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精华文学创作基础讲座第五讲:
“小说、散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讲座
——铭记与思索
文:周琪卿 摄:夏梅珠

由昆山花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主办、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承办的《文笔精华》文学创作基础讲座第五讲,于2023.10.11日,在花桥巷浦路188号印象秀水半岛酒店举办。

(作者周琪卿与科普作家丁罗蕾在开讲会上留个影)
本次讲座,由《上海文学杂志社》高级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斤夫先生主讲,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笔精华》杂志、《双城人文》杂志主编朱超群,以及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林建明为主讲嘉宾。

(教师作家周琪卿在开讲会上记笔记。)
讲座特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和写作高手沈裕慎、袁育美、韩骥、袁德礼、管志华、丁萝蕾、刘俊国、闲语、施永培、钱坤忠、费荣长、徐一化、沈志强、倪夏明等,以及当地文学爱好者三十余位,躬逢其盛,到场聆听期待已久的“五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学杂志社高级编审张斤夫先生,是本次讲座的重要主讲人。年届86岁的张斤夫老师,在文学界拥有崇高的地位,长期的《上海文学》编审工作,因其阅稿无数,坚持正确的文艺大方向,他发现、扶持、帮助了很多文艺青年和文坛名家,对小说创作见解独特,备受赞誉和推崇。

他快人快语,突出重点,直击人心:“你的小说不能成功发表,我问你,你模仿了吗?小说创作就是要从模仿开始,请大家大胆模仿,深入模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股清流喷涌而来。此话怎么讲?
大作家张斤夫,他对于小说从模仿到创作成功,颇有心得。
他强调:模仿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环节。把名著、优秀的作品,反复阅读、揣摩,读懂、领会其中立意、结构、语言等优势和奥妙,才能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也就是说,旧瓶要装新酒。

仅仅限于模仿,是无法取得突破的。必须首先界定模仿与抄袭的本质区别,其中有的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有的是思想认识问题
而抄袭,是思想意识在泥潭里打转,只是机械地重复,只在一个平面回旋,毫无拓展。
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人,并能将不同于前人的、能深切体验的时代情感,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才能获得模仿的成功。

突出的设问,启发式的讲述,讲座现场,主讲嘉宾张斤夫的演说,激情洋溢,听者顿觉文思泉涌,兴趣盎然。
嘉宾朱超群,也是《文笔精华》微刊、杂志,以及《双城人文》杂志的编审,他结合自己小说创作的体会,与张斤夫高级编审配合默契,开始了轮番论述,他们从模仿到创作的关联出发,讲述小说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并重点讲解模仿名人小说技巧、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内容。

朱超群说,张老师说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借鉴。经典作品、名人作品,能够流传至今,总有它的过人之处。
初学小说写作的时候,他也不得要领,不懂学习。以为学习就是读过、想过了就可以了,追求的是数量的多少,也不懂得模仿,只是努力地把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写下来,结果写了一百多篇小说,结果只发表了几篇。现在回想起来,正像张老师分析的那样,能发个3到5篇,就相当不错了。

因为初学跳过了模仿的阶段,小说写作无技巧,而偏偏技巧决定了形式美。写小说不是记录生活,无技巧,没有形式美,就没有人感兴趣,不想看。
通过学习,有了写作的技巧,也就是有了写作的方法,才能对现实实体性和过程性的描述,上升到小说的形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境界。
张斤夫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的过程,也是写作的过程。当他精读一本好书,每到精彩处,他就用卡片写下读书的感受,还有他的感悟,好的段落反复看,反复体会。精读一本书,吃透它,才能进入书的境界,学到真功夫。
而这些读书笔记,也是自己的创作,整理、加工后,就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对写作大有好处,模仿、借鉴的到来,就有了通畅的路径!

