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西双版纳
柯扬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之一,首府景洪市。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面积有19124.5平方千米,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千米,一江连六国,有4个国家级口岸。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属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辖1个县级市、2个县,2021年,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人口79.03万人,傣族是主体民族,世居着13种民族。截至2022年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为130.8万人。
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等美称,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
西双版纳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建有1个5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西双版纳以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热点旅游城市之一,先后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全球12个最热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殊荣。
2022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4.3%。
西双版纳古称勐泐,勐泐先民是古代越人的一支。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号称勐泐国,都于景德,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8—10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在景洪建立“景龙金殿国”,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九龙江(澜沧江)王”。

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37路、5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1296年),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泰定四年(1327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
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面积有19124.5平方千米,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千米。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拔477米。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干季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
2021年全州各县市年雨量在1024.4~1365.3.毫米之间,和常年同期相比,景洪和勐腊偏少,勐海正常;总日照时数各县市在1878.5~2241.0小时之间,和常年同期相比,景洪和勐腊正常,勐海偏多;年平均气温各县市在18.9~23.5℃之间,和常年同期相比,景洪偏高,勐海和勐腊正常;年内主要气象灾害为风雹灾害和暴雨洪涝。
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全州有森林面积155.5万公顷,各级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面积622.8万亩。有西双版纳和纳板河流域2个国家级保护区,面积402万亩;有布龙和易武2个州级保护区,面积103.25万亩;有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1.26万亩;有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3个保护小区,面积6.35万亩。有西双版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总面积为1147.9平方千米。在蓊郁叠翠、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其中特有植物153种,如望天树、版纳青梅、云南肉豆冠等;濒危植物134种,如西南紫微、铁力木、云南石梓、云南美登木等。众多的植物种属相互交错生长,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在各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
西双版纳有野生动物756种,占全国的25.3%。其中,已知哺乳动物108种,已知鸟类427种,已知两栖类野生动物47种,已知爬行动物74种,被誉为“动物王国”、“天然动物园”。在这些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多达109种,不仅保存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还分布着野牛、印支虎、绿孔雀、巨蜥、蟒及仅产于此地的鼷鹿等珍稀动物。
截至2021年,西双版纳有国家二级文化馆2个,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不可移动文物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登记备案国有博物馆2座,馆藏可移动文物233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件),各级非遗项目、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0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代表性传承人463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非遗传习馆(所)33所。

壁画艺术
傣族创造了民族特色鲜明的绘画艺术。其绘画主要有壁画、长诗文本插图,版漏金水装饰图案等。壁画主要绘制在佛寺的墙壁上,多是佛经故事和佛本生故事,有“三魔女斗法”、“萨陲太子出游”、“鹿本生经”、“舍身喂虎”、“六象朝拜”、“菩提树下诞生”、“涅般”等。此外有少量以叙事长诗为题材的壁画和反映傣族生活、劳动、狩猎、沐浴、出征活动的画面。
歌舞
傣族称歌曲为“甘哈”。傣族传统的歌曲有歌乐、歌舞乐、赞哈乐三大类。民歌乐包括傣语称为“甘哈也尚”的劳动歌,称为“浪笙”的欢喜欢调以及山歌,用胡琴伴奏的歌曲、诉苦歌等。

傣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孔雀舞蹈,主要有孔雀舞、金鹿舞、白象舞、歌舞、象脚鼓舞、武术舞等。表演孔雀舞、金鹿舞和白象舞,分别以孔雀、马鹿、白象的模具为道具,由表演者披戴模型,模拟孔雀、金鹿、大象的各种动作。
歌舞,常见有《依腊灰》《花环舞》《软苏舞》《荷花舞》《腊条舞》《帽子舞》《扇子舞》等。
象脚鼓舞,是以象脚鼓为道具,挎鼓边走边舞的男性舞蹈。舞者自作伴奏,配以蹲、踢、蹬、扫等腿部动作。节奏铿锵明快,动作刚柔兼容。
武术舞,是舞蹈与武术兼容的舞种,包括拳术舞、精术舞、刀术舞。舞者为男性,或赤手空拳、或手持刀、棒、双人对舞,作击、刺、劈、砍、配以腿部的跃、蹲、蹬、扫动作,以锣鼓作伴奏而舞。
贝叶经与傣族文学
傣文贝叶文献包括两个大类:佛教经典、傣文文献。傣族的贝叶文学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部分:记录、整理和改变傣族民间古老的口承文学作品;引入信奉南传佛教的诸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由佛寺培养的傣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作品。

