸪菜、玳瑁、珊瑚、珍珠等。台湾与大陆原是连体,在福建和台湾之间动物可自由迁徙,植物可互相传播,台湾岛上至少有64种兽类源于大陆,并且都是更新世期间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台湾省曾拥有“蝴蝶王国”的美誉,小小的台湾岛曾孕育高达近400多种蝴蝶,蝴蝶种数在中国仅次于四川省,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对郊区和山地的开发,导致蝴蝶栖息环境的破坏,台湾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许多蝴蝶面临绝种或濒危的厄运,如今台湾省蝴蝶种类只剩约380种。台湾中部的山岳地带是全省蝴蝶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方。

台湾岛沿岸由于泥质滩涂及红树林生长,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候鸟群,成为候鸟过境栖息的庇护所,有在春夏之际由热带地区到台湾来避暑的夏候鸟,如羽色艳丽漂亮的八色鸟;也有在秋季时由寒温带南下到台湾避寒的冬候鸟,如全世界所剩不多的黑面琵鹭,每年都会来到台湾曾文溪口沼泽地度冬,以及在每年10月期间,准时来台的灰面鹫;还有更多以台湾为中继站或迁徙终点的候鸟群,为台湾的生态加注了旺盛的生命力。台湾省拥有丰富的海洋生态,在东临太平洋的东海岸,可以看到一群群宽吻海豚、长吻原海豚、灰海豚、沙捞越海豚、熱帶斑海豚跳跃海面。而南部屏东县的垦丁以及外岛的绿岛、澎湖地区,还有美丽的珊瑚群。
台湾省的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一衣带水,但气候差异很大。东北季风每年10月至隔年3月给澎湖列岛带来强风与恶劣海况,岛上植被仅有矮草和灌木得以生长。受到地势平坦影响,澎湖列岛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仅1000毫米,为台湾省年降水量最少的区域。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岛东北部气候基本相同,夏季为台湾暖流(黑潮)必经海域,受从太平洋面移来的台风影响,是台风通道,每年有多次台风经过。钓鱼岛群岛每年还受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地变换方向的季风的影响。由于台湾暖流(黑潮)具有高水温、高盐度的特点,使钓鱼岛群岛海域成为鱼类栖息、活动、成长、繁殖的良好场所,是中国东海著名的渔场,在渔场划分上属于中国渔民历来所称的闽东渔场、台北渔场。
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和海南省的太平岛等岛屿。福建省马祖列岛具有重要的海洋和气候生态研究价值,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有时较为寒冷,而春秋季少雨且干燥,夏季多雨;岛上海鸟众多,有银鸥、信天翁、棕头鸥等海鸟栖息和繁衍;岛上由于主要为花岗岩质地,所以植被不丰富,以草地为主。乌丘列岛面积较小,但鱼类和水生生物丰富,偶尔有中华白海豚出没。金门群岛位于厦门岛南面,北回归线附近,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海南省太平岛是南海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唯一有淡水的岛屿,岛上植被较为丰富。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岛东北部气候基本相同,夏季为台湾暖流(黑潮)必经海域,受从太平洋面移来的台风影响,是台风通道,每年有多次台风经过。钓鱼岛群岛每年还受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地变换方向的季风的影响。由于台湾暖流(黑潮)具有高水温、高盐度的特点,使钓鱼岛群岛海域成为鱼类栖息、活动、成长、繁殖的良好场所,是中国东海著名的渔场,在渔场划分上属于中国渔民历来所称的闽东渔场、台北渔场。
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和海南省的太平岛等岛屿。福建省马祖列岛具有重要的海洋和气候生态研究价值,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有时较为寒冷,而春秋季少雨且干燥,夏季多雨;岛上海鸟众多,有银鸥、信天翁、棕头鸥等海鸟栖息和繁衍;岛上由于主要为花岗岩质地,所以植被不丰富,以草地为主。乌丘列岛面积较小,但鱼类和水生生物丰富,偶尔有中华白海豚出没。金门群岛位于厦门岛南面,北回归线附近,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海南省太平岛是南海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唯一有淡水的岛屿,岛上植被较为丰富。
台湾为中国林业发达省份之一。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5%,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多达100种以上。主要木材有扁柏、铁杉、台湾杉、峦大杉、红桧、黄桧、红松、香杉、肖楠、桃花心木等。经济树种有樟、油桐、橡胶、漆树等,以樟树最著名。此外还有柠檬桉、肉豆蔻、金鸡纳树等药用植物和芳香油料作物香茅草。宜兰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林木种类4000多种。其中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

台湾地处寒暖流交汇处,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海岸线总长约1520千米,海洋渔业和养殖业发达。淡水鱼类资源所占比重不大,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可供利用的鱼类资源不下500余种。出口多种海产品,如鳗鱼、金枪鱼、虾和深海鱼类。原以沿岸渔业和养殖业为主,从1960年代开始转变为以海洋捕捞业为主,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和近海渔业,新建和扩建大小渔港100多处,开辟远洋渔场等。高雄、基隆、澎湖、宜兰苏澳、花莲、嘉义新港等海域为著名渔场。养殖业以养鳗为主,是经济价值高、创汇较多的外销渔业。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3] [14] 近现代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特征和表现形态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都分。台湾的人文历史是地地道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扩展。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语言、宗教、文学、戏曲、工艺、建筑、风俗习惯、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层面对台湾文化有相当的影响,几乎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湾世居少数民族高山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拥有多彩多姿的族群及文化,如阿美人生动活泼的歌舞、布农人古老原始的八部合音、达悟人自然独特的小岛文化。作为面向海洋的岛屿,台湾得外来风气之先,由大陆闽粤移民开垦的台湾在文化中先天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多样文化的良性互动及融合的过程与经验,是台湾文化中的宝贵的成分。

