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 念 外 公
作者:饶晓辉(江西)
今年,是外公诞辰整整100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我有太多的话语想对他老人家说,只可惜,外公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年了。

我的外公祖籍四川仁寿,十八岁时离开家乡参加革命,随部队征战南北,转业后,来到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直到离逝后都安葬在江西省城的南昌灵山公墓。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部队已是中校军官的外公转业来到东乡红星。那时候的红星垦殖场,是当时江西省农垦厅的重点开发区,红垦事业正处在方兴未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军转干部、知识青年,在这里施展才华,为江西的红垦事业贡献力量。外公生前常提起他在红星工作时,最让他引以为荣的就是当年和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一起在红星共事三年的美好时光。1969年的十月份,王震将军和家人来到红星垦殖场安家落户。这位驰骋疆场、屯兵农垦、战绩辉煌的老将军,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当中难忘的三年春秋。正如王老常说的,我在红星的时间比在南泥湾的时间还长,红星,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王震,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曾带领359旅把南泥湾建设成“塞北江南”。又曾先后拓荒东北,屯垦新疆,后扎根红星,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垦将军”。用外公的话说,王震将军的到来,不仅改变的红星的命变,更是给后人留下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红星精神。
或许正是与王震将军共事的耳濡目染,在外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正直与朴实。记得八十年代初期,我参军入伍到福建前线报效祖国。在那个计划经济,部队条件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曾写过信叫他给我寄点钱到部队零用。(此时外公已调到省城南昌某单位任县处级干部)结果是钱没寄来,反倒招来外公的一阵“教训”,并寄来一本写有勉励话语的笔记本,教导我要好好珍惜在部队的时光,积极要求上进,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之材。那时候,在别人看来,有个“高干”外公,对于我们兄弟找工作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外公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的眼里容不下半点以权谋事的不正之气。因为有了“要钱”的经历,我们也从末给他言及过任何私利之份,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进取而来。
一转眼,外公离开我们就有十年之久。我记得那年外公弥留之际,我特意从广东直奔南昌,在省第二人民医院病房里,外公开了个简短的家庭会。随后,拉着我的手说:“晓辉,你父亲走得早,我现在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一家人。你是家中的长子,今后要承担起孝顺母亲,照顾弟妹的重担。”我含泪点头应允,叫他老人家放心。

音容犹在慈祥笑,片片追忆祖孙情。一缕思念寄夜雨,两世重隔眼朦胧。慈祥可敬的外公,您虽然“走”了,但您真、善、纯的精神,永远会成为我前进路上的永恒动力。(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