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不死之说
作者:朱双顶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伟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纪念张思德追悼会上加了两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以表明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与利益观。那么在古代,人们对于应死而不死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在中国奴隶社会,存在一种最残暴的制度,那就是殉葬制度,奴隶主贵族死后,得用活人殉葬,而且还规定不同等级的奴隶主贵族,有不同的殉葬标准。《墨子•节葬》中就记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这种殉葬制度也被不断地瓦解,但有了对身边亲近大臣的殉葬,这在《诗经•秦风•黄鸟》中有反映,写有“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等。《左传•文公六年》中记为:“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也给予了记载:“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可见此已成为当时轰动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本为酒席之中的一句玩笑话所引起,竟然被秦穆公当了真,居然让他的后人去执行,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据说是有一次秦穆公与朝臣们宴乐,酒酣兴浓之时,秦穆公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车氏三人也尽兴而许诺,说愿意至死追随穆公。本为酒席之话当不得真,可他们却为自己所说的话而白白送命,其本人可悲,可秦国更是可哀。秦国由此而失去天下之才走入一段衰败之路,有谁还愿意来送死呢?更为可叹的是,这种殉葬身边大臣之风,后来发展转换为身边大臣自愿殉死之陋习,成为一种道德捆绑礼制。
春秋时的管仲,就经历了这种殉死的考验,而倍受争议。他受命辅佐齐公子纠逃亡国外避难,齐国发生内乱,国君多次被杀,国内暂无国君。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失败后,被齐桓公逼鲁国所杀,追随他的人都为此殉死,只有管仲甘愿被囚不死,被押回国内,后来成了历史上的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对管仲应死而不死,孔子与弟子之间就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在《论语》中有记录。孔子对于“管仲不死君难”给予了正面肯定,认为应该让生命更有价值。《论语》记载,一次在与学生子贡谈论何是仁时,子贡问道:“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仍然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夷狄。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像这种情况,后来又发生在齐国的另一位名相晏子身上。晏子是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激烈动荡的春秋时代,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游刃于诸侯国之间,赢得应有的地位,自己也获得了与管仲并称的声誉,得到司马迁高度赞誉而被载入《史记》列传中。
就是这样的名相,也经受住殉死的考验,这在《晏子春秋》上有记载。晏子当初辅佐齐庄王时,庄王是言听计从,赏赐爵禄,加增封地。后来庄王受小人蛊惑,对他不信用而疏远,他就退还一切,辞庄王而去。当庄王被崔杼所杀时,有人问他去从死吗?他说:“国君为国家死亡,就为他从死;为国家逃亡,就随他逃亡。如果国君为自己的事死亡,为自己的事逃亡,谁能承担这责任呢?何况别人有国君却杀死他,我何必要从死呢?祸乱萌芽时,我没有参与;祸乱发生时,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死呢?我听说过,把逃亡作为德行的人,不能用来保全国君;把从死作为道义的人,不能用来建立功业。我难道是他的女奴吗?他上吊我也跟他吗?”一代名相,用自己亲身的作为,向世人昭示了一切。难怪他去世后,连孔子都赞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这种应死而不死的骨气,发生在孙膑身上,则是另外一种壮烈。战国时的庞涓与孙膑同师从鬼谷子,庞涓先行下山得势于魏国,他妒忌孙膑的才能。当庞涓听说孙膑也下山时,居心不良地将孙膑诱骗到魏国来,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举荐了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就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替孙膑讲情,使孙膑免杀而受了膑刑与黥刑,被砍去双脚,投入大牢,以此想让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就忍辱负重,走上了一条十分残忍的装疯弄癫之路,以此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他先是当着童仆和狱卒的面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两眼翻白,口吐白沫,四肢乱颤,昏迷不醒……,从人连忙跑去报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对庞涓一个劲地磕头,连喊:“鬼谷老师救命!鬼谷老师救命!”庞涓试探着说:“孙兄,是我呀!我是庞涓呀!你连我了不也认识了吗?”看孙膑神态恍惚,手舞足蹈,胡言乱语,脱衣裸奔。为了进一步麻痹庞涓,孙膑吃猪粪,睡猪圈,裸奔于市,而且坚持了很久,这才让庞涓放下心来。正是因为孙膑这样的苟且偷生,才骗过了庞涓,在他人的帮助下,终逃到了齐国,成为军师,在后来的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之中,采用围魏救赵、减灶计,大败魏军,逼杀庞涓,报得当年受尽折磨屈辱之仇。
像这种应死而不死的壮烈,表现在司马迁身上,则是另一种光辉,这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记载。司马迁作《史记》到第七年时,因李陵叛逃匈奴事件而受牵连,被捕下狱,受到腐刑处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十分悲伤,质问起自己:“这是我的罪过吗?我的身体已经遭到毁伤,恐怕再也干不成什么事了!”有了就死之心。可他一想到“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之时,就肃然起敬而振作起来,继续开始了漫长的《史记》创作,终留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作,而光耀千载。
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活着便成了人的生命追求,有人为礼而愚死,有人为义而献身,有人为高举而屈存,有人为贪利而苟活,终归是各得其所。但为谁去死、为何而死,却一直是倍受争议的大问题,值与不值就有了无尽的思考。
2023.5.29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