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驾雾的人
散文 / 田洪兰

泰肥山区西部边缘有个神秘的小山村—孝堂峪(今属山东肥城市王庄镇)。这里东、西、北三面大山环绕,只有南边直通世外,村子因世代传承的忠孝礼义仁智信的优良村风而得名。
举国上下庆祝建党百年的节日里,突然传出孝堂峪村里有腾云驾雾法术的人,这个惊天奇闻吸引周围的人们,纷纷涌进村里去看个究竟。
究竟如何,听我慢慢道来。
这里交通不便,平时很少有人光顾。但在战乱时,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却是藏龙卧虎之地。
1938年日寇入侵肥城之后,早期的红色革命种子开始在孝堂峪村滋生发芽。这年春天,山东大学学生周持恒,来做“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抗日宣传,住在贫苦农民刘培增(村里最早的共产党员)家里。村西十几里之外,有个一千多日伪军的演马据点。汉奸特务们发现白面书生周持恒在附近村庄活动,每次尾随进了孝堂峪,人就不见了。怎么回事?敌人百思不得其解。原来,周持恒每次出门,刘培增都在门口观望,不等鬼子进村,就从村口的暗哨那里知道了敌情,马上护送他从家中地道,走进村外的堰屋子隐藏起来。堰屋子类似延安的窑洞。在高高耸立的梯田石堰上,扒开一个口子,再往里开掘掏个洞,平时是村民种地时,临时避雨用。抗战时堰屋子的洞修得宽大一些,里面有干草、被褥、食物和水等生活用品。人进去后,再从里面用石块把洞口垒严,外边又有花椒、酸枣等野树棵子掩映,敌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堰屋子的秘密。周持恒在刘培增家和他的堰屋子里,住了一个多月后安全归队。1939年5月,我军在陆房突击战中狙击日军,战斗异常激烈。孝堂峪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大力支援,派出担架队进入战场,把二十多名八路军重伤员接回村里,分散在村民家中。日伪军进村时,就把伤员送到堰屋子藏身。艰难困苦中的村民勒紧腰带,省出粮食让伤员吃饱吃好;因缺医少药,村民在山上采了中草药给伤员疗伤。这么多八路军战士和伤员进出村子,引起了敌人注意,鬼子在村里搜了一遍又一遍,没发觉一点共产党八路军的痕迹。鬼子利用与这个村有亲戚关系的汉奸,深入村里暗访,也没找到外乡人入村的丝毫信息。演马据点的鬼子大队长烟井,听说进出孝堂峪村的外乡人,一次次找不到下落,气得火冒三丈:“我从中国的东北到山东,把几百万国民党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来到这个小山沟怎么就寸步难行了?”火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议对策。日伪军大小头目面面相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汉奸头目突然开口道:“太奇怪了,莫非村里有孙悟空转世,能隐身,会腾云驾雾?”会半拉中国话的烟井,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好,太好了!我要创造个大东亚圣战的奇迹,把孝堂峪腾云驾雾的神仙一个个抓干净!”几天后,孝堂峪村东北角的制高点上安了据点的瞭望哨,每个哨口上,都能把村子的街巷、院落、树木看得一清二楚。烟井不亏是老奸巨猾的倭寇,总以为这个天衣无缝的高招,可以轻而易举地限制村民的所有行动。其实,地委、县,区里的干部照样在这里开会,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依旧开展抗日活动。

1941年4月,中共泰西地委青救会主任刘太东、三区区长姜殿桂、四区区长尹巨山、以及县大队干部二十余人,在孝堂峪村刘圣廷家开会。敌人发现了踪影,据点里的一百多日伪军倾巢出动包围了村子。参会人员早已从地道转移到村外的堰屋子里。
敌人在所有院落、厕所、猪圈、柴垛等大小角落,像过筛子一样把个村子筛了好几遍,结果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的烟井指挥日伪军,一连串烧了六户农民的住房,威胁村民说出共产党干部的去向,答案是一问三不知。
现在,上至省市以及史志部门的领导,下至一队队青少年学生,还有来自四面八方探奇者的旅游车队,走进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孝堂峪。听听漫山遍野的英雄故事,读读大街小巷的红色史诗,沿着当年八路军和抗日干部的足迹,走进地道和村外的堰屋子,会体会到腾云驾雾的感觉,你的四周就油然而回响起冒着鬼子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喊杀声!
孝堂峪村人亲水甜的淳朴,迷人多姿的地道,亲切多情的堰屋子,在波澜壮阔的战火中,熔合成了坚如磐石的抗日堡垒。在满怀豪情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些用鲜血凝成的红色地理标志的原貌,依然被精心保护着。这是一座抗战史上的伟大丰碑,闪烁着永远的红色光芒!

介田洪兰,退休教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发表诗文以及与人合作的歌曲五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