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念师尊(散文)
李波
在我上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等学生生涯中,适逢很多好老师。蒲鞭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德高、博识的好老师,他是我上高中时的物理老师。
我刚到故乡古镇县属第三中学上初中时,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事了。那时,他还在校锅炉房烧开水。一家四口人,就挤在锅炉房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小屋内。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工作之余在搭置在窗户的木板上维修收音机、电器及小电机之类的东西。但似乎是怕被人看到的样子,感觉到有人将从窗前经过时,便慌忙地用布覆盖起来!东向的窗前,就是锅炉房门前,是一块较大的活动场地,场地东面就是教学大楼。他住房的北侧,是一幢教师宿舍,空地的北面,是男生宿舍;住房的南侧,是学生食堂,食堂的东面也就是场地的南面,是一个篮球场。师生时时在他住房的窗前来来往往,他忙里偷闲地做点事,显得十分“拘谨”与“辛苦”!但看起来,他还算平和谦逊,生活也是平静得古井无波,看不出忧虑、担心、惊惧与悲观的影子,也看不出抑郁与不得志的情态。
冬天,体弱衣单的我,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在课间及中午时段,偶尔会到校开水房锅炉旁取暖。开水房本就狭小,里面又堆放着柴、煤等燃料和炉灰,原本不允许人滞留。他同情于我的际遇,每次都“担着风险”不吱声地容纳着我。有一天,有几名学生去打开水,他让学生到较高的水龙头处接水,说下面那水龙头的水还未涨沸。接着,他讲解了“原理”,讲完后还风趣地说:“如果是个很大的锅炉,上面的水涨了,下面的鱼还在游着。”接着,又讲解起杠杆原理,讲解后又说:“倘若有个支点,用一根很长的杠杆,一个人就可以撬动月球。”他的想象力、风趣与幽默,引导着我遐想与深思!
教学大楼是内走道式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梯在大楼的中间。一道楼梯上到中段的平台后,从左右两边折回式的分梯,再上到二楼。平台中间的边上,摆放着一个大摆钟。一段时间后,指针的时间会“滞后”一些,便会看到他去调整摆锤,校正时间。有一次,一名学生问他,是不是钟走得不准。他一边校正摆锤,一边耐心地讲解“钟摆原理”,然后又说:“假若将钟放置在没有空气的真空中,摆锤就不会停止摆动,指针就不会慢下来了。”站在一旁的我,感悟到了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经常看到他空闲时间在校园内散步时,乃至上厕所时,拿着英语书看,有时还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反复地背诵英语单词。有的师生与他打招呼和问询他时,他就会说:“活到老,学到老,还学不了。先学会,不管用得到用不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他的刻苦学习精神,他的学识、谈吐,他的平易敬人,令我由衷崇敬,同时也令多数师生称呼其为“蒲老师”,而不是喊他“蒲师傅”。
大约在我上初三时,他不再烧开水了,被学校安排担任高中的物理老师。
我初中毕业后,原本被录取到县第一中学上高中,后因家庭原因,在胡德书老师的帮助下,仍在家乡的县第三中学上高中,于是,他便成为了我们的高中物理老师。
有一次的课外作业,是分析一把楼梯斜靠在墙壁上时的受力情况,我做正确了。后来,在课闲中,他小声问我是自己独立分析的还是他人教我做的。我回答说是自己分析的,并简述了我的思路。然后,他建议我到校图书室借点相关的书籍跟着课本学习,省编的课本有些内容讲解得不够全面。那时,我们学习的课本,还是省编教材,国家还未编制出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教材。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在班主任胡德书——我们的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李源校长口头 “特批”了我同时可以借阅几本图书(规定同时只能借一本)的“申请”!之后,在做课堂物理实验时,他常常让我上讲台,配合他做物理实验。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天体物理知识讲座”,那次的讲座,则由数学老师胡德书主讲。胡老师的讲解,生动活泼,赢得阵阵掌声。有名同学问他,学校为什么没选择物理老师主讲。他说:“胡老师才是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后来,胡德书老师先后被调到地区师范学院、西南林学院任教)
记忆最深的是:他在黑板上画圆时,以肩为圆心,手长为半径,快速地画出大圆圈。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插上句“根据这一原理,今后,同学们就不该打架啦”……他深入浅出地讲述,并配以风趣幽默、娓娓动听的话语,令人记忆犹新。在他魅力的牵引下,不知不觉中,我竟然有点偏爱起物理科目来。我经常去询问一些问题,他一直是不厌其烦,从未嫌弃过我这个“贫困”生。正因为这样,我的物理科目成绩,逐步上升到了校年级的前列;据说有一次统考,物理单科成绩排到了地区的第三名。还有一次统考,四个班两百多名同学,物理科目只有我考及格。高中毕业后,在我上中等师范学校期间,物理科目成绩,依然保持在校年级的前列。我深知,是在他的教育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下,我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他写得一手流利、漂亮的粉笔字和水笔字,字体呈“方正”而又有着圆润、笔迹轻重缓急变化及笔锋变换的点缀,每个字看起来如同一张笑脸,给人予温馨、怡悦和舒适的美感,令我羡慕不已!他偶然会吹上阵笛子、口琴,拉一会二胡,悠扬婉转的乐音,十分悦耳动听!他的每一个点滴,都蕴含着博学广识的因素!
