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1
《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
李恒昌
第一章 源自生命的河流

从你的身上
寻找我的来踪
我的前生与后世
我的魂魄
我无所不知的声音
我铺天盖地的
激情和希望
—— 张炜《长岛草叶》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诗人生命中都有 一 条河。这条河流作为 一 种精神符号,长存在他的心中,长存在他的作品里。因为这条河的 存 在, 他的 生 命更 加鲜 活 ,他 的 作品 也更 加 充满 灵性 。有些 特 别 优秀的作家诗人和他的作品,还因为生命之河的存在,成为一种典 范和永恒。托尔斯泰的生命之河是伏尔加河,泰戈尔的生命之河是 恒河,阿波利奈尔的生命之河是米拉波河,屈原的生命之河是汨罗江 。张炜的生命和文学里也有一条河,河的名字叫芦青河。
张炜有 一 篇文章,题目是《水汽弥漫的大河》。文章开篇写道:“马克·吐温绘出的文学之河是湿漉漉的、水汽弥漫的。他的 所有文字都浸泡在其中。这虽然因为他写出了哈克贝利芬那条有名 的筏子,还因为他当过水手并取得了‘水深二英寻’的笔名。关于 水的作品太多了,这当然与他早年的生涯分不开。他特别熟悉水的 故事,讲起来流畅自如。” ①张炜的作品,也有这种水的灵性。一切 都源于他对芦青河的熟悉和爱恋。在他的字典里,芦青河就是他故 乡的象征。他曾经是、现在依然是这样痴迷于这条河。芦青河几乎牵动着他的全部思绪,是他的向往 、他的动力 、他倾诉的源头。
如果说张炜1980年前的创作,属于准备期或练习期,那么从1980年第一次正式发表小说《达达媳妇》,到1986年第一次出版长 篇小说《古船》,应该属于他创作的初创期,是他文学创作的第一 个春天。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他共创作中短篇小说55部,创作散 文随笔48篇 ,出版小说集两部,分别是《芦青河告诉我》和《秋天的愤 怒》。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称之为“芦青河系列”。这些作品,呈现 出鲜明的自然和原生特征 :其一是,以芦青河为基本背景 ;其二是, 以秋天为主要意象 ;其三是,以思索为主要精神状态 ;其四是,以中短篇小说为主要体裁 ;其五是,以清新 、简明 、静美为主要风格。
“芦青河系列”主要代表作是《声音》《一潭清水》《看野枣》 《冬景》《玉米》《海边的雪》等。实际上,还应该加上他后来发表的《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
① 张炜: 《他们为何而来》,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第145页。
《声音》:芦青河岸边的美丽画卷
《声音》是“芦青河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 一 。它以芦青河为 背景,讲述了十九岁的农村辍学女青年二兰子在林中割草时,与同 样在河边割草的邻村被裁民办老师小锣锅,通过林中隔空“喊山” 相识、相知, 到最后分别的故事。小说不长,但清新流畅,引人入胜,怎一个“美”字了得。
它的美,首先是自然的美。那片充满生机的树林和那条奔腾的 大河,构成一个纯美的世界, 一个清贫时代的“世外桃花源”,让 主人公二兰子和小锣锅沉浸其中,也让读者沉浸其中。“芦青河口 那周遭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 非把人走迷了不可。”①一个“迷”字,加上一个“不可”,怎不 令人神往?在他的笔下,即便林中的野草,也是那么美。“看吧, 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 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 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 …… ”② 即便割草的动作,也是那 样美。“这时候,那右手里的镰刀才伸出来,那左手的手指才拢到 一起。镰刀动起来了:不是推,不是拉,不是砍,也不是割,而是 像在草丛间划小圈儿!那左手配合得也叫好,触着抖动的草叶儿, 一按一转,拍拍 、拢拢,就像揉面团似的 …… 青青草叶贴着地面给齐齐地割下来了,变成一卷一卷, 一堆一堆。”③如此的技术,如此的娴熟,如此的美,大概只有从《庖丁解牛》里,才能有幸一见。
①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页。
