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韶关
柯扬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省,东邻江西省,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广州市及清远市接壤。介于北纬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之间,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全市总面积1.84万平方千米,居广东省第二位,市区面积2870.66平方千米。

韶关市,古称韶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全市总面积1.84万平方千米,居广东省第二位,市区面积2870.6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韶关市常住人口286.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7.54万人,城镇化率58.54%。韶关市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广府文化的发祥地,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

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粤北设郡置州。明朝韶州府、南雄府2个州辖8个县。清沿明制,韶州府的建置一直不变,领6个县。南雄府于清朝降为直隶州(保昌附郭),领1个县。民国到1949年4月,粤北分置3个行政督察区,辖15个县。1949年,成立韶关市人民政府,辖韶关市区。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直辖市,脱离地区建制,韶关地区下辖13个县,韶关市下辖1个县。1983年6月,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统一称为韶关市(地级市)。[47]截至2022年10月,韶关市辖3个区、4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浈江区风度北路75号。

2019年9月,韶关市入选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2年,韶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3.93亿元,比2021年增长0.2%。
韶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21℃,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冬季北部有雪。

韶关市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8%,林木绿化率为74.6%,活立木蓄积量8917万立方米,稳居广东省首位。

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矿山公园,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和凡口国家矿山公园。

韶关市据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启北,唐宋时期为岭南商业重镇。内地货物多经庾岭进入韶州运往广州和南海各地,岭南特产、沿海食盐和国外香料、工艺品等货物也经韶州复道庾岭运往虔州或转运至京师、中原各地。韶州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货物转运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韶州商业经济更为活跃。韶州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北宋最大的铜冶炼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监(铸钱局)的开办,促进了韶州商业发展,南北贸易往来频繁,在韶州转运集散的北货有丝绸、棉花、茶叶、烟丝、瓷器等,南货有广盐、铜、铁、锡制品、香药、百货、岭南特产等。至明清时期,韶州的牙行业、行栈业、旅栈业、银楼业、中药行业、烟草行业、布匹行业、典当业、米行业、盐行业、京果行业、饮食行业、土纸行业、运输业等颇为兴旺,这一时期在韶州城内和城郊先后建了九大贸易市场(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长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贤墟、大风墟。各地商人来韶经商频繁,“舟车辐辏,踵接肩摩”。尤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货物和国外进口商品,大都运来韶州转运集散。湘赣、江浙、闽南和广州各地客商,纷纷来韶经商,先后在韶州设立一批商业会馆,其中主要的有广州会馆、四邑会馆、豫章会馆、福建会馆、楚南会馆、赣州会馆、兴宁会馆等。南北货物的云集,韶州关税银也随之日增,至道光年间,韶州太平关年税银收入达21万两,转解户部14万两,比粤海关各口岸年税银之总和11万两还多,成为国库和地方财政的一大财源。
韶关市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

韶关市是世界上著名的红层古生物圈恐龙的 故乡,是12.9万年“马坝人”的故乡,是石峡文化和海外瑶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摇篮之一。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代名人辈出,自古被称为“将相之乡”,唐至清代出进士194名。孕育了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璘、清代文学家廖燕、抗日战神薛岳、铁军创始人张发奎等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建寺1500年的南华禅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寺内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保存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和众多文物,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佛教界都有重要地位。
韶关市素有“岭南名郡”之称,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和创新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以石峡文化为开端,形成了珠玑姓氏迁徙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点的“韶文化”。韶文化是指韶关本土历史文化,是韶关先民在韶关地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韶关是客家人聚集区之一。韶关境内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等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千年历史的南雄珠玑古巷是广府人发源地,古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
韶关市历史悠久,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外来文化在韶关地区交融渗透,使韶关民俗既有岭南的基本民俗特色,又有中原地区、山区的习俗风貌。二十四节气生产习俗,山区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捡油茶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有尝新节、冬至节等。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节日文化是韶关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有很多乡村千百年来都极为重视做社。春季开耕前做春社,意为春耕之始祭祀土地爷,告知他春耕开始了,请其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告示乡民食了糍粑闹开耕,不准放野牛践踏农作物。秋季收成后做冬社以谢土地爷,告知有他的保佑获得了好收成,对他表示敬重感恩。
韶关市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83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9项,客家围楼475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韶关市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云龙寺塔(唐代·仁化县) 、三影塔(延祥寺塔,北宋·南雄市)、满堂围(清代·始兴县) 、石峡遗址(新石器时代·曲江区,旧石器时代马坝人遗址归入)、南华寺(明、清·曲江区)、双峰寨(清·仁化县) 、南粤雄关与古道(唐至明·南雄市)、丹霞山摩崖石刻(宋至民国[83] )、乳源西京古道(唐至清) 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韶关市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韶关市境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瑶族盘王节、采茶戏(粤北采茶戏)、龙舞(香火龙) 、瑶族刺绣、瑶族民歌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据统计,韶关市旅游资源903个,世界级、国家级的有17处,没有开发的资源有300多处,包括五级资源3个、四级资源57个、三级资源137个。韶关文化底蕴深厚,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6项,客家围楼475座。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古巷、马坝人遗址、满堂客家大围、云髻山等一大批高品位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利用开发。韶关全市已开发旅游景点100多处,有5A景区1个,4A景区10个,3A景区14个。
韶关市已开发旅游景点100多处,有5A景区1个,4A景区10个,3A景区14个,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乳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必背瑶寨等大批旅游景区。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陈毅在梅岭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留下了壮丽诗篇《梅岭三章》、《偷渡梅关》。梅关古道两旁遍种梅花,每当寒冬腊月,白梅、红梅、绿梅、腊梅争奇斗艳。是一处集红色旅游、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融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怀古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型综合景区。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