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四百年了
一位风尘下吏在济南的美丽人生
(之九)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之九:不是旁观,是参与:傅仲辰与大明湖
旧时,一般文化人来到大明湖游历,先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风景,然后作几首即事诗而已。
笔者给他们的行止做一总结,谓之:旁观。
傅仲辰不是如此。用现在的时髦话语方式,他是沉浸式,是参与其中,是(济南的)主人所为;甚至,连他自己都成了大明湖的固有风景而不觉。
傅仲辰写有近二十首大明湖诗,量大质优。
我们且看其初到济南所写之《大明湖》:
大明湖畔秋荷紫,风堕莲房香未已。
闻道渔洋水面亭,秋柳高歌役小史。
意气纵横笼罩人,江南江北谁能拟?
我来湖畔赋秋荷,未必黄庭初写似。
一樽清酤酹西风,直向亭心呼杜李阮亭先生于水面亭赋《秋柳四章》,一时名士多和之者陈伯玑曰:元唱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诸和诗皆不能及。李邕守北海,杜甫往依之,时与游宴明湖,赋诗为乐。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二)

书影:《大明湖》
下笔不凡。
毕竟是学者、文人,傅氏所看到的首先是大明湖作为“江北独胜”的历史文化积淀。此诗在写到秋日里大明湖风送荷香的宜人景致之后,全力勾画的是唐代李邕、杜甫饮宴赋诗历下亭等往昔情景,而在清初,则是诗坛一代盟主王士禛赋《秋柳四章》于大明湖水面亭上,一时和者不胜枚举,而和诗质量皆不及原作。所谓“初写《黄庭》”,即王羲之所写之《黄庭经》也。以此喻王士禛秋柳诗。实则,这是济南的柳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向全国,它理所当然地在邦国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秋柳高歌役小史”),读至“役小史”一词,我们不能不佩服傅氏的文化视野与历史眼光。

王士禛画像
因为湖水的滋润,阳光的朗照,大明湖的春天,会来得格外的早。傅氏《春日经明湖》:
湖明如镜平如掌,荷叶未生芦未长。
水光山色连天青,点缀鸥凫时两两。
劳人偶过驻花骢,领略春风恣清赏。
遥望遗碑墨妙多,高呼李杜神先往。
村翁招我饮湖亭,料理扁舟攫双桨。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二十一 萦蒲四)
春初,因为“荷叶未生芦未长”,所以,大明湖更像一面浩大的天镜一般明丽诱人,水光山色,与天相连,一样的青碧可人,而鸥鸟与野鸭三三两两,点缀于湖泽之上,活泼生动,诗意盎然。
诗人此时已经调往蒲台(“量移蒲台”),然在济南的住处始终舍不得放弃,此次偶然乘马经过大明湖,当即为湖上烂漫春景所动,他遥望大明湖上历下亭的遗碑,竟然高呼着李邕、杜甫的名字与诗句,整个人的心思早已到了亭上,而此时,偏巧有位“村翁”(想必以前熟识)热情地邀他到历下亭上饮酒,于是,他欣然而往……
暮春时节,大明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傅氏《春杪过明湖》:
南湖迟日丽,游冶自堪夸。
画舫笙歌接,晴原锦绣赊。
衣冠增妩媚,怀抱带烟霞。
最爱莺啼柳,声环卖酒家。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十九 萦蒲二)

