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田撷珠话重阳(散文)
王明利
我的家乡地处关中西陲的边远山区。每到重阳节,那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节日活动,厚重的民俗积淀,悠久的民俗历史不仅催人回忆旧影、眷恋儿时,更使人思绪万千,倍感亲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家乡的重阳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重阳节 —— 一座历史长河里积淀深厚的民俗宝库。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亦称“重九节”“送糕节”“菊花节”“登高节”。重阳节最早沿袭了黄帝祭祀的习俗,把九月九日确定为民间祭祀日,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表明此时亦有赏菊习俗,汉代汉高祖身边待女贾氏应逐出宫后嫁与草民为妻,便把宫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的习俗带到了民间。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确立为民间节日,节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便成为当时重阳节的最大亮点。诗人储光羲《登戏马台作》中“天开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的诗句,更把茱萸作为犒赏、馈赠的必备品。
重阳节 —— 一卷古今诗人抒情言志的名作集锦。
秋阳高照,天高云淡,菊花吐蕊,景色迷人。赏菊是重阳节的习俗,堪称国人的一大雅兴。菊花临霜不枯,傲雪而绽,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寒挺立的气质,不仅让人咏叹倾慕,更使人赏花冶情,遐思万千。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自谥菊友,堪称“菊迷”,博得菊之佳趣,被人奉为“九月花神”。他的赏菊名作“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诗句,把一个“菊迷”爱菊、赞菊的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盛唐诗人孟浩然一生大多时间隐居故乡鹿门,或独处吴越湘闽之地漫游,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而且表达了对朋友深情,自然风情,生活热情的浓郁情趣。唐代杰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道出了身处异乡、登高望远、思家念亲的真情实感,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思亲名篇而广泛流传。今天,身处异乡的家人,每每谈起这首诗,一股浓郁的乡音乡愁萦绕于耳,回旋于心。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诗句,作者尽情的歌唱重阳,歌唱人生,表达了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豁达的情怀,以雄壮千古的豪迈气概,书写了新时代重阳节诗词的光辉篇章。
重阳节 —— 一曲乡村孩子童年时代的趣味儿歌。
每到重阳节,外婆、舅妈、姑姨等亲戚都要给已出嫁的姑娘孩子送花糕。节前几天,便是巧手女人制作花糕最忙碌的时侯,三五个妇女东家花糕刚一出笼,又急忙赶往西家,投入了紧张的制作过程。那些独具特色的花糕造型,寓意深刻的构成图案,冠之以“菊花糕”、“珍珠糕”、“吉庆糕”、“福禄糕”等形象、逼真的美名,配之以清香艳丽的鲜花,简直就是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瑰宝。最开心的当属小孩吃糕的场面,当一个宝塔型的花糕切成糕片,送到孩子的手中时,鲜花的清香,大枣的甘甜,板栗的酥软,核桃的香醇,一股诱人的味道沁人心脾,顿使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看着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味佳肴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听着孩子们口中“花糕香,花糕甜,吃了花糕笑开颜,外婆待我金蛋蛋,我给外婆金镶镶。不装金,不装银,装上祝福送家门。祝愿全家都平顺,活到百岁当寿星。”的童谣,这时,孩子的追逐嬉闹声,童谣声,大人开心的说笑声,农家院子里,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吉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重阳节 —— 一场滋润乡村文明建设的春潮雨露。
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确定为老年节后,为老年人带来了更多的福音。节日当天,各村都要精心筹备,召开老年节庆祝大会,除了向老人发放节日慰问品,共进老年餐外,县镇村还要对评选出的敬老养老好儿子、好媳妇、好家庭、好公公、好婆婆,老有所为“金秋榜”,和睦致富“精英榜”“五好两榜”人员的表彰奖励。当受奖人员走上主席台,胸戴红花,手握奖牌时,一股浓浓的敬老养老,和睦团结,孝老爱亲的文明新风如缕缕春风在村子荡漾,老人们脸上更是溢满了欢乐幸福的笑容,一股感恩党和政府的热情在胸间荡漾,在心底流淌。各村广场舞代表队便把自己提前编排的舞蹈、快板、小合唱等节目尽情地向老人们展示。场上歌声飞扬,彩带飘舞;场下掌声不断,笑脸相迎。一股股精神文明的暖流浸润着老人们的心田,传递着时代的福音。
重阳节 —— 一部坚定文化自信的民俗版本。
