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连载——酒坊趣事
七、往事如烟
本文中的主人公李林,原名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号广古川。去世时年仅46岁。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的跨度还是可以感受到的,今天还有很多老人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对日本侵占家乡的历史仍是记忆犹新。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事,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就过于遥远了,只能通过历史学家的记述来大致了解。
50多年前,明师傅给我们讲述这段故事时,老人是认真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我翻阅了一些历史书藉,以及枣强县志,却没有寻找到支持主人公在滏阳河码头做过苦役的依据。也曾去他的老家西七吉村访问过一些老人。但大都摇头,没有问出有价值的讯息。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向我讲述了在那动荡乱世,国破家贫,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年轻英俊的李景林,传说中的李景林,依然残留在老人记忆中的两段往事。
一、“给面子”之恩
李景林从小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羡慕有钱人出门有马车,吃饭进馆子的生活。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
在保定武备学堂时,只要是一发了军饷,他就会拉上好友进馆子享用。
一天傍晚,他请四个朋友吃饭,来到他经常去的一个叫悦来居的饭店。此时,饭店里还没有客人,他点了一盘花生米,一盘麻辣豆腐,一盘醋溜豆芽,还有一盘鱼香肉丝,另外,又点了两瓶廉价的白酒。
过了一会儿,又进来几个人,在邻桌落坐后,点了一桌子好菜。几个人喝酒划拳,热闹非凡。跑堂的伙计更是报着菜名儿,显得极为热情。这两桌一对比,就显得李景林那一桌挺寒酸的。
就在这个时候,忽见伙计又端上几盘好菜,放在了他们的餐桌上,并热情地说道:“客官,您要的菜都上齐了!”并依次高声报了菜名。
李景林当时一怔,心里很是纳闷,他想,自己没点这么多好菜呀?一定是跑堂的伙计上错了桌。他刚想张口问伙计,又见掌柜的拎着一瓶好酒走了过来,微笑着说道:“今天我请客,咱们也划拳,吃好菜,喝好酒。”就这样,李景林他们这一桌的呼喊声,欢笑声也逐渐高涨起来。
等吃完了饭,客人走了以后,饭店打烊,伙计问掌柜的:“今天客人本来就不多,您干吗还要搭上那么多好菜,好酒让他们吃喝呢?今儿咱不就赔了吗?”
掌柜的听了伙计的话,微笑着说:“今天店里就两桌客人,你看,这两桌客人一对比,李景林那一桌就显得寒酸。我知道李景林这个人好面子,爱攀比。可这个人也讲义气,你敬他一尺,他会回报你一丈。再说了,咱们是开店的,就要照顾到客人的消费情绪,体谅他们的虚荣心。更何况,李景林不仅是回头客,他还是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军官。”
刚说到这儿,就听到有人敲门,是李景林又回来了,他放下两块银元,冲着掌柜的一抱拳,说道:“大哥,谢谢您,够朋友!”转身就走了。
后来,李景林发迹,与这位掌柜情似兄弟,给了他很多帮助。
1927年,李景林主政直隶期间,又把悦来居掌柜接去了天津。相传,天津最著名的惠中大饭店创始人,就是这位悦来居的掌柜。
二、无与伦比的大殡
李景林的母亲出殡那天非常隆重,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由西七吉村到李家坟茔延绵三里多路,穿白戴孝的足有好几千人,(大多是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将士)整个送葬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颁发的“孝思不匮”大匾。而北洋政府的两位总统——徐世昌,曹锟,一位执政——段祺瑞,两位大帅吴佩孚,张作霖,各自送的挽联,花圈大匾排列在一起;征战十多年的直,皖,奉,直鲁等各派系首脑统统在这个小乡村里“聚集,”仅吹唱队就雇佣了6家吹打班。那场面之宏大,影响之广泛,在枣强县百里范围之内无与伦比。
我的老家恩察与西七吉村是隔河相望的邻村。李景林家的坟茔就在京九铁路边上。距离我父母的坟墓不足千米。我的父母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上四次坟。每当给我父母亲烧完纸以后,抬眼向东望去,我会有一种深深的悲凉。三十多年了,还从没见过李景林的坟墓冒过烟火,也没见过有人给他上过坟。
后来,经打听才知道,在西七吉村,很久就已经没有李景林的直系后人了。
我站在河岸上,遥想当年,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竟然走出了一位叱咤风云,几乎影响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鹏击万里,不知起落何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