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巨变(散文)
文‖史益国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这是京剧《沙家浜》的一段描写江南水乡美景的唱词,如今我的家乡跃进河畔成了苏北江南,不是江南似江南。从前的春天一片白茫茫(盐碱),秋天一片水汪汪(水涝)”的情景再也不见了。现在眼前呈现的是“喜看稻菽千层浪,放眼满目是粮仓”。

我家就居住跃进河东边,村庄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是土墙草屋。为了节省,有的一山两家,屋檐搭着屋檐。前庄有刘姓,后庄有周姓,其中还有姓夏,姓颜两个小姓。由于祖辈都有亲戚关系。他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记得70年代大家都不富裕,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改善一下生活。互济互助那种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刘家送给周家一篮子萝卜,周家送给刘家一盆酸菜,或许送几斤粉丝就是节日的礼物了。实在没有送,就把山芋渣和玉米拌在一起送个十斤二十斤,也就表表心意吧。说是人情大于天,也说明我们的文化传承不受物质的影响。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何况都是乡里乡亲的。说穷,那真是不堪回首。一天三顿喝稀饭,水泥拌钢精就是好饭了(稀饭里加点山芋干)。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连连是老三,这些顺口溜是当年缺衣穿的真实写照。计划经济时期买布得凭布票,但买手帕不要票,没布补衣服就买个大手帕换衣肩膀,穿着补膝盖的裤子,特别用缝纫机补的衣服还觉得挺显摆,还特引人注目,过年能做件新衣服是最开心的事了。
记得我的三哥,结婚的时候还是借了人家衣服,三天过后还给人家。说起桌席吃的就是那个简单的四小蝶加八碗了。所谓八碗就是扣肉、甜肉,酥鸡饼,(这是一种少量肉加面油炸的饼子)肉圆等之类。人称吃八大碗。香菜加几粒花生瓣,菠菜加几粒花生瓣,黄豆拌香菜,萝卜丝拌香菜,八人一桌吃的津津有味。特别是有个硬性规定,不喝酒不得菜,馋死了不喝酒的人。只能忍着把口水往肚里咽。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穷乡僻壤变成了希望的田野。党的富民政策温暖着了农民的心房。农田改造,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沟、渠、路配套设施齐全,旱改水提高了产量。稻麦连作,连年丰收。农业现代化突飞猛进。从播种到收割,机器代替人工,遥控小飞机除草、施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风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城镇化,乡镇城市化,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公路黑色化,农民住房瓦房化,硬化水泥路面四通八达,直至田间地头。道路旁排列着新建的居民小区,农家小楼鳞次栉比,绿树成荫,好一幅美丽乡村的风景画。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穿着时尚服饰的人们来到休闲广场,大音箱播放着广场舞曲。唱歌跳舞拍抖音,尽情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新生活。


作者 史益国 江苏淮安人,现在江苏商联超市财务部任职。喜欢文学写作。多篇作品在各报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