节日里,各村都要举办“重阳赛诗会”,“陇州民间曲儿”大赛,“花糕大赛”,“晒家风、亮家训”,重阳灯谜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你听,这边的歌唱声、音响声此起彼伏;那边的助威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更吸引人的是各村评选展出的花糕,数百种形状各异,特色突出,造型美观,寓意丰富的农家花糕,通过讲解员的精彩介绍,使人仿佛进入了餐饮文化的艺术殿堂,一件件现场展示的花糕式样,仿佛就是一本乡村花糕精品大典,古老又不失新颖,传统而富有特色。穿梭于展台的迂回通道,仿佛置身于民族艺术的浩瀚长廊。昔日的记忆,今朝的盛景,明天的梦岚,足以使人打开记忆的闸门,一股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倍感亲切。而蕴藏在节日深处的民俗文化的强大力量,更加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也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在这片古老而有厚重的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重阳节 —— 一幅展示小康社会的精彩画面。
光阴荏苒,时光和韵。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思维观念和馈赠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大多人都由过去的蒸花糕变成了买花糕,由过去的肩挑、手提,步行、骑自行车、骑电动车送花糕变成了现在的坐小车送花糕。交通工具的变化,馈赠物品的丰富,细微深处表现的不仅是人们生活富裕的程度,更是人们对幸福指数理解的高度。
啊,多彩的家乡重阳节,在传统民俗的长河里,我相信,明天你一定会变得更加涟漪闪烁,流光溢彩。

作者简介
王明利,1978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宣传股长。从事文学综合工作四十多年,先后在中省市报刊电台发表文章300余篇。现为宝鸡市诗词协会、楹联协会会员。近年来,参与编写了《土腔土调》《扶贫路上》《锦绣天成》《陇县传统农机具影集》等书籍。2018年起,先后在网络平台、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五十余篇(首),在《印象中国年》主题文学大赛,《墨海初心》《四海杯》《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等征文中,诗词、散文均获金奖。《红船赋》入编《中国诗词百家大典》。

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古人登高饮酒,赏菊赋诗,思乡怀亲,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而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例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赏菊节、茱萸节、老人节、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踏秋节、女儿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为宣传中国重阳节,弘扬社会新风尚,展现新时代文艺风采,继续推出"重阳节“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八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重阳节”笔会后,现经研究,由《华语经典文学》编辑部、《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中外文学艺术》编辑部、《中诗刊》编辑部、《中外诗典》编辑部、《国际诗人》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世界诗人联合大会》等微刊编辑部;《中国精英文艺》都市头条编辑部;世界文艺图书馆、中国作家图书馆、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中国文学研究馆四大馆编辑部联合举办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并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公开征稿:
征稿要求
1、围绕重阳节登高赏秋、怀念亲友、感恩敬老为主题,体裁为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赋、散文、短篇小说;
2、征文邮箱:2785865840@qq.com
或投稿至总编室微信:a13720085131
邮件主题注明“重阳节笔会”,投稿作品后附作者100字简介、近照1张、微信昵称,邮件格式:作品、作者照片、作者简介、微信昵称;
为了入选通知链接能传给作者,保证有效参与资格,投稿作者需添加总编室办公微信;
3、单首(篇)作品标题请加《》,投稿内容放在一个文档中附件发送;
4、每位作者限一种体裁一次投稿机会,凡重复投稿、变换名称反复投稿一律无效;
5、作品数量:现代诗1-5首;旧体诗词2-10首;散文诗、辞赋1-3章,单章1000字以内;散文、小说限1篇5000字;
6、为确保作品质量,作者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定稿后再投稿,凡投稿即视为定稿作品不得修改、更换、撤销;
7、禁止抄袭作者文责自负,主办单位不承担因作品版权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
作者待遇
1、来稿经严格审核,择优录取发表至“重阳节笔会”重点栏目;成绩优秀的专栏复选入”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入围名单“;
2、成绩优秀,优先申请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会员、文学院院士、研究员、认证金牌作家;
3、成绩优秀,有参加编辑部举办的采风诗会、创作论坛、颁奖典礼的机会;
4、活动结束,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评委会权威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5、征稿期限:即日起至10月23日,逾期不候。
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