在我师范学校毕业的同时,他被调到了县第一中学当英语老师。听说,他曾向校长建议,到县教育局去要我到第三中学去当物理教师(我的同学,有三分之一被分配到中学任教),但终未遂愿。我被分配到远山的附中,那儿不缺理科老师,因而,我便与“物理”教师之职失之交臂!
工作后的一天,在县城遇到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去吃晚饭。我不好意思去麻烦他,便在十八点半才去到他家,想着的是等到他家吃过晚饭再去。令我难为情的是,到了他家,一进门就看到:饭菜已做好,全家人等着我,饭桌上还放置了一瓶二锅头酒……他已没把我当成是他的学生,而是把我当作朋友、同行……
其实,我的物理老师,原是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的高才生,后来,在工作中才逐渐演化成了物理和英语教师!
老师的形象,早已铭刻于心;老师的恩情,永难忘记!此时此刻,我油然而生敬意地想念起了德高博识、多才多艺、严谨治学、正直厚道、淳朴善良的师尊来!
在真挚情感的驱使下,总觉得应该用文字记录下点曾经的片段,因为蒲鞭老师,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楷模,是较大地影响了我一生的一位好老师!

作者简介:
李波:1993年获红旗出版社……颁发四等奖。2020年 “中诗刊杯全球华语名家金作奖”。2021年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二等奖,第四届“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一等奖,“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2022年 “华文杯……”评审银奖,“中国诗歌百家奖”,“新思路文学奖”,“2022年十大年度桂冠精英奖”。2002~2003第四届中华长江文学奖国际赛“年度十佳作家奖”。2023全国第十届“母亲节”笔会……一等奖;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古人登高饮酒,赏菊赋诗,思乡怀亲,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而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例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赏菊节、茱萸节、老人节、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踏秋节、女儿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为宣传中国重阳节,弘扬社会新风尚,展现新时代文艺风采,继续推出"重阳节“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八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重阳节”笔会后,现经研究,由《华语经典文学》编辑部、《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中外文学艺术》编辑部、《中诗刊》编辑部、《中外诗典》编辑部、《国际诗人》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世界诗人联合大会》等微刊编辑部;《中国精英文艺》都市头条编辑部;世界文艺图书馆、中国作家图书馆、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中国文学研究馆四大馆编辑部联合举办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并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公开征稿:
征稿要求
1、围绕重阳节登高赏秋、怀念亲友、感恩敬老为主题,体裁为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赋、散文、短篇小说;
2、征文邮箱:2785865840@qq.com
或投稿至总编室微信:a13720085131
邮件主题注明“重阳节笔会”,投稿作品后附作者100字简介、近照1张、微信昵称,邮件格式:作品、作者照片、作者简介、微信昵称;
为了入选通知链接能传给作者,保证有效参与资格,投稿作者需添加总编室办公微信;
3、单首(篇)作品标题请加《》,投稿内容放在一个文档中附件发送;
4、每位作者限一种体裁一次投稿机会,凡重复投稿、变换名称反复投稿一律无效;
5、作品数量:现代诗1-5首;旧体诗词2-10首;散文诗、辞赋1-3章,单章1000字以内;散文、小说限1篇5000字;
6、为确保作品质量,作者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定稿后再投稿,凡投稿即视为定稿作品不得修改、更换、撤销;
7、禁止抄袭作者文责自负,主办单位不承担因作品版权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
作者待遇
1、来稿经严格审核,择优录取发表至“重阳节笔会”重点栏目;成绩优秀的专栏复选入”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入围名单“;
2、成绩优秀,优先申请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会员、文学院院士、研究员、认证金牌作家;
3、成绩优秀,有参加编辑部举办的采风诗会、创作论坛、颁奖典礼的机会;
4、活动结束,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评委会权威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5、征稿期限:即日起至10月23日,逾期不候。
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