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蕴深厚的乡土里,盛放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读《武威传》的感言
马高山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捧着《武威传》,站在曾经“车马交错”、“吹笛岸花香”、“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凉州故土上,拂去历史的烟尘回眸。
武威,因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霸气地定格在河西走廊,更因“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雄居长安和西域的中端成为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塞。因其地理位置独特,久远的历史云烟氤氲了它的神秘,繁杂的汗青史册贮留了怀柔的嫣红,强悍的金戈铁马踏出了它的疆域,洒脱的僧侣文人铸就了它的文脉,奇绝的地域坐标展示了它的气度,浓郁的民风习俗沉淀了它的底蕴,豪放的民族精神赋予了它的传承。
一
广袤的西部自古以偏僻、荒凉著称于世,西部的神奇就在于在群山和戈壁荒漠之中生成了一个个绿洲,姑藏、武威、凉州、苍松、宣威和华锐部落,它们像一个个明珠镶嵌在西风呼啸的河西走廊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云烟使它们或名随境迁或旧貌换新颜。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十人九不知。”面对生老病死及未卜的世事,河西走廊上的子民敬畏神灵、圣哲而叩天问地,他们试图从神灵、圣哲的昭示里得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真谛及精神的慰籍。亲近神灵、圣哲须有倚仗和表法的东西,于是台、寺、庙应时而生,武威最早的皇台、最辉煌的灵均台、最有名的雷台、最早的大云寺、规模最大的鸠摩罗什寺便横空出世。
皇台,因曾以诸葛般的智慧相夫、貌若西施且守贞节的尹夫人而有名。
雷台,以“追风千里超龙雀,嘶叫一声荡吕钟。”的铜奔马而闻名于世。
大云寺以“大云晓钟”著称。
研修经文,弘扬佛法,鸠摩罗什寺孕含了舌灿如莲的“不烂之舌”之传奇。
“西北梵宫之冠”的海藏寺在一片浩渺的水汽烟雾里上演了“海臧烟柳”之神韵。
“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是西北最负盛名的儒家学宫,庙内供奉着世人公认的“教师鼻祖”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文庙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地标,它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载体, 它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圣地,文明的传承使得它的烟火如同佛教古刹一样旺盛,沐浴着书香气的人们亲临文庙必定虔诚地祭拜人文先师。
大佛寺、白塔寺、金塔寺、松涛寺、莲花山寺、财神阁、天堂寺、祝贡寺、石门新寺、华藏寺、毛臧寺、红沟寺……河西走廊上佛光普照,寺庙如雨后春笋蔚然而生。
提起大佛寺忘不了“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
天堂寺的梵音在华锐部落从未绝响,转经轮在轻抚中承载了朝拜者的梦想。
清应寺的西夏碑因一介书生的执着使其重见天日,神秘的西夏王国在史册上有了立锥之地。
白塔寺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而声名远扬。
莲花山寺佛道儒共存,民俗中五月十三朝莲花山流传至今。武威的两大圣山——天梯山和莲花山加持着“佛国凉州”和善男信女。
石门新寺,一代情僧仓央嘉措的《情歌》给雪域带来无尽的诗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爱而生情,因爱而共鸣,《情歌》便插上了翅膀飞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也飞到了海外……
佛光永照,佛是什么?佛是开悟了的人,心中有佛便有佛。神灵驻心,神高高在上护佑着生灵,神袛的法力使众生顶礼膜拜。神秘且圣神的信仰让众生获得了心灵的归属和精神的慰籍,一部部经典吟诵、流传不绝。
二
匈奴,在“列四郡,据两关。”的河西走廊上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存在。强悍的生番北匈奴在单于冒顿的统领下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他们不甘心偏居一隅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物产丰饶的中原,膨胀的野心在利欲的驱使下对汉室边地进行侵扰、掠夺,边地狼烟不绝,长城和铁甲劲旅也未能有效抵御其践踏。
