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头活水来,吃水不忘挖井人
----湟海渠之源 (二)
作者:冷全祥 霍德

这是一幅高原门户 人工天河的壮丽画卷;这是一曲团结协作 艰苦奋斗的时代战歌;这是一部自力更生 改造山河的壮丽史诗 。
这些层层叠叠的档案,手写、蜡刻、复印、机打、毛笔字、钢笔字不一而足,纸张、字体、大小都各不相同,泛着微黄,弥漫着微尘的气息。我们知道,这是翻开了一段沉寂多年的历史;我们小心地翻动,唯恐折损,因为这即是档案,更是文物,那些跃动在字里行间的历史和人物,将我们带回到了五六十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建国初期,建设湟海渠、改造旧山河的历史征程;一段湟源县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斗志昂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改造山河、修建人工天河----湟海渠的壮丽画卷。
当我们驻足在青海湖边这广袤无垠的草原,远眺这九曲回肠的清澈河流,这里即是湟水正源发源的地方,也是湟海渠取水入源的地方。唯有源头活水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探索这“一渠活水”的源头,还需将目光落在王洛宾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格桑花盛开的地方,湟水源头的金银滩草原。
湟水河上游,河流众多,有两大源头,分为西源和南源,南源出自湟源县城以南哈拉库图青阳山,汇药水、白水河,出药水峡,至湟源县城汇入湟水,而一般以西源为正源。西源发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西源较大的河流也有两支,一支发源于包呼图山脉西北,在流经草原,汇入了多条泉水溪流后,成为包忽图河,在流经海晏县麻皮寺时称为麻皮寺河。另一条西源支脉发源于包呼图山东北,称为哈利涧河,哈利涧河主脉清晰,在流过哈勒景乡哈勒景村时,称为哈勒景河,哈勒景河水量大于麻皮寺河。
湟海渠的水源就是依靠麻皮寺河和哈勒景河补给,麻皮寺河因水量较小,成为湟水渠的补充水源,哈勒景河因水量较大,成为湟水渠的主要水源补给河。哈勒景河和麻皮寺河的水源多来自高山清泉,因此河水清澈见底,水质极为优良。因此湟海渠在海晏地界,金银滩草原上也有两个取水口,这片地域也是当年221厂的军事禁区,如果以当年的军事前哨站----红石咀为基准,哈勒景河取水口红石咀东北,麻皮寺河取水口在西南。

要谈起湟海渠的历史,还得从1956年谈起。
1956年,由省水利局农水处水利队负责湟海渠的初步勘测设计。
1957年中央号召全国大兴农田水利。
可见,当时的新中国是多么急切的渴望百业待兴,急切地想要改造旧中国、建设新家园。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丰衣足食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希望,更是全国人民的急切心声,特别是像西北青海这样气候高寒、干旱少雨的地方,农业的发展更期待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而以当时的生产条件,大规模建设水利工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因此,湟海渠的建设历经了1956年筹备建设,设计改线,降低难度等前期调整后,于1958年3月底筹备完成,并于同年4月1日开始施工,在当时切急地想要改变旧面貌,“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全县掀起了“鏖战十昼夜,实现水利化”的群众性水利运动,在组建1600多人湟海渠水利建设“常备兵团”的同时,在“十天水利化”期间每天组织湟源、海晏两县劳动力12000余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湟海渠一期工程。
根据“民办公助,社办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针,对木料、十字镐、铁锨、架子车、皮车等工具全部由各人民公社自行解决,水泥、钢钎、炸药、雷管、焦炭等国家统配物资申请调拨,经费由省、县、乡三级筹措,在一期工程中共投入资金54万余元。然而,如此巨量的宏大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1966年工程下马,1972年重新上马,经历70年代的不懈建设,直到1983年才全面建成。
湟海渠的建设可以说伴随了新中国成长的探索和阵痛,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全面建成,并造福海晏人民、湟源人民,湟水之源从此告别了高山秃岭,缺衣少食、千里干旱的状况。在湟海渠的滋养下,湟海渠横贯全县东西,所拱卫的全县山谷河湾地带,梯田层层,漫山遍野,绿树成荫,遮天蔽日,长达76.8公里。仅仅湟海渠两侧所滋养的树就达40多万株,而铺满梯田谷底的树木就更加不计其数。
可以说,湟海渠不仅是湟源人民丰衣足食的支柱和根基,更构筑了省会西部的生态屏障,绿色长廊,无愧于湟源人民的母亲渠,幸福渠。
(2023.10.12)
【 待续】

作者简介:
冷全祥:湟海渠精神挖掘者、撰写者;
霍 德:湟海渠精神挖掘者、撰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