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大湾区
柯扬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the Greater Bay Area(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经济腹地广阔,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截至2020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8617.19万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国家领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国家领导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

明清以来,珠三角湾区就是一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都是同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叫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1994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提出,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二十一世纪初,广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对标东京湾区。2009年10月28日,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澳门联合发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构建珠江口湾区,粤港澳共建世界级城镇群。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概念,提出要以“湾区经济”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港珠澳大桥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7年3月30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正式成立组委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组委会全面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推进工作与研究、调查、讨论、交流等工作。
2017年6月29日,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首部大湾区研究报告同时发布。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出席签署仪式。在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9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深圳市罗湖区挂牌。
2017年10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指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香港须用好特区的独特优势和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加强与内地合作,继续尊重经济规律、奉行市场运作和推动自由贸易。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3月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加快编制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
2018年5月10日和5月31日,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2019年1月11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表示,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9年12月,由国务院参事室指导,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成员王京生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2019)——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报告》。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因“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独特性,使其在区域创新市场构建上具有两个重大意义:区域性创新市场的结构升级路径探索,以及国际创新市场一体化的区域性探索。
2020年8月26日,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新物流大通道。

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2021年11月21日,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在广州举行媒体邀请会,透露世界创新大会永久落户粤港澳大湾区。
2021年11月14日,首个5G智慧港口妈湾智慧港开港。
2022年1月26日,国务院重磅发文,支持贵州闯新路: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2年4月24日,广东省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E18管节顺利完成沉放对接,至此已安装管节长度累计达3877.8米,突破沉管段总长度(5035米)四分之三。
2022年10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混凝土箱梁全部预制完成。
2019年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在广州正式成立。战略研究院将聚焦区域发展规划、新旧动能转换、生态文明等研究方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前瞻和咨询建议。
2023年1月4日,广铁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粤港澳大湾区首发。
2023年列出了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汉语新词语词典(2000—2020)》中国这20年生命活力指数最高的十大“时代新词”。
2023年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
2023年6月2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签署《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在国家数据跨境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规则,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空天产业总部基地——星通大厦在宝安区正式启用。

粤港澳大湾区既有传统岭南文化的本根,又有英国、葡萄牙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多元文化交融,包容性强。珠江三角洲是广府文化核心区,发展历史悠久,市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较高,地域文化独具特色。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居民传承南越人的传统风俗,如善水、使用舟楫、嗜食水产等;另一方面,又博采中原文化、港澳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之长,形成商品意识重、不拘泥历史、敢于冒险开拓、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珠江三角洲的农业文化、饮食文化、乐俗文化等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香港文化是广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一百多年来,由于英国等西方文化的介入,中西文化交织形成了承古启今、自由开放、中西融汇、商业都市型的多元文化。香港被誉为“美食天堂”,饮食文化糅合中餐(主要为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澳门文化一直以中华文化为主导,华人依然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而土生葡人不同程度地受中华文化影响,形成中葡合璧的土生葡人文化。澳门的饮食以粤菜为主,兼有正宗葡国菜和土生葡国菜。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