书影:《春杪过明湖》
春日杲杲,大明湖上,游冶颇盛,一派红绿如绣、画舫笙歌的景致,在这里,你甚至会感到,自家的寻常衣冠都增添了妩媚的韵致,而怀抱里,则有烟霞氤氲的仙境之美。然而,最动人的,还在如同音乐的天籁,那时绿柳的黄鹂鸟,在不住声地啼啭,美妙的声响环绕着湖上的酒家茶肆。“最爱莺啼柳,声环卖酒家”,有声图画也!
在济南的日子,傅仲辰更是大明湖的常客,甚至无分夜雨风霜。他有《雨后泛舟大明湖》:
雨过澄湖绿柳明,图书茶具一舸轻。
兴来便向波心钓,消受荷香百顷清。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三)
雨后,泛舟游湖,绿柳婆娑,且最是风动荷香之时(“消受荷香百顷清”),而世间,真能识得此趣者,为数寥寥。看来,这傅仲辰不惟能够吃苦,也是天生懂享受的主儿。由此诗可知,旧日大明湖游船之上,不仅有茶水伺候,还有图书供游客阅读(“图书茶具一舸轻”),想的十分周全,真的不愧诗乡与书城呀!
傅氏有《晚望明湖》:
落照通深巷,新凉集小楼。
赋余残墨瀋,茶罢冷冰瓯。
荷浦歌犹绕,凫汀影欲休。
当前最快意,碧嶂浴清流。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四)
由诗意看,傅氏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某“深巷”的诗友聚会的“小楼”上,此所以可望明湖也。赋诗之余,听大明湖上渔歌萦绕,而湖汀之上,凫影若隐若现。不过这一切,诗人说:都不如如同屏障般的青山,沐浴在清清湖水之中更为动人。

今大明湖上超然一撇
上面曾经谈到,傅仲辰来大明湖,不是游客,而是主人。
他经常手把钓竿,到大明湖上钓鱼,且看其《莲子湖垂钓》:
莲子湖头花乱飞,扁舟荡漾满人衣。
何须鲈脍秋风忆,钓得银鳞尺半肥。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十四)

书影:《莲子湖垂钓》
莲子湖,大明湖是也。花乱飞,大约时在暮春。
此时,大明湖上,扁舟荡漾,游人如梭。鲈脍秋风忆,事出《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后因以“鲈脍秋风”作为思乡辞官的典故。而在湖上垂钓的傅仲辰却说:不必思念江南老家的鲈鱼之美味了,因为我自大明湖上便能钓来“尺半”的肥鳞鱼以供享受呀!
江南人提到莼鲈,总不免泪水汪汪,而傅氏则大不同,从而亦见得此诗的“颠覆”性价值!
傅仲辰有时游湖,则是为了作画,他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大明湖各处的美景。如《游明湖》:
斗酒扁舟兴不孤,清涟宛转逐飞凫。
荷湾柳曲都停棹,我欲全收付画图。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四)
“斗酒扁舟”且“荷湾柳曲都停棹”,兴致如此之高!
有时,傅氏还前往大明湖,观看湖民种莲呢!
《观大明湖种莲作》:
明湖风景异当年,半学僧衣作水田。
种尽碧莲花叶长,他时香满酒人船。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三)
因为湖民种水田,大明湖变成了百衲的“僧衣”,不知傅氏对此作何感受?但是看到湖民今日种莲,他作为高阳酒徒,似乎已经浪漫地看到大明湖上来日“香满酒人船”的动人情景了。

湖上 李瑞勇摄影
明湖赏月,是济南人莫大的享受之一。傅仲辰也不例外。他有《晚登明湖百花桥》一诗记此事:
烦襟迎暮爽,湖柳正飘萧。
为爱蛾眉月,来登雁齿桥。
虫声沾露冷,凫影逐波骄。
徙倚忘归去,星河耿耿遥。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有“雁齿桥”三字。雁齿,通常用以比喻桥的台阶。由此可见,这诗中的百花桥就很像是鹊华桥了,而且,鹊华桥清代正是济南人赏月听泉的去处(光绪间曹州知府邵承照便有《月夜同赵菁衫鹊华桥听泉遂泛舟历下亭》的诗)或者是,那时的百花桥极为阔大、壮观,桥有台阶上下。以笔者所见,以鹊华桥为多,因为下面的“凫影逐波骄”与“星河耿耿遥”等,颇有湖上一望无际、星汉灿烂、鸥飞凫游之情状。
大明湖上历下亭,是傅仲辰的最爱。
康熙三十二年,时任山东盐运使的李兴祖,将倾圮已久的历下亭由湖滨移向湖心重葺,使得历下亭由湖滨亭变成了风雅无比的湖心亭。二十年后的康熙五十六年,历下亭在又一位山东盐运使罗正主持下,又得重修,“自亭榭廊庑,以及飞桥外棚,次第俱新”,“他若云窗月牖之玲珑,曲栏横槛之绮丽,则视昔有加。”(罗正《重修历下亭碑》)
因而,傅氏历下亭之游,恰当此亭之最美时光。
傅仲辰《赋得历下此亭古》:
历下此亭古,窈窕湖中悬。
晴熏金碧错,矫翼鸥凫妍。
渔网开萍藻,浴影波连天。
馥郁荷风御,飘若凭虚仙。
缅维李北海,酬倡时张筵。
中推少陵叟,好事纷雕镌。
巨碑犹笏立,碧藓龟蚨缠。
摩挲拭老眼,断句还迎诠。
古人不可见,景物当年然。
徘徊山月上,归路何澄鲜。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十五)

