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潼关
柯扬
潼关与函谷关,同属于关中平原的东部门户,二者皆为两京古道(又称崤函古道)上的雄关。而长达百里的崤函古道,作为连接关中长安和中原洛阳这两大京都的交通干线,夹持在中条山、黄河和秦岭山脉之间,从春秋战国时期就非常重要,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而分布在古道东西两端的便是函谷关与潼关,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无疑是一处名声显赫的地带,这块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渭河平原,土质肥沃疏松利于农耕,是最早的“天府之国”,这份富庶的荣耀除了粮仓作用的贡献外,还得益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四大雄关的护佑,使得秦、汉、晋、隋、唐等王朝能够坐拥关中而成霸业。在这些雄关险隘中,对守卫京畿利害首要的无疑是潼关与函谷关。
潼关与函谷关,同属于关中平原的东部门户,二者皆为两京古道(又称崤函古道)上的雄关。而长达百里的崤函古道,作为连接关中长安和中原洛阳这两大京都的交通干线,夹持在中条山、黄河和秦岭山脉之间,从春秋战国时期就非常重要,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而分布在古道东西两端的便是函谷关与潼关,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其中潼关作为崤函古道最西部的一个隘口,其得名出处,据《水经注》所载,自北向南的黄河至潼关县猛然掉头90度向东奔流,以致河水潼激关山,故取名潼关。而“关”的本字是“關”,小篆才写作“关”,这个字形很形象,看起来就像是一扇门里,两个小人横持木棍,把守着大门不让通过。这就是关的本义,《说文》写道:“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潼关的老关城位于潼关县以北的黄河南岸,但这只是唐朝以后潼关的位置,而在此之前,潼关与上期讲的函谷关一样,潼关城也曾三易其址。最早的潼关因建于东汉末年,也称汉潼关,其关城是修建在秦岭山下的黄土塬上,当时潼关北面的黄河紧贴着塬体奔流,而想要过潼关,就必须登上黄土塬才能通过,所以此时关城修建在塬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当时汉潼关所在的黄土塬宽有两公里,高七百米,东西各有一条河流,分别是潼水和远望水,常年冲刷之下,形成两条深沟,也导致黄土塬峭壁陡立,北面黄河又紧贴塬体流淌,导致任何西行的人都需要通过塬上,而上塬之路仅有一条宽数米的黄巷坂可以通过,而汉潼关就修建在黄巷坂出口的黄土塬上,这点与函谷关的关城修建在函古道入口处是不同的。
但随着黄河不断下切,冲刷河道,使得潼关北面的黄河河床下降,形成河谷或河漫滩,人们可不必再翻越黄土塬,只需沿着黄河南岸狭长的阶地便可通过潼关天险,所以隋朝大业七年(611年),潼关的关城南移数里,到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了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
明朝时,唐潼关升级为军事卫所,是为潼关卫,关城空前扩大,先将潼水入黄河段囊括进关城之内,使由南向北汇入黄河的潼水穿潼关城而过,由此解决了潼关城内的用水问题,后又开辟一千多亩耕地,吃住都可以长期在此,极大增强了潼关城的防守能力。据史料记载,经过扩建的潼关城南高北低,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城墙高五丈(约16.7米),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有十丈(约33米),关城周长近6公里,建有6个城门,门楼宏伟壮观。
潼关古城系唐天授二年所建,宋元明清诸代,均加修葺,其城垣的雄伟高大,可与西安、汉中二城相并称。
潼关古城东西南北四城楼,矗立云霄,均极雄壮,尤以西门的五层城楼为最伟大。
清朝时将潼关设为潼关县所在,关城仍然沿袭明潼关城的规模和建制,并在其基础之上对明潼关城的建筑进行了重修、增建或重建,同时,北、东、西三面城墙外均砌上了青砖,潼关城由此更加坚固、雄伟、壮观。可惜从清末到解放前,潼关历经了一次又一次战火,关城也在历次战争,尤其是日本的狂轰滥炸下惨遭损毁,但始终没让日寇踏入关中一步。但到解放前,明清遗留下来的宏伟建筑屈指可数了。
上世纪60年代,因三门峡水库修建,潼关古城拆迁后,居民离开潼关场景
再者上世纪60年代,因三门峡水库修建时,过高估计了蓄水水位,潼关城被划入淹没区,于是潼关县城只得南迁十余公里重新建城,结果黄河的水始终没有淹到老古城,但老城早已人去城空,城内遗留的老建筑被拆毁抵作它用,致使自唐以来的关城彻底毁坏,仅留其残存城垣,仍可窥其基本轮廓,由此千年潼关古城从历史中隐没。
潼关与函谷关孰优孰劣?
潼关位居晋、陕、豫三省交接,扼长安至洛阳古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关中地区的东大门,与函谷关一道,构成了最强双重防御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是为四镇咽喉、畿内首险,曾被乾隆帝御赐“第一关”的称号。但总的来说,潼关与函谷关是继承关系,函谷关设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东出关东的重要屏障,而潼关设立于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关西军的潼关大战后,潼关的战略价值才得到重视。
潼关古城内东大街有一株老古槐,相传系三国时遗物,树身有一个五六寸长的窟窿,据说即马超所刺枪眼。
潼关取代函谷关,是函谷关历经三易其址后,再加上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函谷关的防御能力大打折扣后实现的。就单纯看地理条件而言,函谷关比潼关更为险固,正面只有函谷古道可通过稠桑原的阻隔,而且历史上也从未有过从函谷关绕道成功的案例,相比之下,黄巢起义军从禁沟绕道了潼关,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绕道了潼关,甚至曹操与马超的潼关大战,也是马超军从山西蒲津口渡河后,从北面绕过潼关实现的。
但潼关取代函谷关是必然的,因为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因为黄河下切侵蚀,外加稠桑原上的密林遭砍伐,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军事防御价值被稀释,总而言之,函谷关更依靠天险,而潼关则更依靠守关的人。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2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