在鼓角争鸣、烽烟升腾的历史长河里不但涌现出汉王朝争取外援而不辱使命的使者张骞和苏武,而且展现出了一抹抹嫣红,那是汉王朝天子的怀柔政策下和亲出塞的汉室公主们泪流满面迤逦而行留下的倩影,在为大汉帝国换取短暂的养精蓄锐的和平年代的重任里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王昭君等等,她们以巾帼不输须眉般的担当和气度为后世留下了传奇佳话。弘化公主等十九位和蕃公主也在名族团结和繁荣史上增添了耀目的一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和亲,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让后人在怀古中抒发幽幽的情怀。
三
汉王朝,在历经七代帝王的磨砺和备战中终于派出强军劲旅向骄横跋扈的匈奴重拳出击,“龙城大捷”挫伤匈奴的锋芒 ,第二次的河西征战彻底瓦解了不可一世的草原帝国。卫青、霍去病等等悍将率铁骑踏平了河西走廊,他们为大汉铲除了卧榻之侧的宿敌、强敌 。大汉的疆域拓展了,从此,中华文明的种子撒播在了状如走廊的河西,河西四郡如璀璨的星子闪耀在河西走廊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大汉的英雄在中华统一的进程中英名流芳。
四
中国“皇都鼻祖”姑藏,几经历史的风云演化成大马横行天下的凉州。“五凉之都”,“汉家城阙,胡属辅都”、“天下要冲,国家藩卫”、“梦幻凉州 ,西北首府”、“五凉京华,河西都会”,凉州,在纷杂的历史云烟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获得了流传后世的美名。
文化是精神食粮,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充盈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第一缕佛光洒在河西走廊上时,武威,凉州,这儿就成了佛教东流的传播站,人们为寻求精神的慰籍信奉佛法,高僧昙无谶在张义堡的天梯山开凿了中国第一个石窟。佛教文化扎根于民间并向东传播,五凉文化成为佛教文化的源头。
“诗言志, 歌咏声,舞动容。”阴铿开创了五言律诗。西凉乐舞动了大唐盛世,它是中国古代民族音乐史中的一块瑰宝,它标志着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李益的笔触涉及社会生活方面,诗作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思,他潇洒挥毫描绘边塞风光与戍边将士生活,虽有感伤情调但不乏英雄主义情怀,他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折射出了人们倡导的“西部精神”,李益和他的具有豪迈情怀的诗作值得推崇、学习。凉州是中国边塞诗词创作的大舞台,后世的许多诗人为武威凉州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五凉文化也是隋唐文化的源头。
五
生产力的发展,台,这个得以叩问天地的建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楼阁宫殿成了人们栖息、生活、聚集的地方。长城,在漠风和冷雨的雕刻下终成了后人怀古的奇迹。
姑藏被誉为“中国皇都鼻祖”,又美其名曰“鸟城”、“凤凰城”、“卧龙城”。
古凉州有“七城八景二十四门楼”的规模,到后世凉州城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更有“避水珠”、“夜雨打瓦”、“七星剑”、“通天柱”的民间传说。
瑞安堡,一个由敛财修筑的地主私人豪宅在阴霾飘散之后最终回到人民的手中。
财神阁,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人流里成了大靖地标性建筑。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边墙,长城,是戍边的魂魄,这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固边军事防御工程曾阻挡了异族匈奴进犯的铁蹄,传说和着血泪,它们如今已失去了当初强大的防御功能,蜿蜒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之上,一任秦汉时的月照风吹。
六
武威,它的威武并不仅仅在于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撑起来的壮观,淳厚、刚劲的民风民俗足以给它锦上添花。凉州的社火闹起来了,四坝的攻鼓子跳起来了,贤孝和宝卷唱起来了……华锐部落的民歌一如天籁之音飘荡在高山、平川、草原……喜庆诙谐的妆扮,铿锵有力的乐声,矫健潇洒的舞者,喜形于色的人群……民间的乐舞舞出了人寿年丰、舞出了岁月静好。
国富民殷,四海一家,相同的肤色、不同的方言、迥异的习俗构成了多彩的地域风情。
“民以食为天”,武威的美食可口地道名气远扬;武威的美酒甘冽醇厚驰名中外。生活因富足、热情而美好,人生因和睦、顺心而精彩,烟火因传承、延续而旺盛。
