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 悟人生
吴文亮
在时间的长河中如何面对无时不在的变化?如何在无尽的变化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千百年来,人们前赴后继,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答案。

我们的人生分为客观的人生和主观的人生。客观的人生包括生老病死,身体上的变化,是我们无法左右、改变的,这便是客观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未必属于自我。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便在于拥有自主意识。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自主思索时,才能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身体是我们无法真正掌控的,能够真正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只有自我反思,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拥有自己的思想,才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这便是主观的人生,也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人生。

主观的人生即由自我所掌控,人人便都想走的更好,更远,更从容。因此,我们便会主动去学习、借鉴前人的知识,以利于自我。学习,一是学习知识、技能,这是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此之外,我们还应学习一些道理、思想,与自我实际相结合,产生自己的思想,来指导我们更好的做事、生活。
为了能拥有更好的人生,不妨在百忙之中,我们能放缓脚步,阅读经典,学习一下中国传统哲学。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为研究对象,来源于生活,关注于自我,实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底色,反思是打开中国传统哲学大门的钥匙,其所思所讲,简便易行,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更好地安顿自我内心,可以在无尽的变化之中,帮我们找寻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按照中国的传统,每个知识分子都应学习哲学。中国人的启蒙书籍便是《三字经》、四书五经等哲学书籍。即便是现在,这些书籍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的目的不是为寻求一份职业,扩展自己的知识,而是通过不断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改进自我气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而获取人生价值,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以至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以实践做为自己的根本,在中国传统哲学认知中,世界是实有的,真实无二的,更注重今生今世,而不追求虚幻飘渺,未经证实的世界。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讲“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关注人生,着眼于实践,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不断探寻更好、更合理的人生安排,是真正以人生为对象的哲学。《论语》、《孟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无一不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认知。历代先贤,用自己的一生,不断实践着自己的理论,验证自己的理论,完善自己的理论,他们的理论便是自己一生的写照,“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他们是真正践行知行合一的一群人。但如果认为中国哲学只讲功利,便太肤浅了。“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哲学即有儒家强调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的入世情怀,也有佛、道两家追寻自然、空无的出世智慧;既植根于现实,又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正如王阳明所讲“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中国哲学植根于日常现实,但不断向上探寻,下学上达,体用融合,直至与天地、宇宙融合,打破自我与外界的隔阂,为每个人展现了一条不断向上、永无尽头的人生大道。
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做为关注的对象,以“反思”做为行动的切入点。中国传统哲学中,不管哪个学派,均注重自我内心的修养。始终以自我做为解决问题,提升境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礼记》中讲“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孟子》中讲“诸事不顺,反求己身。”,“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史记》中讲“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王阳明讲“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只有将关注的重心由外转内,虚心,反思,才有可能打开内心封闭的大门,接受新的事理,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人心犹如明镜,反思便如拂尘。如果不省察自我,只关注于外界,则内心便易被外物所蒙敝,进而随波逐流,失去自我。不断反思,不断拂去明镜上的灰尘,才能让内心清楚的观照外部世界,使自我于千变万化的世界之中,做出最恰当的行为。哲学的人生,便是不断反思、不断自新、不断实践自我本心的人生。

现代社会,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各种诱惑扑面而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内心世界患得患失,失去了自然难过,得到了唯恐再失去,常常会处于焦虑之中。现代的人们更应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以此来安顿自我。
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坚守和原则,就会失去自我;没有通融和权变,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坚守和原则就是自己之所以是自己,而区别与他人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守经才能达权。只有知道哪些是不变的,才会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变。通融和权变是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所做的变通。人的一生就是在坚守与通融,原则与权变之间不断选择、摇摆、平衡。阅读经典,与先贤对话,品悟他们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审视自我,坚定自我,破解固执,提升能力,改变气质,从更多维度去看待问题,寻找到更恰当破解问题的方法,真正明了自我,明了本心,让奔驰不定的心安宁下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自我如何忙碌,自我内心始终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才能以灵活的方式,从容淡定的应对外界所有事物。
人是最具有主动性的,人与动物都在做事。但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在做事时,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去做。正因人具有主动性,便也有了无限选择的可能。人生便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变化的过程。《大学》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当一个人选择了自新之路时,便会从先天带来的躯体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真正的自我。宋代大儒周敦颐讲“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中国先哲们坚信,人人都有机会成圣成贤,成佛得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中国传统哲学,能让我们从各家流派中,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之道。庄子讲“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自己应学之学,所爱之学,不断实践自己所学到的、领悟到的道理,展现自己的价值。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在变化的世界中走出自己的人生之道,才会获得长久的内心愉悦。

有人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自己最终的结果,还会努力上进吗?”其实,透过中国传统哲学,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不管结果如何,“居易以俟命”尽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断上进,静待上天的安排,这便是每个中国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