台湾饮食文化以台湾菜为主,融合中国各地美食风格,台湾菜与闽菜(闽南菜、福州菜)、广东潮汕潮州菜、江浙菜渊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广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响。
台湾菜有海鲜丰富、酱菜入菜、节令食补等特色,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风格鲜香、清淡,并常以酱油、米酒、芝麻油、豆豉、九层塔、油葱酥、芫荽等调味。台湾菜的做法讲究烹调技术和食材配料,宴席上常见的菜色有佛跳墙、东坡肉和万峦猪脚等。台湾菜素有“汤汤水水”之称。因为早期能移民来台的汉族移民(又其以闽南人占多数)要忙于农耕开垦,而且当年的物质也不如今日充裕,为了方便,他们常常煮一锅可为汤又可为菜的羹菜,既营养又方便。闽南式羹汤至今在台湾民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西鲁肉和生炒花枝、香菇肉羹汤等为代表。因为台湾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处,炎热气候使得民众的餐点中也常常会食用各式水果和一些酸甜开味的菜肴。受到许多民众信仰佛教以及环保与健康因素的影响,台湾各地都有开设专门的素食餐厅,通过中药药材炖补各种食材而成的药膳料理也受到民众欢迎。

台湾饮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鸡排、臭豆腐、盐酥鸡、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317] 凤梨酥、牛轧糖等是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和知名的伴手礼。

茶是台湾民众的传统饮品。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四季春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工夫茶是闽南泉漳厦、广东潮汕以及台湾十分流行的茶文化,“工夫”一词即代表为一种仔细讲究且费时费工的茶艺精神。这项茶艺“工夫”除了表现在制茶与泡茶等准备方面之外,也充分还表现在品饮和茶具等享受方面。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

台湾省是中国最早种植咖啡的省区。1884年(清光绪十年),英国商人引入咖啡在台湾省新北市三峡区试种,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日据时代,“阿拉比卡”咖啡豆在台湾北部试种成功,随后台湾省台东县的知本、瑞穗等地成为台湾重要的咖啡产地,带动台湾咖啡栽植热潮。如今,书坊结合的书香咖啡屋、庭园咖啡屋、欧洲风格咖啡店、日式咖啡店和极为兴盛的咖啡连锁店在台湾流行。

台湾社会也有和中国大陆类似的酒文化。金门高粱酒是台湾知名的白酒,产自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的福建省金门县。威士忌等洋酒也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小米酒是台湾高山族常见的传统酒精饮料,通常用在各祭典上,代表丰收的讯息。
台湾高山族饮食大致以粟、山芋、甘薯、旱稻为主食。高山族中靠山的族群擅长打猎,靠海的族群擅长捕鱼,将狩猎所得的山猪或捕获的渔产加上就近取得的食材及佐料,运用传统水煮、熏烤、腌渍等方式,制作成美味的高山族风味餐。

受到1895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生鱼片、寿司、天妇罗、铁板烧、烤秋刀鱼、烤鳗鱼、日式便当、冷豆腐等已成为台湾饮食文化中十分普遍的菜色。1949年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的八大菜系融入了台湾饮食,台湾饮食文化更加全面地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21世纪以来,许多港式与国际饮食进入台湾餐饮市场,港式餐厅与异国餐厅在台湾林立,台湾饮食文化注入更多港式与国际化的元素。

台湾四周沧海环绕,境内山川秀丽,到处是绿色的森林和田野,加上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美丽宝岛”的美誉,可供旅游观光的自然景观极为众多。在清代时就有“八景十二胜”之说,如双潭秋月、玉山积雪、安平夕照、阿里山云海、清水断崖、澎湖渔火等。随着现代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新的风景区又不断被发现和开辟。台湾现有9个为保护台湾地区特有自然风景、野生动物和历史遗迹而设的公园和13处台湾地区风景特定区。 2005年,台湾观光旅游事务主管部门票选出的“台湾八景”是台北101、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月潭、阿里山、玉山、高雄爱河、垦丁、太鲁阁峡谷。

台湾境内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峡谷、玉山、垦丁、阳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景观。新北市瑞芳区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区、彰化县鹿港镇、新北市莺歌区等观光小镇地方风情浓厚,是寻幽访古的旅游胜地。 台湾境内有不少特色温泉,温泉文化别具一格。台湾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3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58座,是全世界少有的地理现象。因为山地多,台湾各类型的登山活动相当风行,由郊山(1500米以下)、中级山(1500米至3000米)至攀登高山百岳(3000米以上),溪谷健行、溯溪探源,到长程越岭纵走,都可以借着亲近苍郁溪谷,充分体验台湾的山林之美。

台湾省是中国尚没有世界遗产的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根据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申请国首先须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因此台湾省申请世界遗产必须要通过两岸合作申遗的方式进行。台湾当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规范的世界遗产评定准则选出18处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含福建省金门马祖地区):大屯山火山群、太鲁阁公园、玉山公园、台铁旧山线、阿里山森林铁路、水金九矿业遗址、金门战地文化、马祖战地文化、卑南遗址与都兰山、淡水红毛城及其周围历史建筑群、栖兰山桧木林、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排湾及鲁凯石板屋聚落、桃园台地陂塘、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乐生疗养院、澎湖石沪群。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