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有山
文/宋红莲
潜江无山,众所周知。即便是以“潜江的山”为关键词输入到“百度”搜索框,也只能找到民间故事里“毕家山”的一点信息。而在现实中,除了“笔架山路”和“笔架山社区”影附存在之外,“潜江的山”再无踪影。
话说,北宋时期,潜江才子毕渐进京赶考,荣登榜首。他的主考官非常注重他的文采,有意“圈点”,便问:家在何处,可有名山?毕渐答曰:家在潜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主考官兴致勃勃,前来毕渐的家乡考察。潜江地处平原,素来无山。家乡的人们急中生智,在城区西门外日夜赶工,挑筑起一座高大的“人工山”,谓之“毕家山”。主考官心满意足,点了毕渐的状元。是后来的人们逐渐影绘,将“毕家山”说成了“笔架山”--尽管这是传说,无凭无据,但却能表达出“潜江人希望境内有山”“藉以扬名立万”的强烈愿望,且“人工山的历史”由来已久。
我的朋友很多,全国各地都有,都是些文朋诗友,每年都会相约外出游历采风。我们从各自的图片和文字中,能够了解到东南西北的名川大山和雪域高原,能够揽读各种各样的人文风景。朋友们来到潜江时,我也有“山”值得骄傲,值得向朋友们炫耀。我们有“曹禺”,有“小龙虾”,有“章华台”,有“汉江兴隆水利枢纽”,有“国家级返湾湖湿地”……我以“潜江独具的厚度”为山,多多少少没在朋友们面前“跌份儿”。
今年,朋友们又一起聚集潜江,再次提起“潜江无山”,似乎有些遗憾。我突然想起,城北曹禺公园里不是有一座“小山”吗?城南紫月湖公园里不是有一座“大山”吗?尽管都是人工山,但真山有真山的诱惑,人工山有人工山的魅力。如果想去看山,这些“山”同样能满足我们的“殷切希望”。
曹禺公园里的人工山座落在公园的东北角。从城区往北走,来到一片开阔之地,便是曹禺公园。往东边环湖而行,经过一片柳林,穿入一片桃林,花红柳绿掩映之间,不经意,眼前会出现一座不大的土山。这就是谓之“北斗山”的人工山,它是修建公园之初,从旁边湖里取土垒积而成的;假以山石装饰,成为了潜江人的第一个梦想之山。
据资料说,北斗山的海抜高度为36.7米。是当时江汉平原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潜江人的骄傲之山。
顺着宽敞的石阶拾级而上,人们逐渐从树丛的“局限”中“挣脱”出来,视野陡然变得非常宽阔。
山上,有一座“日出亭”,取意于曹禺先生的经典剧作《日出》。在这里,不仅可以无遮无拦的看到天边的日岀,还可以看到西边的大湖泊,远处的芦茯塔以及落到水里的夕阳和晚霞。
朋友说,此处人工山之高大,还确实没有看到过其他地方有与之能比的。 我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紫月湖公园。初始进园,朋友们便被远处湖滨的一座大山所吸引,所震撼。山上林木葱郁如墨,山顶与公园周边的大厦楼顶竞相媲美。
朋友问我,“这也是一座人工山吗?”
我肯定的回答,“是的。”
朋友们纷纷露出惊讶之色,“这种规模,实属罕见,大开眼界。”
紫月湖里的这座山,靠东边的一块巨石壁上,镌刻着大气不凡、颜色鲜艳的两个字“潜江”,站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十分清晰。
别处的山道,有可能为石头铺就,也有可能是混凝土铸就;唯独“潜江”之山,别具一格,全部用榨木铺就,制作成栈道样式;贯穿整个山体,曲径通幽,很好的体现出了园林水乡的风采和韵味。
栈道绕山环抱,层台叠阁。人们弯弯拐拐,上上下下,侧面一景,折身一色。美妙的画卷,一幅一幅呈上来,令人目不暇接。朋友们手中的手机相机,长枪短炮齐上阵,悠悠的拍摄快门声此起彼伏。
朋友们在山上一圈下来,胸中自有感慨万千,文情满腹,诗意盎然。
在朋友心目中,致此改变印象:潜江不再无山,而是“潜江有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