今历下亭照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当年杜甫题历下亭之名句,傅氏以此为题,显然对此段历史极为熟悉。接下来,诗人用“窈窕湖中悬”,展示了历下亭作为独特的“湖中亭”的特点与靓丽,金碧辉煌的亭榭廊庑,自在飞翔的鸥鸟汀凫,一阵阵随风而至的清新荷香,使得人们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不过,傅仲辰的兴奋点还在历下亭的文化景观,特别是李邕与杜甫的诗酒雅聚,还有记载此事的“笏立”的巨碑,虽说“古人不可见”,而这些历史遗存却能令人想见当年的模样。
傅仲辰喜欢独自一人,来历下亭凭吊游玩。他有《历下亭》:
危亭亭畔系轻舸,晴雨都宜每独过。
半岫云浮遮雉堞,方塘棋布种蕖荷。
前贤踪迹风流甚,游子登临感慨多。
秋柳四诗高唱后,好凭鸥鹭问空波。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四)
“晴雨都宜”,是他对于历下亭景致的评价,“前贤踪迹风流甚”,是他对历下亭文化价值的讴歌,他尤其看重的是王士禛和他的《秋柳四章》,这些,都为历下亭增添了千古不朽的文化色彩。
暮色苍茫时,傅仲辰有时也会独自来到历下亭上,他欣赏历下亭“水近风来好,山高月上徐”的自然风光(《暮至历下亭》)。甚至,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他也会反客为主,特意邀请友人来历下亭饮酒赋诗,他有《冬暮邀友人历下亭赋诗》:
故交落落眼空青,折柬招寻历下亭。
冰结明湖闲画舫,雪飞南岫列银屏。
二毛人醉心还壮,一字师逢句便灵。
料得明年思此日,莫因岁晏叹飘零。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三)

书影:《冬暮邀友人历下亭赋诗》
在一个“冰结明湖闲画舫”的日子里,不知他们怎么来到历下亭上的,此时此际,谁还会冒着风雪严寒到历下亭上来呢?除了他们这几位浪漫的诗友,虽则白发掺进黑发间,却依然豪情满怀,醉酒赋诗,尤其感人的是,他们会遇到帮其切磋诗句的“一字师”便感激不尽。诗人最后竟然想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幸福日子,明年的这个时候,便说不定在天涯何处飘零了!
知足者常乐,此一证也。
雍正六年,傅仲辰去山东沿海行役,离开济南,第二年夏天,他回到济南,作《过历下亭》诗:
胜游时结想,裙屐复从容。
久堕荒凉境,方开浩荡胸。
莺声千树合,花气一亭浓。
僮仆催归骑,山南起暮钟。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七)
“久堕荒凉境,方开浩荡胸”,有行役之无限凄苦在焉!
“莺声千树合,花气一亭浓”,则是对历下亭烂漫景致的诗意描绘,含诗人深厚情感在其中也。
(未完待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