②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③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它的美,最独特的在于声音的美。“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 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 ① 这是林中的 声音。“大刀来,小刀来——”,二兰子喊了一声,满林子都喊, 在那林子里还引起“啦沙沙沙——”的震动。她大仰着脸,眼也不 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来——小刀来!”那对方的回应也 很美, “大姑娘来,小姑娘来 ——”“ 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 悠,像琴!像箫! 像笛! 像鼓! 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 叶 子传 动的 , 要不 它们 怎 么 老是 唰 唰 地 动 呀 ? 她半 个脸 贴 在树 干 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 然又一次传过来了。 ”②她不仅“喊山”的声音美,平时的声音也很 美。他曾说她,你不行吗? 哎哟, 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
它的美,最根本的是人性的美。这 一 对农村男女青年,具有 非常淳朴的人性美。他们在一起,他们在林子深处,是为了交流的 渴 望。 小锣 锅 虽然 年龄 较 大, 而且身体畸 形 ,但 二兰 子 并不 歧 视 他 ,也 不躲 避 他, 而是 愿 意和 他 在 一 起, 而 且从 心里 盼 望他 走 出 林 子, 走向 成 功。 小锣 锅 虽然 先 天不 足, 虽 然从 “民 办 教师 ” 岗 位 上被 裁掉 , 只能 天天 到 林子 里 到河 边为 生 产队 的老 牛 割草 , 但 他 一 直 乐观 、积极 、 向 上。 他是 一 个“ 看不 出 来的 要 强的 人” , 当 “ 民办”当得很好,割草也割出自己的“绝活” 。割草之余,他 还不忘学习,学习英语,并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公社工艺制品厂当翻译。更重要的是,小锣锅不仅自己努力,而且不停地鼓励二兰子,给她以信心,让她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干 什么都行 ——你看我,再看你 ——你怎么还说不行呢?!” ①面对 二 兰 子 “ 我除了割牛草,干别的能行吗”的疑问,他非常肯定地回 答:“行!人若有志气,铁杵磨成针 …… ”听了这话,二兰子惊呆 了,以至于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因为,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这么重视她,也从来没有人对她说这样的话。
①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60页。
②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2页。
它的美,关键还有语言的美。读《声音》的时候,给人感觉不 像是在读小说,而是在听一首歌,是在欣赏一首诗,像在风和日丽 的日子里, 一个人在密林中穿行,每每有金黄色的光芒照射进来。 因 为, 它的 语 言实 在是 太 美了 , 自然 、淳 朴 、清 新、 清 脆, 迸 发 着活力,散发着芬芳。令人惊叹的语言俯拾皆是 。他这样写老牛能 吃:“家里养了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 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 ”②多么能吃!他这样写林中的美丽: “太 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③多么具有穿透力!他 这样写林中的小鸟儿:“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④ 多么可爱!他 这样 写二兰子“喊山”后的感觉:“每 每喊完,她 就觉 得痛快,也觉得好笑:‘这么喊,可是我自己发明的!’”⑤ 多么新奇!
《一潭清水》:具有特殊寓意的清水《一潭清水》是与《声音》齐名的“芦青河系列”小说之一,堪称《声音》的姊妹篇。它的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围绕芦青河边生产队瓜农老六哥和徐宝册两人与海边孩子“瓜魔”的故事来展开。
①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1页。
②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页。
③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④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页。