民族习俗
服装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8]
民居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南北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民族节日
傣族重大传统节庆有“桑堪比迈”(泼水节)、豪瓦萨(守夏或入雨安居,俗称关门节)、奥瓦萨(出守夏或出雨安居,俗称开门节)等。哈尼族(阿卡人)主要有“嘎汤帕”、“耶苦扎”等传统节日。
地区特产
茶叶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在勐海有一株700余年树龄的古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纳境内。著名的茶叶品种有:南糯白毫、佛香茶、云海白毫、岗绿、旋云茶等。

咖啡
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为哥伦比亚湿法加工的小粒种咖啡一类。优良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宜小粒种咖啡的生长,并形成了云南小粒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的独特风味。

热带水果
西双版纳的热带水果种类繁多,常年水果不断。有香蕉、菠萝、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杨桃、番荔枝、菠萝蜜、荔枝、桂圆、椰子、羊奶果、酸多依、木瓜、山竹、甜角、橄榄和西番莲等。
特色产品及特色饮食
番木瓜傣语称“麻贵沙宝”,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勐养,橄榄坝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勐板橘是柑橘类碰柑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傣语称为“麻租勐板”,因原产地在今勐海县打洛镇勐板,曼桑一带而得名。
椰子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西双版纳低海拔河谷盆地一带均有栽培,主产于橄榄坝,景洪坝。所植椰子有高脚椰子,矮脚椰子。
柚子俗称大泡果,西双版纳傣语称“麻景掌”或“麻哦”。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树菠萝又叫菠萝蜜,西双版纳傣语称为“麻蜜”,是西双版纳地区所产水果中果实最大,气味最香的水果,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坝区。
南药
西双版纳有南药的异种、缘种生长,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生长着缩砂蜜、安息香、云南萝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楼、琥珀等几十种药材。

砂仁,是西双版纳生产的主要南药。爪哇白豆蔻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消食健胃作用,主治吐逆反胃、腹账、呕吐。萝芙木,西双版纳傣语称为“麻三端”。[29]
傣锦
傣锦是傣族著名的纺织品。傣锦有棉布织锦和丝绸织锦之分。傣锦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担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西双版纳傣族早在唐宋时期便掌握了用木棉絮纺线、织布的技术。明洪武、万历年间,已能用手工织出“丝幔帐”、“绒锦”作为贡品进贡。傣族手工织锦技艺已经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傣族风味自成体系,基本的烹饪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味道特点是:香、脆、酸、辣、鲜。
截至2021年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个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8个A级旅游景区(4A级以上景区13个)、4个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3个省级)、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特色旅游城市、2个省级旅游强县(市)、9个省级旅游名镇、18个省级旅游名村、2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科技旅游基地、1个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云南省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内,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中国热带雨林典型的代表,位于勐腊县东北14千米处,距景洪市134千米,距国家一级口岸磨憨60千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1959年1月1日在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创建,地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占地面积1100公顷,海拔570米,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AAAAA级旅游风景区。
西双版纳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地处东西两片林区结合部的河谷,距景洪市22千米,是以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公园。
西双版纳傣族园是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座落橄榄坝,南傍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距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27千米。是西双版纳州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主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重要部份组成。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在27025.5亩热带沟谷雨林的基础上创建的,公园距景洪市以北6千米,位于214(昆洛)国道旁。公园以“热带沟谷雨林、孔雀放飞及野生动物展示、哈尼族爱伲文化”为三大主题特色,园内有北回归线以南保存完好的热带沟谷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城区,占地120公顷,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授牌“国家级大学生野外实践基地”。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作为中国最大的南传佛教寺院,它是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原址上恢复重建的。
曼听御花园的前身是傣王御花园,位于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中心曼听路35号,于1982年依托御花园遗址拨款重建,1985年4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400余亩,划分为民族文化广场、御花园文化区(荷花园、兰花园、叶子花园)、放生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御象文化区、铁刀木林区、民族歌舞表演场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西双版纳种类齐全、全天候和常年性的丰富旅游度假资源,西双版纳州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旅游业,是中国最早开发旅游业的民族地区之一,景洪市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5~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