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陡峪村
郝效德
山上层林尽染,秋日叶红满天。河水绕村常转,头顶一片蓝天。 一首小诗不成样子,却是发自我内心的感触,是对陡峪村的真实写照。陡峪村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风光无限,真的好美、好美!
初次到陡峪村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次是我的一位在济南工作的好朋友王庆斌要回家捐书,约我一同陪伴前往,并要我写几幅字赠予村里,以表心意。我爽快答应,他的老家正是陡峪村。记得第一次去陡峪村是在一个冬天,天有些冷,山路弯弯,崎岖不平,让人感到有些远。坐在车里,举目远望,路两边一片荒凉,村庄破旧不堪,让人心里感到有些心酸。心想,王庆赋。你怎么出生到这么个穷地方。

时光如梭,岁月流逝。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前几天,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于洪江邀请说去苗山镇有个采风活动,让我一块参加并写几幅字,其中就有陡峪村,所写内容海纳百川。我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近些年参加各种书法展无数,并多次入展和获奖,写几幅字小菜一碟,举手之劳。于是,尽管周未很忙,对于于主席的邀请我很高兴,便爽快答应。一则是我和于主席是老兄弟,都有一个共同爱好摄影。于主席能约我,说明心里有咱,兄弟之情一直念在心中。二则我是山东省书法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热爱摄影。可近十几年来自己却把心思全部用在了学习书法上,一直忙于拜老师、去北京和在网上学书法、搞创作,冷落了摄影这门艺术,打心里感到十分内疚。这次能有机会参加活动,可趁机觅寻一些好的素材,抓拍一些好的镜头,拍出一些好的片子,过一把摄影部瘾。同时,自己还是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和山东省作家学会会员,好多作品文被刊用或获奖,出版有《郝效德文集》、《赢牟大案》两部书,写作有瘾。这次参加活动捞一点素材写点东西,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硕果累累,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今年的秋天虽有些怪,热得时间长让人有些心烦。但在这天,老天爷好像有意眷顾我的似的,天气阴凉,让人感到有些爽。一大早,摄协的段老师和高老师便早早地把车停在了我们小区的东大门,我匆忙上车后车向陡峪村方向驶去。在通往陡峪田野的路上,我打开车窗向外瞭望,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和农民挂满笑容的脸庞。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真为农民兄弟感到高兴和喜庆。自出城到陡峪,一路柏油一路平坦,过去的山土路不见了,坑洼路没影了,柏油路通进了山村,通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好走极了。很快,我们和另一车人马会师在村委门口,展现我面前的场景真的令我不敢相信。村委会大院焕然一新,给人一种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感觉。大门外墙上的巨幅山水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气磅礴,给人以信心和鼓舞。走进服务大厅,我看到了上次我赠送给的“民生为本”的横幅大字,被他们装裱后放在了墙上,说明他们时刻想着人民,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认认真真地做着服务工作。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姓迁入此地建村,村中有石桥,曾名青石桥,后因址在峪中,山高坡陡,改称陡峪。据历史考证记载,原来共有十三个陡峪,后因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外出逃荒要饭等原因,13个陡峪逐渐兼并减少,最后成为现在的大陡峪、北台、东庄三个自然村。有李、赵、邹、王、张、牟、任、孙八姓。
据《苗山史志》记载,陡峪村1950年3月隶属柳子乡;1955年入社,土地变为集体所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归于苗山公社马管区;1984年撤处划乡后改为见马乡;2001年合并乡镇,隶属苗山镇至今。
村党支部书记李强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观看了陡峪村的村居、陡峪的山水、陡峪的田园,介绍了这里的山水和风土人情。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陡峪的“两山一河”:
景色秀丽南封山。南封山座落在陡峪村的紧南边,山不算高,但别具特色,独领风骚。山上树种繁多,林草茂盛,绿荫成浓。有五角枫、柏腊、山榆等,纵横交错,层林尽染,整座美如仙境。

春天到了,春风吹拂,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大地变绿,绿草如茵,花红柳绿,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南封山从山坡到山顶,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林,丛林茂盛,树木丛绿,树种繁多,绿荫成浓,花草遍地,鸟语花香,风景独好,春光无限,把南封山扮得分外妖娆,如仙境一般。举目望去,蓝蓝的天空和不时飘过的白云,与绿色的大山形成鲜明对比,用天地之美勾画出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启示山里人用美丽绘制出心中的蓝图和梦想。
大地飘香、硕果累累。秋天,绘制着硕果遍地的画卷,诠释着春华秋实的含义,承载着丰收的佳音与喜悦,高唱着伟大金秋的颂歌,续写着秋色辉煌的篇章。满山遍野的金色、红色笼罩,五彩缤纷,更是秋天的一道绚丽多彩的亮丽景观。秋天到了,南封山红黄青蓝绿连成一片,好似一个天然花园。山上的各种树木,它们由干枯到发芽、到树叶葱葱绿绿,到发黄、到落叶再到干枯,每时每刻都在为人们做着贡献。它们为人们净化着空气,保持着水土,精造着果实,堆垛着“金山”,输送着幸福和快乐。收获季节,人们高兴地收获了它们奉献的丰收果实,而它们却有着一种让人不易发现的自豪和荣誉感。到了深秋,树木将要进入冬日树枝枯萎之时,仍用浑身的余热为人们、为大自然装饰着美丽的大地河山。

