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腾冲
柯扬

腾冲市,云南省辖县级市,由保山市代管,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东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相邻。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国境线长148.075千米,截至2022年10月,辖10个镇、7个乡、2个街道。市政府驻腾越街道。2021年末,常住人口64.3万人。

腾冲市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旅游景区众多,如火山国家公园、和顺古镇、北海湿地、国殇墓园等。
2022年,腾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97亿元、增5.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00元、15887元,分别增2.2%、6.5%。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东北与泸水市相邻,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毗连,西北、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地处东经98°05'~98°45'、北纬24°38'~25°52'之间,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千米,距缅甸密支那200千米,距印度雷多602千米,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通往南亚的边境商贸重镇,是中国走向南亚的“桥头堡”。腾冲—黑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腾冲市属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区,受西南暖湿气流和高黎贡山屏障的影响。当年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高空盛行大陆性干燥的西风气候,水汽含量少,只能形成少量降雨或小雪,占年平均雨量15.7%,降水量少;5至10月为雨季,西风北退,印度洋季风暴发,高空暖湿气流控制,市境地处高黎明贡山西侧迎风坡面,有利暖湿气流上升,遇冷产生凝结降水,造成阴雨连绵,占年平均降雨量84.3%,雨量较多。气温由南向北递降,垂直高差悬殊,腾冲市北部多寒冷,中部温凉,南部较热;高山峻岭地区较寒,坝区多温凉,河谷地带较热。由此形成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内降雨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
根据腾冲市气象局1981-2010年资料显示,腾冲市年均降雨量1532.40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79天。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94年,年降雨为1819.2毫米;年降雨最少的是1969年,年降雨为1117.4毫米。降雨多集中于5~10月份,局部性暴雨较为突出,单点短历时,暴雨强度大,具有明显季节性。陆面蒸发值700~1100毫米。多年年平均气温15.40℃,最低月平均气温8.6℃(1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0.20℃(8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1.4℃,最低气温零下4.2℃。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093.10小时,1月份最多,有247.80小时;7月份最少,仅68.90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48天,初霜期在11月21日,终霜期在3月17日。
水文
根据《腾冲市水利志(1986~2015)》,腾冲境内河流属于中国十大流域中“云南西部诸河流域”,均属伊洛瓦底江流域,流向由北向南。境内瑞丽江、大盈江(槟榔江、南底河)等河流均为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一、二级支流,由140多条较大支系水流组成,支流河道众多。境内分布有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85条。
腾冲市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境内约分布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水生浮游植物55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53科598属1319种,蕨类植物22科43属100种,苔藓植物20科34属47种。主要有秃杉、鹅毛树、铁树、山茶树等,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60种,如大树杜鹃、长蕊木兰、云南红豆杉、桫椤、银杏等。木材储备量充足,活立木储蓄量4872万平方米,木材储量居云南省第二位。
腾冲市境内动物有兽类7目21科,鸟类14目42科,昆虫类11目80科,鱼类5目13科,两栖类2目7科。主要有苏门羚、孟加拉虎、小熊猫、灵猫等。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72种,如送羚牛、白眉长臂猿、灰叶猴、白尾梢虹雉等,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和“动植物的避难所”。横贯全境的高黎贡山,物种丰富,种类繁多,誉为“物种基因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A级保护区。
腾冲古时,还被称作“越赕”和“腾越”。“腾冲”一名始于《旧唐书》,亦作“腾充”,意为“藤条充盈之地”。
非遗
截至2022年底,腾冲市共有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3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为佤族清戏、腾冲皮影戏、玉雕(腾冲玉雕)3项、传承人3人;省级项目为民间歌谣《阳温暾小引》、扬琴说唱、滇滩水城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中成药制作技艺、洞经音乐,民俗“打保境”被公布为项目名录。传统美术“腾冲甲马”和传统技艺“制陶技艺”“纸伞制作技艺”“手工抄纸技艺”被公布为扩展项目名录等10项、传承人15人;保山市级项目35项、传承人75人;腾冲市级项目85项、传承人134人。
文物
截至2021年7月,腾冲市文物保护单位合计48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2项,市级8项,县级23项。县级文物保护名录80项。

民俗
腾冲农民画
腾冲农民画是以傣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创作者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民族特征鲜明。腾冲农民画善于从民间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腾冲斗笠
腾冲斗笠主产于腾冲小西、打苴2乡镇,用荆竹、大竹等竹子编成,以荆竹斗笠为上品。笠分3层,笠面用细篾精心编织,底层为花胎,中衬塑料纸,遮阳防雨,也可作室内挂饰,集实用与装饰于一身。
腾冲饵丝
腾冲饵丝以籼稻、浆米为原料,经淘洗、浸泡、一次蒸煮、分饭(漂浆)、二次蒸煮、挤压搅拌、压片、切丝(切片)等工艺精制而成。2012年,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滇缅抗战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址设在原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上。博物馆藏有3500多件二战文物,包括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美英盟军、民众抗战等方面的文物。

国殇墓园系纪念抗日战争中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的陵园,坐落于来凤山北麓,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1945年7月7日落成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2年5月,日军侵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之后,腾冲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收复腾冲,腾冲成为中国沦陷区中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此役共歼敌6000多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
腾冲文庙亦称学宫、黉学,位于腾冲城区,为一规模宏大的组群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光绪五年进行了重修,是怒江以西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学宫,且为腾冲城内在抗日战火中遗留下的唯一的古建筑群。

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古火山地质遗迹及相伴生的地热泉为特色。公园内有97座火山体,其中火山形态保存完整的有25座。
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市区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有80余处。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离腾冲县城4公里。有“火山环抱中的桃源仙境”之美誉。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归侨、侨眷占全镇人口的80%。[10]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和顺古镇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并且获得唯一的大奖。

北海湿地位于腾冲城东北10公里处,其四面环山,地理位置特殊,面积为16.29平方公里。1992年,北海湿地被国家环保局列入《中国湿地保护名录》,为全国33处重点保护湿地之一,是西南地区惟一的火山堰塞湖,也是云南省惟一的一个国家级保护湿地。北海湿地的年龄大约接近3000万年,有“地球之肾”的美称。北海湿地由北海和青海两个天然湖泊组成。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5~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