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宜章县五岭镇邓家湾村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小村庄。邓中夏故居就倚靠着一个小山包在一块平整、开阔的地段建立。仿木栏杆围着一潭清水映照着一排排青砖房、水泥楼,还有隐藏在高楼间的泥砖房,层层叠叠,显得清新幽静,富有层次感。池塘边的邓中夏诗词长廊、湘南工运史长廊、耸立的青砖房更增添了几分厚重与肃穆。也许是因为国庆假期,就这样一个交通不太方便的小山村也来了不少游客。看来我这个本家的感召力还是很强的。尽管时光匆匆,昔日的邓家湾好少年已随风而去,但后来人还是绵绵不绝地来拜访他的故居,不少家长是带着孩子的,显然希望“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我循着人群首先来到了池塘右侧的邓中夏业绩陈列馆。陈列馆展示了邓中夏烈士一生的重要事迹: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工人运动领导者、不屈的斗士、对党忠诚的楷模。“可惜走得太早了!”一位奶奶级的大妈边看陈列内容边扼腕叹息!我心底也叹息起来:这位出生在新旧交替时代的邓家湾好少年,从小立下读书救国之志,在情窦初开之时却面临尴尬的婚姻,故乡就成了尴尬之地。好在有求学之路抽身离开,否则真的很难处理亲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那位亦嫂亦妻的女子。从湘南的小山村走向繁华都市的北大,那位邓家湾好少年最初的愿望是努力学习成为学者。事实上,他能诗能文、才华横溢,再加上北大当时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循思想自由原则,去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北大名师如云,走学者之路应该可以走得通的。可是,当时的大环境是“中华之大,却放不出一个安静的书桌”。那位朝气焕发的本家本来就对政治敏感。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导师的引领下,“我行适我素”,走向“五四运动”的前列,与一批有志之士共同努力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从此,这位本家完全背弃了父辈为他安排的稳健的出仕人生道路,踏上了血雨腥风的革命征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本是翩翩美少年,却英年早逝,回想起来令人痛心疾首!九十年前雨花台上那高亢的呐喊,至今响彻云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然而,无论如何,斯人已逝!

我踏着石板路缓缓穿过本家在家乡点燃革命火种的亮公祠。本来是承载家族荣耀的祠堂却成了革命场地。也许,这是家族荣耀的另类传承吧。那一块块磨得铮亮的石板路上,是不是印着一位天才少年的成长足迹?那一条条蜿蜒的乡间巷道,是不是隐藏着一位多情才俊的脉脉情思?无奈“生逢强盗秽国时,儿女醉心救国事。”(《孤鸾曲》邓中夏),只能做孤鸾哀鸣了!乡亲们还记得,五四运动以后,邓家湾的骄傲——邓中夏奉命回到湖南动员湘楚大地的民众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淳朴的乡亲问他想当多大的官,他解释说,他革命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唤醒民众,为了推翻不合理的制度,为了人民大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乡亲们看到了,这位湘楚才俊对难以成为妻子的杨氏确实充满了仁爱之心。他安排她去长沙学习文化知识,帮助她学裁缝技术并给她买好了缝纫机。那位不幸没有得到爱情的女性却有幸一直生活在邓家湾活到九十高寿。我沉思着步入邓中夏故居。“声威催省港雨花飞碧血 暴动震湘南古村披红装”,黑底金字,熠熠生辉。正厅矗立着邓中夏亲属捐赠的塑像。三间房有两间摆放了精美雕花的大床。我在那张红漆婚床前久久徘徊:为什么富裕高贵的生活不能让这位老乡安分?为什么雕龙画凤的婚床不能让这位老乡沉醉?他不是无情的人,却最终走向了对他寄予厚望的严父公开声明与他决裂的道路!革命,不仅给了他峥嵘岁月,更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骨纵成灰,矢志不渝!”信仰的力量战胜了安逸、舒适、平和、富足的享受,让优秀的老乡走向了不归路!我不知道,那位望子成龙的老父亲面对爱子的离经叛道最终失去生命是一种怎样痛彻心扉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