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郭培友老师
《浅谈议论入诗》
宋彩功
这真是一篇好文章!
郭培友老师,博学多才。他的《浅谈议论入诗》是他一系列《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中的最新文著。本文发表后,海内外的数百名诗友竞相在各学会微信群,朋友圈转发。三天的时间,阅读量达到了十八万次之多,包括许多名家,名人,文后留言点评数百人次。
我反复阅读、学习了郭老师的文章,完全同意文中的观点。
一、喜说理、尚议论是宋诗显著的特点,也是宋诗的一大美谈。
郭培友老师在该文中谈到:“谈到议论入诗,就不得不提及宋诗。喜说理、尚议论是宋诗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宋诗被诟病的地方。”
文中提到:“我们认为,诗歌确实应当以形象思维为主,议论应是必要的辅助方式之一。但把议论入诗视为“诗病”,一棍子打死,也是偏颇而不足取的。”
一个阶段以来,中国文苑曾在学习中,多次提到意象问题。“诗歌是凝练而富有韵律的文学形式,故言诗者必求其美。好的诗,总能让抽象的美具体起来,让隐微的美显现出来,让可以意会的,都可以言传。”这就是意象。
但是,郭培友老师认为,议论入诗,绝不是不可以。议论可以是必要的辅助方式。那种把议论入诗视为“诗病”,一棍子打死,也是偏颇而不足取的。
郭老师举出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例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一句句精妙绝伦的诗例,为我们展现了宋诗中,带有议论色彩的名诗,名句。 ……这些优美的诗句,或言情、或谈理,不都是出自宋人之手吗?怎能说宋之世无诗呢?
从诗的功能来看,议论不可或缺。
二、郭老师文中述说了“议论入诗”的方式。
(一)直接抒发议论。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七绝赞美了项羽宁死犹雄,不甘失败的英雄豪气。
(二)结合意象抒发议论。如:朱熹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先景后议,前面写景作为铺垫,是为源头活水,后面为议论,也就水到渠成。这首诗就讲明白清溪因有活水,方能清澈见底的道理。
先议后景(事)法。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一反前人逢秋悲寂寥的颓废情怀,展现了自己激情澎湃的宽阔心胸。
“总之,议论是诗歌功能、表现手法多样化的内在需求。我们反对的是整篇大发空洞的抽象的议论。在诗富于形象性的前提下,有必要的议论是可以的,甚至对增强诗歌的思想性是有好处的,切不可谈议论而色变,笼统地反对一切议论”。
我同意郭培友老师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