朱超群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感触。他仔细研究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如《项链》等,他的小说以小见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新路》等,却以诗意的语言、形象、心理描写为主。他是偏重于莫泊桑的小说阅读研讨,普宁的小说,只是浏览即可。
喜欢的作品,必须花时间精读,反复读。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还有结构、语言等特点,以便于学习借鉴。
张老师接着送出金句:选喜欢的书,不必多,就几本,坚持长期研读,必有收获。

张斤夫高级编审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例,讲述了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营造氛围等方面的技巧。他指出,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需要有起伏、冲突和高潮,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同时,他也强调了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处理,细腻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如临其境,深入其中。
有关模仿的论述,朱超群谈到阿城的作品《棋王》,实则是模仿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象棋的故事》,当然,也有本土名著《水浒》《红楼梦》等作品的影子和鲜明的语言风格。
但是,《棋王》虽然脱胎于中外名著,但它又是中国现代的作品,他的人物思维是现代的,中国的,而不是停留在《象棋的故事》中的时代,《水浒》《红楼梦》等作品的时代,这是对于模仿本质的最具体生动的诠释范例。
两位嘉宾讲解结束,但大家的思维空前活跃。嘉宾和大家简明活跃的对话,让人意犹未尽。

小说创作中的模仿,就其深刻的哲理,我们会想到“螺旋式上升”的形象比喻;根据它丰富的内涵,我们也可以说:模仿就像攀岩,先踩着前人的肩膀,开始往上攀爬,很快发现,除了攀爬,已无退路可言,只剩下跌落和向上两个选项。只有努力向上,甚至拼尽全力,才能到达高处的安全平台。
为此,高级编审张斤夫先生,敢于大喝一声:写小说,“你模仿了吗?”学习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对于我们今后的写作将会有更多的启迪帮助。
讲座嘉宾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林建明,讲述他淳朴感人的创作思路和实践经历。
因为爱好写作,林建明五十四岁时,重新提笔码字,五十七岁时出了一本书。
他的老乡林清平,当了记者出了书,让他深感意外。1985年,他们一起创办《莽林》文学社,出过一期同名油印刊物,也曾把文学当成自己神圣的爱好。
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知道林清平仍然还在家乡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他决定要开始写作。

林简明首先改变QQ空间,微信朋友圈,去除吃喝玩乐内容,接着开始退群。沉静下来的他,探索写一些与往日不同的文字。当年在《枞阳杂志》公众号发了第一篇文章时,还有人笑话他想当作家,其实他只是想实现一个小愿望:将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写文章,也不知道去什么平台上发表文章,甚至不知道自己写的归属什么题材。
直到他写了以出生地程家墩为背景的系列文章:《想起同龄的大勇子》,《桃子》,《小太太家的桃子》,临江文苑的主编、长白山作协的渊子老师给他点评:“许多作家出名的作品都是以自己家乡为写作根据地的,昨天我读莫言最近写的一篇小说,还是写他家乡山东高密儿时的伙伴,还是写的那么好。林建明是安徽人,一直在写自己的家乡程家墩,而且似乎总也写不完,这个写作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和于树刚一样,一南一北,异曲同工。”这个点评,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以“程家墩,乡愁”为原点,一年多的时间,他在省内外多家平台发了近百篇文章,其中有六十余篇都是写“程家墩”的。

也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多篇文章发表在《长白山日报》《德州晚报》《铜陵日报》《池州日报》以及《长白山文艺》《枞阳杂志》等报刊上,还获得了枞阳县文化委征文两个二等奖,2018年年底,被铜陵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一名新会员;2019年加入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
2019年7月6日,他参加苏州作家蒋坤元新书发布会,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他也有出书的追求和冲动。
他从一百多篇文章中挑选出六十篇,联系成都的一家出版社,原拟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同时,他通过投稿,认识了《西桥东亭》杂志的主编朱超群老师。他推荐林建明,认识了原上海作协秘书长的臧建明先生,并为他的书写了序言。他感谢朱超群老师:“是他把我带到这个温馨的写作群体里”。
林简明是做建筑工程的,前几年工地比较忙,白天东跑西跑,还有应酬,所以拿起手机(我不会电脑)写作,只能零打碎敲、积段成篇。他写第二部中篇小说《荒野》,都是利用晚上时间,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每晚更新一千个字左右。
他总结自己成功写作和出书的经验:“做任何事坚持很重要,坚持自己擅长的,有特色的,这就是自己值得坚持的方向”。

有理想,有信念,书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有新的开始。
下午三点,讲座圆满结束。
张斤夫高级编审,从实践再到理论高度的精彩演讲,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引导我们不断坚定信念,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
林建明从乡愁文学的角度出发,也让我们赞叹自带泥土芬芳的花朵,生生不息,努力点缀着大自然的美好。
殊途同归,我们以热爱为纽带,赓续中华文脉,以网络扩大传播范围,在美化文学园地的同时,丰富我们的生活。
铭记今天相聚,思索我们的新华章!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