七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确是军旅的风花雪月。战争从来不会因正义而缺席。
西部自古就有征战杀伐的传奇,关山云阻望破西风的西凉马超、梦旧角弓藏国恨家仇不堪回首的明末杨家将义薄云天、豪气干云。家国情怀、忠勇爱国、建功立业、马革裹尸……中华民族赤诚的情愫在烽烟和硝烟的交替里一脉相承流传后世。
一百年前,血雨腥风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抹红,那是中国人民胜利前的曙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幕悲壮的存在。河西走廊上,日月星辰下,严寒酷暑里,西路军喋血古浪、凉州、高台……无数的将士用青春和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西征之歌!古浪,革命的旌旗在枪林弹雨里迎风飘扬;四十里堡,西风漫卷红旗 ,祖师宫留下了红色的记忆。高台,红色的旗帜涂上了惊心怵目的血色,红色成为国人心目中最闪耀的色彩。
“滔滔沧海流碧血,报春腊梅笑丛中。”英烈的鲜血和仁人志士的拼搏浇筑开了成功的花朵,新型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屹立在了世界东方。军旅的风花雪月凄美而浪漫,军人的壮志豪情世代流芳!
八
“人定胜天”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芒。民勤的石述柱,古浪的“六老汉”堪称现代版的愚公,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践行者,他们战天斗地治沙的精神就是西部不屈不挠、果敢勇毅精神的传承。

九
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石羊河,武威文明的母亲河,伫立在其干支流畔沐浴着时代的阳光,不由得神往“吹笛岸花香”的诗情画意。
水库,母亲河滋养儿女的丰盈乳汁,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不致使它成为大地母亲的最后一滴眼泪。
十
武威,沐浴着佛光在五凉文化熏陶下、在丝路驼铃声声往来里、在唐诗宋词的吟咏里兴盛又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抖落一身尘埃崛起。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化的得失决定着一个文明的传承与消亡。历史因铭记而永远,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播传统文化于神州,展华夏文明于世界。
城市是人类的杰作,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在“一带一路”的构建中,底蕴深厚的城市会发展成海港或陆港,它在社会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丝绸之路从远古走来,沿着这条路,我们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鉴赏异域的风情、去解码异帮的文明;沿着这条路,我们留住中国精神、传递华夏文明。武威,丝路上的明珠,它踩着改革 开放的鼓点、沐着祥和明媚的阳光、迎着新时代和煦的春风、担着稳定地区积淀文化繁荣经济的职能铿锵有力地向前走着,走着……相信,在筑梦的路上,“银武威”的明天会更美好!
十一
“雪映祁连白”,“吹笛岸花香”,“千里乡音桑拓稠”,“瀚海明珠绿野幽”……这就是我的故乡——武威凉州!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是情僧仓央嘉措痴情的表白,而现在它却成了我与故乡在灵魂深处最直白的对话。
功名利禄、田园诗酒是大多数人毕生的梦想与追求,归根到底人的一生只不过求的是一日三餐、卧榻三尺、香火延续、魂归故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土。”故乡是盛放我们肉体和灵魂的地方,故乡像一位宽厚、温柔的母亲永远会敞开胸怀接纳游子,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铩羽而归。
怀旧低吟思乡曲,到乡已是逐梦人。故乡啊,不管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您永远是我无法忘却的守望!
十二
拳拳赤子心 悠悠桑梓情。《武威传》,家乡的传记,它是作家倾情为家乡树碑立传抒写的赞歌,它史海钩沉武威以武兴起而以文流芳的灵魂,它挖掘出武威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勾勒出武威粗犷且温柔的容颜,它展示出了西部豪爽的精神特质,它陈述了武威浓郁的民情风俗。《武威传》,让我们在对千年一叹中、在敞开胸怀囊括四海、拥抱世界中掩卷回眸、再回眸……
——2023.10.9于肃北

马高山,甘肃武威凉州人,爱好阅读与写作。
“都市头条”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