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月明
南门小街,是淮阴城南门外的一条街道。小街实在太小了,小的连街名都没有,人们约定俗成地,称作是“南门小街”。
小街只有一车道宽,全长一华里,街的南北两头连接着解放西路和新民西路。行人和车流在小街里,一会儿行,一会儿停,像受阻的河水,汇集、迂回,再汇集,再迂回,然后流向车水马龙的两端路口。站在高楼往下看,小街犹如楼群里裂开的缝隙,人群在缝隙里蚂蚁搬家似的川流不息,若不小心掉入这条缝隙里,很快就会被吞噬掉。
南门小街,早在明清时就已经存在,现在住户大都是老清安乡的居民,也有一部分是后迁入的四季青菜农。老的住户可以上溯到几代之前,新的住户可能昨天才搬来。这里高密度地聚集着清江浦餐饮业退休的职工、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
小街两侧都是老旧平房,店铺与摊位很弹性的一半在门里,一半在门外,显示出精明的张力。参差不齐的门脸招牌,都是各家自我制做的,既没有设计元素,也不存在文化内涵,更谈不上照明效果。有的甚至随意找块木板,铁皮,歪歪斜斜又似乎漫不经心地写上经营品种,靠在摊位前。
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街,每天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吃的喝的在这里都得到满足。烧饼、油条,油呲、油端,手撕鸭,糖葫芦,灌蛋饼,桂花米糕,红糖糍粑,牛肉馅饼,鸡蛋汉堡,谷记辣汤,潘记凉皮,魏家包子,王家豆浆,刘家白斩鸡,老卤坛子肉等各色小吃比比皆是;小街众多味道中,有一些,是地地道道的的老清江味。其中,有几代传承的手艺,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小街汇聚了东南西北的“淮安味道”,千百年来,这些淮安味道,调养着一代代淮安人。
下雨天,小街泥泞积水,大冬天,小街蹿风凛冽,三伏天,连个树荫遮挡都没有,即便这样,小街依然热闹非凡。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小街里的店铺年年岁岁还是老样子。老子干不动了,儿子接手干,连门楣上的名称都不变;生意做顺手了,扩展一下店铺,还在原地经营。有一些人走了,他的铺子被后来人接管下来,继续存在。尽管不断有新人进来,但大部分人依然是朝夕不变熟面孔。
我不知道其他街道上的人怎么样,只知道这条街的人不欺生,不欺行霸市,自主经营,抱团取暖,小富即安,不奢望他处的风景。你要是和他们讲抖音带货、电商平台等新的经营模式,他们会瞪着可爱的眼睛跟你说,你说的我不太懂,我这一亩三分地能管好了就行了。看得出,他们很多人都是靠此小街生活的。小街经营者,没野心也不冒险,没理想也不堕落!
对于淮安老城区来说,东大街留存的遗迹已被改造殆尽,西大街上世纪延续下来临街房,也断续地伤痕累累。都天庙街区虽有一些文化遗存,却没有了生活气息。
所幸还有这条南门小街,完好地保留下一百多年来原始的城市生态,这里是老淮阴人市井生活的百年写照,是新淮安人寻找味蕾记忆的必来之处。
南门小街,唯一还能让我们“记住乡愁”的一条小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