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趣闻(散文)
梁文田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为何称其为“重阳节”?这还要说一说此节的由来。
人们把奇数称之为阳数,把偶数称之为阴数。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月,六个偶数月,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奇数月与相同的奇数日相逢,就成了节日。它们分别是一月一(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九”是最大的阳数。
从一月说起,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初一,又称“元旦”。有人说“元旦”不是阳历年吗?其实这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
清宣统帝逊位,到了民国年间,就把“元旦”强行用在了阳历年(公元纪年)的1月1日,而把古老的“元旦”改称为“春节”了。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初五都是正式的节日。
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为什么称九月九为“重阳”节呢?因为月数与日数奇奇相逢,也是日月并阳,最大的二阳相逢,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东汉以后就已经把这天称为重阳节了。
到了唐代,九月初九“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经过了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遂成为民俗。
民俗三月初三上巳节有“踏青”“踏春”的民俗,而重阳九月初九有“辞青”“踏秋”的民俗。
重阳这天全家倾室而出,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而登高原是为了“避灾”避凶气,所以这一天人们认为是大凶日。
后汉有费长房及九九登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费长房确有其人,在南朝宋国范晔著的《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记载:“费长房,汝南人也。”东汉时,费长房任汝南“市掾”即汝南的市场管理员。
有一次在市场上见一卖药老翁,在摊位上悬挂一壶。集罢人散,费长房在楼上见老翁跳入壶中,知其非常人。遂备酒肴拜见,老翁知其意,约他次日再来。
翌日,老翁与费长房共入壶中,进入壶中后,只见里面是琼楼玉宇,恰似仙境,所有佳肴果馔,珍馐美味,皆极精美,非人间所有。
两人对酌,酒足饭饱后才从壶中出来,相约今日之事不得与外人言讲。
以后费长房又来壶中饮酒,老翁对他说:“我乃神仙也,因违反仙规而谪堕人间,现在我要回去重做神仙,你愿随我去吗?”
那还用问!费长房当然愿意啦!只是怕家里人担忧。
老翁就给了他一根和他身体一般高的竹杖,命他悬于门上。
翌日,家里人见费长房在门上自缢而死,于是就将他埋葬了。
再说费长房随老翁进入深山,老翁将他置于群虎中,费长房不惧;又用朽烂的绳索将他悬吊在巨石上,让很多的蛇撕咬这绳索,只咬得绳索欲断,费长房仍然坚定不移;老翁又让他吃粪便里的活蛆,这大便臭秽难闻,活蛆在里边蠕动,费长房看着就一阵恶心,实在吃不下去。
老翁对他说:“就这一关过不去,你就修炼不成了。”于是就又给了他一根竹杖说:“骑上它可以去任何地方。”又赐给了他一道符,告诉他,有了这符,你就能役使地上的鬼神。于是,费长房就乘竹杖返回了家园。
《龠州诗》云:
“昔有汝南白头翁,
手提玉壶称壶公,
壶中美酒十万斛,
桃花树树骄春风,
长房小儿错狡狯,
三试不过同沙虫。
我进但入不肯出,
一醉天地无终穷。”
从此,人们就称这壶中的老翁为“壶公”。
费长房自己觉得离家才只不过十几日,可实际上已过了十几年了。
费长房把竹杖投向葛陂,再看这竹杖,却原来竟是一条龙。
清顺治汝光道副使陈联璧的《长房葛陂》诗云:
“维识壶中日月长,
化龙旧事已荒凉。
于今更欲呼仙侣,
葛水沦猗古树苍。”
费长房回到了家里,告诉家里人:“以前在坟里葬的不是我,是竹杖。”人们开棺一看,果然。
据《续齐谐记》载,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荼毒。
瘟魔发动的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父母的性命,他自己也因病险些丧了性命。
病愈之后,桓景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遍访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桓景不畏艰难险阻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原来这个仙长就是费长房。
费长房为桓景的精神所感动,遂收其为弟子,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修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九月初八这天,费长房把桓景唤到跟前,说:
“明儿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家有灾。”费长房给了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你赶紧让家人做一个绛囊盛茱萸,系于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即可免灾。否则别说你的家人了,就是鸡犬也难逃活命。你的本领已经学成,按照我的吩咐,让大家都带茱萸饮菊花酒。你现在就回去为民除害吧!”
