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那点事之十八
龙瞎子种姜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龙瞎子的家是一栋三开间的瓦房,房屋侧后是猪圈,房前的土沙坝子很干净,一位身形高大的老人正在喂猪。
龙瞎子泡茶,杨队长喊了一声。没得茶,只有井水。龙瞎子头也没回,瓮声瓮气甩出一句话。杨队长笑了笑对我说,他就这脾气。
杨队长立马换了一种囗气说,我的龙大哥,队里知青魏老二看你来啰!龙瞎子缓缓转过身来。我看清了他的面目:国字形脸,浓眉大眼,胡须如针,两只黑眼仁上象蒙了一层淡淡的白雾。杨队长轻轻告诉我,他是睁眼瞎。没想到这话被他听见,他嘿嘿一笑说,老子眼睛没瞎时,你娃儿还在穿开裆裤。
龙瞎子笑起来,露出一排稍显稀疏的牙齿。知青登门,那是有茶喝的,他说,语气里自有一股豪爽气。

茶,是竹山里种的老荫茶,清香中带有回甜味。是他侄儿送来的,他侄儿是个能人,会种茶,会种姜,我们生产队的土质,不适合种茶,适合种姜。
杨队长说,龙大哥是远近闻名的…龙大叔打断杨队长的话:少说恭维话,十年前喊我一声大哥,我也担得起。现在,就是一个瞎老头。
回到十年前,龙大叔正当壮年,眼晴亮力气大,是全县闻名的庄稼大把式。他可以用左、右双肩各担一担湿稻子,从水田里走到晒坝。他的拿手好戏,就是驾驭两条牛、左右手各掌握一架犁铧犁田。这一本事,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惊讶不已,他的名气越传越大,越传越神。
在那个“亩产超万斤”、“稻穗上坐小孩”的奇特年代里,“奇迹”不断被创造。但一人驾驭双犁犁田的奇迹是实实在在、虚夸不了的奇人奇事,来参观的人评价他双臂有千斤神力,称他为“龙千斤”,他因此被评为了县劳模。

一时吸引来参观学习的队伍络驿不绝。这下就苦了“龙千斤”,足足有两个月时间,在“驻队工作组”的督促下,他没睡过一晚安稳觉,没吃过一顿清闲饭,常常半夜有人来参观,他也得在举着火把的现场表演双犁把式。突然有一天他眼前一黑跌倒在水田里。此后,他的双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为了给他治病,老伴节衣省食,积劳成疾,过早地离世。这时,别人喊他龙瞎子,他想一头撞死。一天夜里,他默默地摸索到堰塘边,纵身跳下,想一了百了。没想到塘里无水,仅有一滩稀泥,他坐在稀泥里迎来了一场暴雨,雷声滚滚,大雨滂沱,将他淋了个透,反而将他淋清醒了。他想,我为啥子要死呢?我有手有脚,老子“龙千斤”又不是脓包,我非要活出个样子给你们看看!

后来,生产队给他评定为“五保户”,每年固定给他分配基本口粮,民政部门每年要补贴被盖、棉衣等用品。此后两年时间里,他让儿子牵着摸熟了周围的道路、环境,坡坡坎坎。他又请来侄儿教他种姜。他说,我眼睛虽瞎,但心里明白,身有残疾,但不是废人。我有手有脚,能养活自已。
说到种姜,龙大叔带我们去他的自留地。他其实只种了八分地,他说,我种的姜,连自己留下吃的也被别人买走了。我的嫩姜,脆而不带筋;我的老姜,辣味足,肉质厚。别人浇塘里的水,我浇的是井水,能一样吗?我种姜就象喂养我的儿子一样,事事处处把细得很,比如选姜种要饱满的…

杨队长插话,你一个瞎子,咋看得见饱不饱满呢?龙大叔嘿嘿一笑、你娃儿不懂嘛!我用手摸𠮿!那种瘦筋筋的,甩一边去;不但要摸出粗壮的、压手沉重的,还要摸出节棱多的,每一个节棱处要生出一个芽苞,芽苞下面才长东西呢。
龙大叔的姜地,是一块斜坡油沙地,透气性好,地里出苗齐,茎杆壮,绿油油的叶片,是水份足、肥料足、光照足的表现。
喝着龙大叔的老荫茶,听他讲种姜的故事,也是一种享受。头两年种姜,不懂方法,将本都亏完了。但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种姜与种水稻各有各的门道。他不甘心失败,重新学习、虚心请教、从头做起,向亲友们借本钱,亲友们说,只要你“龙千斤”做事,我们不吃不喝也要支持你!

不光是选种要细心慎重,龙大叔在开沟起垅,下基肥、垫土、下种的行矩,浇水追肥的密度及除草除虫的各项管理过程中,都做到了一丝不苟。为种出好姜,他喂养了两头猪,喂了一群鸡,喂了一群鸭,将猪粪和鸡、鸭的粪便收集起来,混合草木灰发酵成了熟肥,每月适量追肥一次,新生芽苗高出了土面,他用手探摸,然后适量培土。他把种水稻、犁水田的那种细致和韧劲全用到种姜上了,他的八分地比别人种三亩地出的姜还多。
龙大叔说起种姜,颇为自负,“龙千斤”当年的豪气跃然而出,种姜种出了他新的人生。他曾说过,很难的事,只要你想把它做好,用心去做,那里有做不成的!他的眼前虽然是一片黑暗,但是他的心里却是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华汉俳》《中国联墨缘香》副总编: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