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阳关
柯扬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

2006年,阳关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阳关相继被评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酒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得省文博工作先进单位、省文物保护先进单位,甘肃首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示范性博物馆等荣誉称号。
阳关,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武帝时期,曾是中国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和最早的海关。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设立重要关隘,即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两关为玉门关和阳关。敦煌郡下辖六县,其中一县叫龙勒,两关均为龙勒境内军事重镇,都是都尉治所,设兵驻守。玉门关和阳关之间有长城连结,阳关以南也有城墙,还有烽燧多处,两关虎踞长城。当时,与西域以及西亚各国交往频繁,北行出玉门关,南行出阳关;两关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曾发现大型板筑遗址,经过试掘,连地埂、水渠也明显可见,分布面积有十平方里。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2003年8月,阳关博物馆对外开放。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附近。
阳关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30.5℃。

阳关是由汉唐历史遗迹、大漠自然风光、生态农业观光以及阳关博物馆等景观构成的具有文化价值型、旅游观光型、休闲体验型等多元素的特色景区。 现存有汉唐时期的古关、古城、古烽燧、古水源、古道、古塞墙、古墓葬、古陶窑等众多文物遗址。

阳关烽燧
阳关烽燧采用几层土块一层芦苇的方式层层叠压而筑成。现高4.7米左右,底长宽8—7.5米,顶长宽8—6.8米,攀登烽顶,方园数十里,尽收眼底,故称“阳关耳目”。阳关地区烽燧以“十”字形分布,别于玉门关地区烽燧“一”字形分布的形式,以阳关遗址为中心,向东有大墩、山阙烽、白山烽与敦煌郡相接;向南有南墩、元山子烽燧进入青海境内;向西有青山梁烽遂、海子湾东、西墩烽燧、葫芦斯太东、西墩烽燧等进入新疆境内;向北有头墩、二墩、芦草井子烽燧等和玉门关相接,并有都尉、侯关及塞墙构成防御体系,显示了阳关四通八达的核心优势。

西土沟是本区西部一道主要的涧沟,总体西北流向,唐名无卤涧。《沙州图经卷第五》云:“无卤涧,阔五十步,崖深一丈五尺,水阔八尺,深三尺。右,源出古阳关城西南,至(自)县西南十里北流,至石门烽西,正西入寿昌古城界,可二十里。百姓用溉田亩,其水无卤,故以为号。”西土沟西侧分布有古墓群,沿线有古窑遗址,以及黄鸭洞烽燧、西土沟西烽燧、南墩烽燧和红泉坝烽燧。

仿阳关关城
仿阳关关城是根据《沙州图经》载“古代阳关关城正门,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所复现而成。仿阳关关城简括大气,古朴伟岸,张扬汉家气象,反映历史风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符号,阳关已成为告别故国家园亲人,远行时别情离绪的寄托。阳关道则是表达美好愿景的希望大道、康庄大道的代名词。

阳关博物馆位于景区中心地带,南距烽燧遗址800米,又南有古董滩,阳关遗址即在此滩。东有唐寿昌城及出天马的汉渥洼池故址。向西南行,丝路南道在群峦叠嶂中蜿蜒延伸。附近的沙漠森林公园林荫茂密,古木参天,且多暗泉、溪流,潺潺流淌魏。登高远眺,阿尔金山(古名金鞍山)之皑皑白雪,浩瀚戈壁、苍茫大漠的宏阔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3~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