费长房让桓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费长房的登高处饮菊花酒的叮嘱,发给全家、全村的人每人一片茱萸叶,做了绛囊,装上茱萸,又给每人一盅菊花酒,桓景手里的这盅酒无论倒出多少,还是一整盅。
桓景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当瘟魔刚扑到山下时,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味徐徐传来,便骤然止步,脸色突变。
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冲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于剑下。
九月九日的白天过去了,桓景晚上回到了家中,果然像费长房所说那样,见自己家的鸡犬皆死,其状惨不忍睹。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当作是免灾避祸的 日子。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这在《汝阳县志.风俗》里有记载:“九月重阳,登高饮萸酒,献花糕,追节宴宾,竟植菊花作盆盎观。”
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里也有描述: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壶仙观现在汝南城北十余里,据《汝南县志.寺观》载:“壶仙观在城北十五里,费长房遇仙处。相传有树高数丈,壶公悬壶于上,因名悬壶观。唐天定中建,宋名壶公祠。嘉靖后改今名。”
清诗人李根茂的《秋日游壶仙观》诗云:
“壶公遗观傍荒丘,
汝水萦回绕观流。
仙子不知何处去,
世人犹向此中求。
高原日暮牛羊下,
废址风来草到秋。
若使长房乘杖返,
桑田沧海亦生愁。”
据说后来费长房把壶公赐的那道“符”给弄丢了,就失去了神通,后来被鬼给杀了。
关于壶公,据《汝南县志.人物志》载:“壶公姓施名存。一云姓谢名元,其事未详”。现在人们都称行医的人为“悬壶济世”,就是这个典故。
关于桓景,据《汝南县志.人物志》记载:“桓景,汝南人,长房弟子。”
每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天津王口镇登高的盛况不逊于汝南。
由于文昌阁是王口镇最高的建筑,所以就成了王口人首选的登高处。
是日,王口镇万人空巷,效仿费长房登高之典故,扶老携幼地涌上文昌阁,以驱灾避祸。王口及附近村镇的老百姓也不约而同纷至沓来,登文昌阁以避瘟灾。
在文昌阁上,东望子牙河帆樯如林,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往来如梭;俯瞰阁下,车水马龙,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流如织;凭栏远眺,一望无垠的绿丝毯上,农夫耕耘,牧童放牧,星罗棋布的农舍点缀于其间,与朵朵白云的万里碧空相接,真是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丹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庆祝重阳节时除出游赏景、登高远眺外,还有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人们就把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三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的节日。
在京津冀一带,有重阳节占卜天气的风俗。
在王口镇有“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的说法。
所以,王口镇的皮货店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在重阳节必须举办酒宴,一来庆贺本号同人平安康泰,二来占卜天气的阴晴,其中还有一个规矩:九月九这天若是晴天,由东家、掌柜的做东,宴请学徒的、伙计们;九月九这天若是阴天,由学徒的、伙计们做东,宴请东家、掌柜的。
山东人过重阳节又与别处不同: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这天是财神的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高密的染房及酒坊在九月九日祭缸神,莫言写的《红高粱》中就有详细描述;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子,在重阳节忌讳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传统孝道。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于是就有了重阳节求长寿及饮宴之俗。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尚孝道的活动。
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于是,重阳节就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因此重阳节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作者简介
梁文田,微信昵称:寒江钓叟,身份证:120223194912142011,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静海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长篇小说《雨打浮萍》,短篇小说集《史海寻贝》。

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古人登高饮酒,赏菊赋诗,思乡怀亲,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而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例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赏菊节、茱萸节、老人节、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踏秋节、女儿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为宣传中国重阳节,弘扬社会新风尚,展现新时代文艺风采,继续推出"重阳节“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八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重阳节”笔会后,现经研究,由《华语经典文学》编辑部、《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中外文学艺术》编辑部、《中诗刊》编辑部、《中外诗典》编辑部、《国际诗人》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世界诗人联合大会》等微刊编辑部;《中国精英文艺》都市头条编辑部;世界文艺图书馆、中国作家图书馆、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中国文学研究馆四大馆编辑部联合举办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并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公开征稿:
征稿要求
1、围绕重阳节登高赏秋、怀念亲友、感恩敬老为主题,体裁为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赋、散文、短篇小说;
2、征文邮箱:2785865840@qq.com
或投稿至总编室微信:a13720085131
邮件主题注明“重阳节笔会”,投稿作品后附作者100字简介、近照1张、微信昵称,邮件格式:作品、作者照片、作者简介、微信昵称;
为了入选通知链接能传给作者,保证有效参与资格,投稿作者需添加总编室办公微信;
3、单首(篇)作品标题请加《》,投稿内容放在一个文档中附件发送;
4、每位作者限一种体裁一次投稿机会,凡重复投稿、变换名称反复投稿一律无效;
5、作品数量:现代诗1-5首;旧体诗词2-10首;散文诗、辞赋1-3章,单章1000字以内;散文、小说限1篇5000字;
6、为确保作品质量,作者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定稿后再投稿,凡投稿即视为定稿作品不得修改、更换、撤销;
7、禁止抄袭作者文责自负,主办单位不承担因作品版权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
作者待遇
1、来稿经严格审核,择优录取发表至“重阳节笔会”重点栏目;成绩优秀的专栏复选入”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入围名单“;
2、成绩优秀,优先申请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会员、文学院院士、研究员、认证金牌作家;
3、成绩优秀,有参加编辑部举办的采风诗会、创作论坛、颁奖典礼的机会;
4、活动结束,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评委会权威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5、征稿期限:即日起至10月23日,逾期不候。
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