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情境下的书法创作与欣赏
(书法小品文之七)
文/侯振宇
汉字五千年,书法也有三千年多年,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五体。书法虽然形定了,而时代在变化,人事在更替,追求也在变化。况且,每个书家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力求创新,留下自己的面貌或者风格。在今天信息化时代,有人把书法定为艺术,有点标新立异,但也不为过,因为孔子授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即是书法。说它是技术也行,理解为艺术也没错。今天的书法实用性减弱了,艺术性增强了。但是真正的书法内涵极其丰富,此处不再赘述。展厅文化,首先是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纸砚为工具的书写性。以展为前提,以览为目的,览就是在众多展品中张扬个性,突出风格,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人站在作品前远观气势(墨法,章法),近看笔法字法(起行收,提按转折,方圆,穿插避让),回味内容与书体的结合,立足那一家,有那些结合,那些创新。正如观人交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法到理再寻情。如此可为上品。
一是笔法
把式种地看的是地畔子
匠人做活看的是边角子
书法作品看的是笔尖子
基本功就是人的脚根子
农民种地,看地畔子种到了吗,因为从古至今土地都是金贵的,既不能浪费,又不能越界,恰到好处。匠人做活,看边边子,角角子,边边角角棱棱是方的还是圆的还是斜的,角角的卯隼是否严丝合缝,是否平正。书法家看的是笔尖尖子,起行收,方与圆,提与按,就是行草书,也逃不过行家的法眼。老书家言“笔按住纸”,按有轻重,行有快慢,中锋用笔为主,中侧并用。
二是字法
收放看胆量
穿插看心胸
轻重看智慧
疾涩看韵味
立足那一家,吸收了那些名作名家的东西,展现那些自己的东西。如同树木嫁接,嫁接才能出新品种,才能新鲜活泼。地域温差,土质水分,向阳向背,作务经验打药施肥等等也影响着果质水分甜度。一个苹果,反映了很多情况。嫁接无论是山楂还是杜梨木,都可嫁接苹果。收放看胆量,怀素黄庭坚的收放,让你眼前一亮。穿插看心胸,王羲之之后,无论那个家,都学王羲之的穿插,心胸气魄,敢于创新。颜真卿以篆书笔法写行草,而结字仍然难以脱离王羲之的结字。轻重看智慧,颜真卿的厚重,宋徽宗的瘦金体,颜体横细竖粗,宋书在竖画横收捺笔出锋都是按笔。疾涩看韵味,唐李邕出自王羲之,而用涩笔,写出自己的面貌,有韵味,耐看。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说。
排兵布阵有气势
虚实相生有变化
疏密布局有战略
结字用笔有战术
篆隶楷,长,扁,方,没有什么新花样,在于质朴厚重大方。真正有发挥的空间是行草书,“一张白纸,可以书写最美的图画”,一张草书,反映出一个书写者的全部审美追求与学养。
写一件书法作品前,面对一张白纸,先确定总体的格调,行草,大草,狂草,表现怎么样的气度,正如音乐的调子,调子定了,节奏有了;犹如相人,远看气势,近看相貌。
虚实变化丰富多彩,但是书眼只有一个,正如戏剧,主角只有一个,其余都是配角,不能抢镜头争头彩。
远望似图画
近看精气神
字字神气足
笔笔可留人
一幅作品挂起来,远看就是一幅画,浓淡干湿,轻重快慢,疏密变幻,姿态摇曳。近看精气神,孙过庭的五乖五合,可以看到作者的精神状态,三大行书,三种神情,同样是送别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心理状态不同,表情达意不同。贵州万峰林,有一座将军山,山并不高大威猛,然而棱角分明,气象峥嵘,方可镇住万峰。字字气足神完,如同队列里的士兵,高低肥瘦不同,但是个个精神饱满,气概不凡。笔笔可留人,点划的质底感力量感气贯筋连,甚至是笔断意连,收放自如,顾盼生辉,看展览,是流动的,能留住人的脚步,那一定有打动他的地方,由看到读,引起心中的波澜,产生共鸣。中国人最讲究气,书画讲气韵生动。中医望闻问切,望就是看气色,气为表,血为里,气畅血流,气滞血瘀。看相时,首先观气,脑门亮气色旺,鼻头净有财运。风水先生踏堪,首先也是看气象。气象,气势,气魄,气氛等等。次观神,神在形里,眼神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邪正,字也如此,点画到位,气完神足。张旭光老师讲“到位,味道”,笔笔到位了,味道也就有了,正如一桌菜,色香味形,颜色(火候)形状(刀功)味道(经验),不可或缺。
