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武胜关
柯扬
武胜关,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位于湖北省广水市北30公里,河南省信阳市南35公里处,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锁鄂州,其中湖北省广水市的武胜关镇因此关而得名。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古义阳三关之一,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
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
现武胜关关城下面是京广铁路隧道,关上107国道南北纵穿。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
武胜关,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分水岭。中国十大雄关之一,距离湖北省广水市黑龙潭风景区12公里,距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
南北朝时有成为魏、梁交战之地,唐末王仙芝、宋代岳飞、太平天国洪秀全、20世纪的近代军阀都曾在三关激战。
中国古代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重要关隘。古称"大隧"(一说称直辕)。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清始称武胜关。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距湖北省广水市30千米,北距河南信阳市45千米。是河南省与湖北省间的交通咽喉。此关雄踞于峡谷之中,地处险要,扼控整个通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城墙坚固,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两侧峰峦壁立,群山连绵,山上密布松、杉、竹等植被。东北侧7千米处的鸡公山海拔744米,瞰制武胜关。
现关城下面是铁路隧道,京广铁路经此。关上107国道纵穿。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今信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楚军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与楚军夹汉水对峙,继又识破楚军偏师堵塞大隧切断其后路之谋,终将楚军攻破。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侯登叛归梁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信阳后,迅即夺取武胜关南下,从翼侧进攻武汉。
武胜关地处险阨,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武胜关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处豫、鄂交通要道,为大别山重要隘口之一,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广水市境内有守卫武胜关的屯兵地将军寨、距离武汉最近的黑龙潭瀑布群等风景名胜,还有著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点。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2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