⑤ 张炜:《声音》, 选自《纸与笔的温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老六哥和徐宝册负责为生产队种瓜看瓜,“瓜魔”时常到瓜 田里来玩。这个海边长大的孩子有两大特点, 一个善于逮鱼, 一个 喜欢吃瓜。每次来时,他都会带来从海里抓的鱼,与两个老人一起 分享,并帮他们干活,从“一潭清水”里弄水来浇田,不知辛苦, 当然他也会在这里尽情吃瓜,吃起来没完。他们几乎天天相见,就 像亲人 一 般,其乐融融,乐趣多多,开心快乐。 一 切都因为瓜田 实 行承 包制 发 生了 改变 。瓜田 被 老六 哥和 徐 宝册 承包 后 ,老 六 哥 心 疼 “ 瓜魔”总来吃瓜,不能卖更多的钱,于是慢慢疏远了他,并 偷偷表示不让他再来。“瓜魔”不再来后,徐宝册感觉没有了往日 的开心和快乐,也决定离开瓜田,离开了老六哥。后来,徐宝册到 附近的一个葡萄园“干活”,“瓜魔”再次找到他。他们在葡萄园 里,又重新过起了类似瓜田里的快乐生活,而且两人一起动手,在葡萄园里开挖了一个和瓜田里一样的“清水潭”。
《 一 潭清水》再次展现了张炜的“山水情结”和“芦青河情 结” ,但它与《声音》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声音》 表 现的 是“ 林 ”, 是“ 路 ”, 是 “生 ” ;《 一 潭 清 水》 表现 的 则是“田”,是“利”,是“义”,而且它还触及了“改革”这一话题。
如果说《声音》的最大特点是“美” ,那么《一潭清水》的最 大特点则是“静”。他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海边村庄的静谧图画。
张炜通过《一潭清水》告诉世人:瓜田,需要“一潭清水”; 葡萄园,也需要“一潭清水”;人,更需要“一潭清水”。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候,切莫“利”字当头。
《一潭清水》是审美的,是对美的 一 种维护和追求。之所以如 此“敬 业”地创 作 这 篇小说,原因 就 在于在 张炜的心目中,“一潭 清 水”是“美 好的东西”,他的使命便 是写出“美 好的东西”,维 护“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东西”。
《秋天的思索》:大地守夜人的执着风一起,天气就慢慢变凉了。张炜从《声音》和《一潭清水》 中 走来 ,面 对 家园 ,面 对 芦青 河 ,展 开了 对 秋天 的思 索 。他 把 思 考 的成 果写 成 了两 部中 篇 小说 , 分别 是《 秋 天的 思索 》 和《 秋 天的愤怒》。
《秋天的思索》是 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塑造 了一个“大地守夜人”——老得的形象。老得其实并不老,他是一 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是集体承包的葡萄园的守夜人,也是承包户利 益的捍卫者。他的个性非常鲜明,是典型环境“葡萄园”里典型的 “ 那一个”。
老得鲜明的个性,首先表现在具有较强的“隐忍力”上。他 是 一 个 孤单 又 孤苦 的青 年 ,因 为 身体 不好 , 长 一 个软 软 的“ 水 蛇 腰 ” ,无法 像其他 农民 一 样,从 事繁重 的农活 ,只能 承担看 葡萄 园的任务。也由于他的身世和身体等方面的缘故,他的性格比较软 弱,也逐步养成了长期隐忍的习惯。面对葡萄园承包代表人王三江 的“混坏”,对老铁叔的欺负,面对他有力的巨掌和对承包户利益 的侵害,老得忍了又忍, 一忍再忍。对于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王三 江的女儿小雨,慑于王三江的淫威,他也不敢表白,不敢追求。他甚至需要借助一杆猎枪,为自己提气壮胆。他之所以长期隐忍,除了个性比较软弱外,还在于他暂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钥匙。
老得的第二个特点是“执拗”。虽然他性格比较软弱,但他 是一个非常执拗的人,只要认准的理儿,认准的事儿, 一定坚持到 底 ,不 到南 墙 不回 头。 正 是这 种 执拗 ,让 他 天天 坚持 “ 写诗 ”, 从不放弃 ;正是这种执拗,让他发誓, 一定要为铁头叔报仇 ;正是 这种执拗,让他天天思考研究 一 些不可思议的问题存在的“原 理 ” ,研究“坏混”们侵犯承包户利益的“原理”。他对有同样命 运的小来非常疼爱, 唯一一次打他, 正是因为他被人扭着耳朵逼迫认 输时,承认自己是“海节虫”。他告诉小来“疼死,拧死,也不能说 软话!”他在诗中写道:“挺起腰杆大步走/使劲甩动两只手/做人就 做条硬汉子/黑暗的东西,都要藐视 …… ”这首诗,恰恰反映了他的执拗性格。
老得最可贵的性格品质是敢于反抗。他不仅仅是 一 个具有较 大隐忍力和执拗劲的人,也是一个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 抗”的人。和“黑暗的东西”相比,他虽然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当 他研究透“原理”之后,身上便充满果敢的力量。他不再惧怕了, 他敢于借助小雨,查王三江的账,他不再惧怕王三江,勇敢地追求 小雨,追求自己的爱情,“管他呢”。面对王三江的直接挑衅,他 一改此前的懦弱形象,敢于动手,以牙还牙,以硬碰硬,即便被王 三江暗算,暗夜里被打成重伤,也在所不惜。虽然最终无奈离开葡萄园,去了大海,但是他始终无怨无悔。
