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品茗听黄鹂
一一评朱海梅的散文《不曾改变的“你”》
作者 牧夫
老宅,是我们感情最深处的精神寄托。在我们的心底处,不时地就会把“老宅”的底板翻转来,这斑驳的底板,或使人幽思,或使人忧伤,或使人凄凉,或使人沉寂在“空待灌园人”伤感的主调里。成为了我们对“老宅”精神依附的人文文化感情的符号。
朱海梅的散文《不曾改变的 “ 你 ” 》,一反这伤感的主调,用朴实明快的笔墨绘出了“ 春晴门巷桑榆绿 ”的老宅:
“那是三间红红的大瓦房,蓝蓝的墙砖,房前是一院子的榆树,屋后是一大片柳树。” 红瓦、蓝砖、绿树一一在朱海梅心底生活的调色板上,是没有晦色的。她所调动起的五彩缤纷的色彩,不仅使作者沉浸在对“老宅”阳光回忆的幸福中,而且将自己的情绪,通过外涨的色彩,使读者跟着进入到了自己心中的“老宅”里。但是,仅仅用色彩绘一幅静静的水彩画,只能给读者一种感官上的刺激,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接下来她写道:
“每当春天,房前屋后的树木就会长出绿绿的芽儿。风来了,从树梢穿过然后溜走了;雨来了,从树梢开始冒烟儿。各种鸟儿在这里安家,它们不知道什么是愁,什么忧,每天清晨必举行一场音乐会,高音低音一起唱,淘气地在树间追逐打闹。” 那幅水彩画,再也不是静静的了。散文家用她诗一样的语言,一静一动的描写,通过三个小场景:风……溜走了;雨……冒烟儿;鸟儿在开音乐会。着力的润色、着墨,使这幅静静的水彩画有了活的灵动,再也不是无生命的山水了。从而,使充满着生机蓬勃的“老宅”完全“活”在读者的心中。
光有这些还是不能够成为一幅优秀的小写意画的。朱海梅心中的“老宅”,不只是把情绪流露出来而已,而是揭示出“老宅”的那种一脉相承的人文文化。
“不大几天,一串串的榆钱从枝条上长出来,圆圆的榆钱挂在树上,肥嘟嘟,胖乎乎。母亲总会拿出钩子,钩下树枝,捋下榆钱做蒸菜。可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母亲捋下的榆钱塞入口中。顿时,一股淡淡的清香溢来。吃够了,再把那些枝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满院子地跑。”
在艰苦的生活里,“不知愁,不知忧,”有着顽强的生命的“嫩嫩的芽儿”喷发着向上的文化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老宅”的人文文化的主题。
朱海梅在这篇散文中以“老宅”的变,写了“老宅”不曾的变。读来,如喝一碗浸着冰糖的清澈的水,如听一曲月光下的笛,如闻雨后青草的香,如黄鹂鸣啭。我们也在“老宅”的“变”与“不曾变”的老榆树下,品着一壶老酒,醉在鸟儿的音乐会中了。
作者简介
牧夫
诗人、作家、收藏家、评论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集邮联合会会员,北京大学国学社现代文学领域顾问,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曾为《中国老年报-书画专刊》主编,《中国老年报》书画院顾问,青衣梦诗社、慕容诗社等诗社顾问。【京城薇雨】朗诵艺术团文学顾问。北京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文学顾问。出版散文集有《文明的碎片》、《记忆深井里的小水珠》;随笔集《藏家有话》;诗集《牧夫古韵》、《牧夫诗集》、杂文集《牧夫杂文集》等。
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在《中国作家》、《中华散文》、《散文百家》、《莽原》、《诗刋》、《工人日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香港《大公报》、中国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网、《中国日报》中文网、《经济日报》网、中国书法家网、中国美术家网、中国工艺美术家网、中国油画家网、中国当代艺术网、中国版画家网、中国民间艺术网、中国雕塑家网、中国少儿艺术网、中国美术高考网、中国拍卖网等杂志、数十家大网站发表。
分别被《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集邮名家辞典》收录。
朗诵者简介
青荷
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团长
喜欢摄影、朗诵、文学。
2020年在石景山“一起抗击疫情”朗诵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2020年“盛世中华杯”国际文化创作邀请赛获得优秀奖。
2021年8月10日,在“蝶恋花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特聘为经典文学网、中华文艺微刊签约诗人。
愿意用文字和声音歌颂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