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10月14日
“武昌鱼杯”2023年全国毽球锦标赛
在鄂州鄂城拉开帷幕
各地队员们陆续汇聚鄂州
10月13日
部分队员已经提前适应场地
预感到这将是一场激烈对决

来自广西、湖南、鄂州本地的代表队们陆续抵达鄂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探馆”,进行赛前训练。
抬腿、跳跃、屈体、转身……小小的毽子在队员们的脚下上下翻飞,如行云流水。

各参赛地区都高度重视和珍惜这次比赛机会,派出了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有不少运动员带着“冲金”任务来,期待拿下全国冠军。

在省市代表队里,广西人数最多,来了33位运动员,他们都是00后,其中最小的只有16岁,还有两位全国冠军。总教练是74岁的毽球界传奇——陆学仁。

曾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的他,虽然年龄最大,但是志向不减,他的目标是“让毽球进奥运会”。
谈及毽球魅力,陆学仁眼中有光。在他看来,毽球才是真正意义的“国球”,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创造。“以前没有体委,但毽球却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生生不息。”他说。

其次,是健身价值。由于脚上穴位对应身体部位,踢毽球时,打击按摩,疏通经络。另外,由于脚距离心脏远,血液回流比较难,但踢球的动作常常脚高过心脏甚至头顶,改善了回流困难环节,能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毽球是健康快餐,一练就上瘾、一天就改变。”

最后是国际性,他认为在奥运会众多体育比赛项目中,没有一个项目来自于中国创造,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要为人类体育事业做贡献。所以,他曾在世界各地推广毽球比赛,目标是要让“毽球进奥运”。
他这次带来的队员,很多都是从小学就跟着他学习,同样“志向远大”。“他们主动说,不拿世界冠军就不谈恋爱。”陆学仁笑着说。


距离最远的队伍来自宁夏,这次不仅派出了12人的代表队,裁判长周志刚也来自宁夏。身高1.84米的周志刚是宁夏“毽球明星”,现任宁夏毽球协会会长。

“毽球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网毽有踏球、倒勾、抹球、拨球等各式踢法,集趣味性、观赏性、对抗性和健身娱乐于一身,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群众喜爱。”周志刚说。

“宁夏的毽球运动普及率高,遍地开花。近两年,不论你从银川的哪个地方经过,在公园和广场的晨、晚练点甚至桥洞下都可以看到毽球爱好者的身影。除此之外,毽球进校园、毽球进社区也日见成效,一些学校已经将毽球列入正式课程。”周志刚说。
他认为,毽球普及率需要机构持续推动,在宁夏,各市都有毽球协会,并且毽球被纳入很多体育赛事。
在他看来,毽球运动得到了鄂州市、鄂城区领导的重视,这对运动发展非常有利。
“我全国各地都跑遍了,鄂州的基础比较好,来之前,我还特意查了花湖机场,可惜目前还没开通银川直达航班。”周志刚说。


最具观赏性的当属“花毽”了,用的是雕的翎毛扎制的雕翎毽,鞋也是特制的。队员跳跃翻飞,身轻如燕,怪不得毽子也被称“燕子”。

上顶、捞月、后打、跃龙门、拉燕、片马、磨印……光这些名字听起来就不一般,现场看起来更是眼花缭乱。

小伙徐凡正在练习绕环1080度内外接。戴着300度近视眼镜的他,可是破了世界纪录的存在,一个脚踢两个球,单脚双球双落停,稳定成绩一分钟140次,而世界纪录是138次。
但2001年出生、2015年底在学校社团接触毽球的他,自认为“没有天赋,全凭汗水”。“有的动作别人一个下午就学会,而我要一个星期,所以我就是靠苦练的功夫。”
另外,带着眼镜也有影响,汗水会滴到镜片,花键动作很精细,有时候看不清楚,偏差一点,球就掉了。


本次鄂州论“毽”,鄂州作为东道主,尽最大的努力办好比赛,而各地来的队员们也开启了“群夸”模式。
“鄂州是历史名城、吴王古都,历史上做过都城的地方,民风一般都比较好。”陆学仁说,“从鄂州火车站一出来,我发现,古都有新貌,城市建设也非常好。”
除了运动员们提前来“探馆”,裁判员们也火热集结,熟悉比赛场地,调试比赛设备。


当谈及对场馆的感受时,大家对一流的设施环境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体验交口称赞。
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同时,鄂州也用一个个小细节,让人提前感受到办赛理念上的“鄂州味”。食宿方面,长城V酒店准备了包含武昌鱼元素的欢迎信、欢迎茶杯、床尾裙;东香酒店特地制作了两道菜品,一道“熠熠生辉”,一道梁湖情”,将“千年古都”、“鱼米之乡”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4日,“武昌鱼杯”2023年全国毽球锦标赛开幕,近500名选手,45支代表队将展开毽球、花式毽球、平踢毽球三大类的赛事角逐。根据赛程安排,“首金”将诞生。

十月的秋意如同老茶
温润而深沉
毽球
这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育运动
就要在鄂州大放光彩
来源:这里是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