谋篇布局意在笔先
切忌让人有没计感
自然书写前人诗联
有空处题跋显文雅
展厅情境,有人提出先写小样,然后创作,是乎有点拘束,而应心有成竹,意在笔先,大体有个成式,四尺六尺整张,横写竖写,诗文长短,在书写时尽情尽性,根据变化而变化,行气章法左顾右盼,随时变化,处处关照。对开横幅,斗方,虽折有格,不被所限,根据画面行气而变化。有空余,可以小字题跋,题跋尽显一个人的学养,审美追求,谦诚之态,大字尽显气势磅礴,小字展示文中有雅。提倡自作诗文楹联,更能反映你的学养。
落款天天写
韵味更潇洒
风格渐定型
识人之密码
每幅作品都有落款,天天写,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看名与姓,一看落款便知谁写的,而且落款最放松,更自然,更能代表水平。但要防止熟了,写油滑了。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内涵十分丰富,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是基础,临帖是学习古人云的技法,创作是写自己,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东西,简言之,书法即人,字如其人,从古到今都有签字画押之说。
书法,是文余之事,一是稿书,无拘无束,尽情挥洒,三大行书皆如是。如果时过境迁,专心致志去书写,然而达不到初稿的效果,王羲之重写《兰亭序》,自己不满意;请读黄庭坚为苏东坡《寒食帖》题跋。二是书信往事,朋友之间互致问候,或谈某事,没事刻意,散淡自然,十七帖如是。三是大多为尺牍,纸不大,话不长,地黄汤帖,肚痛帖,信笔而为。
到了明代,才有巨幅大轴。
到今天,展厅文化,刘洪彪先生提出形与式的问题,说古人把势做尽了,把式没做完,提倡形式美的问题,纸张,颜色,章法,装裱,所以现在的展览五颜六色,给书法穿时装,无可厚非,展厅文化,艺术之美,就在于新颖,吸引眼球,但从书法本身来讲,形与质始终是核心,脱离了本质的东西,在继承上无益,在创新上也许是昙花一现。
还有脱离汉字,没有内容,只讲线条,那只能算作美术作品,不能称之为书法,五体书法,变化再大,没脱离汉字,脱离了汉字,不能叫作书法。我曾拟写“书法情理法,汉字形音意”的对联,书法不仅要美,还要有意,有教益有启发,画了一堆毛草,说明了什么?!
法是约定成俗,共同坚守。情即情境情性,瞬间即逝,如同摄影中的快门。理是中国书法史,说文解字,阴阳哲学,孙过庭《书谱》中有法有理,白蕉《书法十讲》,皆有理法,每读必有得,应用似登梯,日日新。
汉字形音意,书法六艺,观其有形,读之有音,解者有意,世界上任何文字无法比拟。音同字不同,音同字同声调不同意思亦不同,汉字是表情达意最准确的文字,不得不古人的聪明才智折服,“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偏傍部首,规类拓展,不仅人服,“天雨粟,鬼夜哭”,鬼神都服了,鬼神都感动了。因此古人敬惜字纸,村庄学校都有焚烧字纸炉,不使落入粪坑淹没,道路任人踩踏。而今人任意任性,特别是信息化网络语言,表演书家,有辱先贤,令人侧目。特别是现代媒体,脱离了汉字,不用纸笔的表演,对青少年学习书法不利,对自己可以研究,但在未能达到书法的前题下切莫公开。否则害人害己,特别是已经取得成就的书法家,要有社会责任,历史责任。书法是文人余事,现在成了职业,无可厚非,但不可无根无由的创新,其实就是夺人眼球的自我发泄自我作贱,让子孙无颜,让世人不齿。
一孔之见,一己之言,不妥不到,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