这就是一个葡萄园守夜人的形象, 一个改革初期青年农民的形象。他守的是葡萄园承包户的利益,捉的是葡萄园真正的“大贼”。
1994年2月,《上海文学》第2期发表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新颖的《大地守夜人——张炜论》,赋予张炜“大地守夜人”的称号。作 为“大地守夜人”,张炜与《秋天的思索》里的老得有所不同,老 得守护的是承包户的利益和某种正义 ; 张炜“一切为了明天的葡萄园”,守护的是人的灵魂和精神,是做人的道义和良知。
1 9 9 6 年 2 月 , 长江文艺出版社“跨世纪文丛”出版张炜 的 作 品 集《 远行之嘱》, 张新颖的《大地守夜人 ——张炜论》作为代跋 被收录其中。文章最后,作者张新颖引用了《融入野地》中这段文 字: “这条长路犹如长夜。在漫漫夜色里,谁在长思不绝?谁在悲天 悯人?谁在知心认命?心界之内,喧嚣也难以渗入, 它们只在耳畔化为了夜色。”①这问题的答案只有三个字:张炜们!
《秋天的愤怒》:愤怒究竟缘何而生
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创作于1985年。评论家宋遂良先生 在 《诗 化和 深 化了 的愤 怒 》一 文 中, 将《 秋 天的 思索 》 和《 秋 天 的 愤怒 》视 为 姊妹 篇, 把 两部 作 品的 关系 比 喻为 “蓓 蕾 ”与 “ 花 朵”:“‘思索’是蓓蕾,‘愤怒’是花朵。”②这两部作品,其实 是一个有机整体。犹如一只在万里长空奋飞的秋雁,两部作品是大雁的两只翅翼,从不同侧面折射秋天的寂寥和荒凉。
《秋天的愤怒》与 张炜此前的小说相比,主题更深刻了,也更 能触动人的灵魂了。它艺术地描述了农村青年李芒与妻子小织 、岳父肖万昌“联合”当种烟专业户的故事。整篇小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是改革初期个别农村令人恐怖和愤怒的政治生态。
① 张炜: 《远行之嘱》,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89页。
② 宋遂良: 《诗化和深化了的愤怒》,《当代》1985年第6期 。
小说发表后,有人在评论中指出,作为村支书的肖万昌,已经 演变成了一个扎扎实实的“土皇帝”。事实上 ,一个“土皇帝”还 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其本质是一个典型的流氓型人物。他利用自己 手中的权力,霸占村里的资源,窃取别人的成果,甚至欺压、剥削 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把其他村民逼得走投无路,自己却成为全县闻 名的种烟专业户,以此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他与民兵连 长相勾结,掌控村里的话语权和行为权,稍有不和就采取各种手段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
如果说,肖万昌是 一 个典型的流氓的话,那么,民兵连长则 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他利用与村支书的非正常关系和民兵连长的头 衔,狐假虎威,无恶不作。他将社保主任害死,把老寡妇的女儿吓 疯,并最终逼死老寡妇;他动不动就把村里所谓表现不好的年轻人 集中起来,教训他们,恐吓他们;他受村支书的指使,半夜将李芒 装进袋子,抓起来一顿暴打,甚至想要了他的命。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而这一切都打着正义的旗号。
李芒和小织是 一 对心地善良、充满正义、向往美好的青年。 但是,他们的美好愿望,却遭到肖万昌和民兵连长的粗暴践踏。他 们想自由恋爱,却遭到肖万昌的坚决反对,被逼无奈,只能离家出 走,到南山寻找生路。他们希望村里人和他俩一样,都能靠种烟实 现脱贫梦想,然而却被肖万昌和民兵连长无端破坏。他俩想和肖万 昌分开,自己“单干”,以此和他们“划清界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根本无法实现。
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逐一被“毁灭”在人们面前。这是一出现代悲剧,具有悲愤的力量、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深思的力量。 一部《秋天的愤怒》, 表现了张炜直面现实的责任和担当。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秋天的声音和男人的歌唱。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