杜牧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把红叶描绘得胜于“二月花”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远望山上那一片片枫林,火红火红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大团燃烧的火焰,染红了天际。走近看,片片枫叶精巧细腻,玲珑剔透,好像害羞的少女。一阵微风吹过,枫叶如天女散花般飘落。火红的叶子底部微微泛着绿色,根根叶脉呈辐射状伸向叶子中心,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枫树脚下,红色的叶子,黄色的叶子,紫色的叶子,绿色的叶子,都懒懒地躺在清脆的草丛里,这真是一幅最美的油画。
白杨树的叶子是金黄的。从远处看,犹如一个金黄的雨伞。那一片金黄的颜色是白杨树生命中最成熟的色彩。随着深秋的到来,叶子渐渐变黄,一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既像在空中飞舞的黄蝴蝶,又像小精灵乘坐着金色的飞毯缓缓地落在地面上。抬头仰望天空,杨树就像大地举起一支蘸满黄色油彩的大笔,要为蓝色的天空添上一幅美丽的油彩画。
当看到飞落在地上的片片黄叶时,便会使我想到了那句“秋风扫落叶”的古训,更使我心里感到伤心和可惜:美丽漂亮的树叶,怎么能脱落呢?你应该长久地留在树上、挂在枝上,向人们展示你那美丽多姿的色彩该多好啊!可惜季节不饶人,年轮不留情。
红色传奇燕子山。燕子山位于陡峪村东2公里处,呈东西向,海拔531米,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植松树、槐树3200亩。因整座山体像一只燕子在空中飞舞,且山腰有洞,形似燕子窝,故名燕子山。据李强书记介绍,燕子山之所以响名受人爱戴,又仅是她的形状独特有味,更主要的是她有着一段战争经历,有着一个动听的红色故事,成为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据有关资料介绍,1947年莱芜战役期间,敌人要从博山调兵去口镇增援。陡峪村东的燕子山是敌人的必经之路我军四师和九师埋伏在道路两旁的山上,当敌人的队伍前沿通过不远时,我军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取得胜利。燕子山战斗的胜利对莱芜战役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陡峪村是革命老区,敌人把它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时常进村扫荡。1944年4月,敌人又进村扫荡,由于百姓事先逃离,粮食、物品也已转移收藏,敌人既没抓到人也没抢着物,就丧心病狂地放了火。这场大火由东向西,烧了几十个小时,烧去了近120间房子。房屋的门台石、窗台石和石磨都烧炸了。从此,燕子山成为了一座英雄山,一座红色山,名声在外,永远铭刻在了人的心里,并代代相传。

一条沿村河。在陡峪村的村南边有有东西河,此河从上而下绕村半圈,像个半圆裹着半个村庄。远远望去,河像一个水环挂在村子的腰上,有风水先生称此河为玉带围着村子,该村系风水宝他。每逢大雨过后山洪暴发,山水汹涌澎湃,顺势而下,像一条巨龙起舞,腾云驾雾,让圣水滋润山峪,让陡峪风条雨顺,人畜兴旺,年年丰收。同时,日夜守护着陡峪的百姓,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安宁。

在河的岸边,生长着几棵粗大茂盛的柳树,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场所。那种诗情画意,自然会让人想起贺知章的那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每逢雨季,河道潺潺流水,河水清澈见底,引得鸭鹅满河,在水中觅食戏耍,更引来无数妇女和儿童洗衣玩耍。在河的中部位置,架有一座石桥,石桥说不上有多么奇特,但也让人感觉美丽壮观。桥下河底的潺潺流水,还有依稀燃起炊烟的农家小院,显得田园的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更会想起“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的诗句。


日月如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春天来了又走,去了又来。得意的春风借着和煦的阳光,让陡峪人踏着神奇的绿洲,唱着欢快的歌声,带着特殊的使命,在万里春色中舞荡,悄然而来,悄声而去。
陡峪村风景如画,让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郝效德 ,男,生于1964年2月,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莱芜区大队。自1987年至今一直在公安系统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工作。自幼酷爱文学创作,喜欢写散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先后在市、省、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书法、摄影、文学作品上万件,有多件作品获奖。其中有多幅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展览中入展、获奖。 出版有《郝效德文集》(散文)、《嬴牟奇案》两部书 。曾荣立过山东省人民政府二等功一次;公安系统三等功四次。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