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光有条大马路
贡发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明光城里出生的每个人都知道明光有条大马路,那是当时嘉山县城明光最长最繁华的街道,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大马路后来变成了人民路,县城明光镇变成了明光市,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
明光原是池河边上一个小渔村,明洪武年间开埠,由村庄发展成集镇,由集镇渐成闹市。一九三二年,民国嘉山县政府在老三界成立时,明光是嘉山县著名的集市,因她坐落于津浦铁路线上,设有火车站,抗战时期国民党伪安徽省政府(治蚌埠)配合日本鬼子占据明光,将明光设为伪嘉山县城。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改为嘉山县治。一九四九年二月,嘉山县全景解放,明光成为人民政府所在地。一九九四年撤县改市,明光城成了明光市。
明光城原来很小,分主城区和副城区两块,城区总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今车站路以东、津浦线以北、育才路以西、池河大道以南是明光主城区,今惠利商城是主城中心,今二中路口至原老明光酒厂的道路就是从主城中心穿越,取名中心路,至今仍是青石板路面。今车站路原名西环路,就是因为它是环明光城西面之路。副城区在今交通路以东、津浦线以北、韩山路以西、铁小巷以南范围内,以明光火车站原来设在这里,形成一个副城区。在主城区和副城区之间修筑了一条东西向连接线,西起今交通路南端西面的老火车地下道口,东至今安徽省明光中学门口(今惠利商城大门口至中心路一段当时名为大巷口,大巷口垂直南行五十米处有一条垂直向东至今明光中学门口路段,名方家巷),形成一条长约一点五公里、宽约五至七米马路,这就是明光大马路。大马路修建于何时,我不太清楚,我估计津浦线通车以后应当就有了,算起来已有一百一十年左右历史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很少见过世面。好像是一九七二年夏季一天,从王摆渡乘小帆船才第一次进到县城明光,住在位于中心路挑水巷我表姑家,那天下午,我二表姐专门带我游览了明光火车站,平生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了火车,平生第一次光顾了明光大马路。二表姐带我从火车站一直走到大巷口,然后再回到她家。那时大马路是青石板铺就,中间三排大青石竖向并排,一直向前延伸,石板都已磨得乌青光亮,大青石上留下了很深的车辙印痕,充满了久远深沉的意蕴。当时看上去大马路比较宽阔,两边已有了不少房子,多是平房,青砖灰瓦,高低不齐,参差有别。许多瓦缝里时有青草、香蒿之类植物挺立期间,让人产生古旧沧桑之感;只有个别是两层以上的楼房,鹤立鸡群,非常显眼。正是旁晚时分,大马路南北全是门市,挨挨挤挤,街道两旁缝隙间摆满杂货摊点、货郎小担、汤水面挑、风味小吃,吆喝声、叫卖声、敲打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街心人挨人,人挤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二表姐紧紧牵着我,怕我走失。那时我很好奇,街上怎么这么多人呢。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里是县城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是当年嘉山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当时我的主要目的是看火车,对大马路及两边建筑基本没有留心,印象较深就是火车站旁的津浦饭店了,看上去非常气派。津浦饭店现在还在,二十多年后,有一两年时间,我几乎天天上下班经过津浦饭店门口,但再也没有找到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感觉。那时副城区有时比主城区热闹,两年后,火车站迁到了今天地址车站路46号,副城区开始受到冷落。
火车站迁建之后,在火车站至汽车站之间修筑了一条马路——西环路,当时汽车站位于今白云商厦、千家惠商场之处。一九八〇年我考取安徽省嘉山师范学校后,经常从西环路上经过,从汽车站到今邮政局,路西均是农田,只有邮政局一栋二层小楼伫立拐弯之处。为了缩短主城区与副城区之间的差距,县里在西环路与大马路交叉处西北角营造了一栋三层百货大楼,为当时明光城最华美最洋气的建筑,百货大楼西面又建筑了一栋四层大楼——明光旅社,明光旅社西隔一条马路建早了一栋娱乐设施——明光大戏院,百货大楼、明光旅社对面都是民房,也就是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明光的主城区和副城区已由大马路紧密连接到一起。
我在位于卞庄南面山坡上的安徽省嘉山师范学校读书时经常光顾明光大马路,基本上平均每两周一次。来回约三十五公里,因为舍不得两毛钱乘坐火车,绝大多数为步行,一般几个同学一道,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明光,从没感觉到徒步跋涉之苦。光顾明光大马路的目的主要是买书、看书,有时也看一场电影。看电影要等下午,中午时分要么坐在百货大楼门前或大戏院门前靠连环画,要么在大马路上来回漫步,寻早新奇,不过很少遇到新奇,只是消磨时光而已。这样,无意之中,大马路两边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老火车站旁的商店开始,沿途有老火车站站房、搬运站、津浦饭店、汇源巷小楼、林泉巷炮楼、林泉旅社、临泉浴池、工农兵照相馆、供销社门市部、明光大戏院、明光旅社、绿园饭店、春蕾照相馆、百货大楼、近湖酒家、明光镇医院、新华书店、三六九饭店、雇衣店、大巷口商店、大巷口炮楼、大巷口戏楼、五交化公司五金店,方家巷口炮楼,方家巷杂货店、东方红电影院、针织厂、嘉山中学(今明光中学)等标志性建筑,但这些建筑只剩下了津浦饭店、林泉旅社、东方红电影院,现在显得很寒酸,已找不到昔日气派的影子,其余均已不存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建造县政府大院时开辟了二马路(今广场路);八十年代初,一〇四国道穿越市区修建了三马路(今池河大道——双拥路),同时,西环路延伸至明光山(也称龙庙山)下,县人民医院迁至明光山上;九十年代初,建设惠利商城,为安置拆迁户,又开辟了四马路(今龙山路)、明旧路(今女山路),同时修通了韩山路,西环路成了明光城市中心;九十年代末城区开不断北移、东进西延,因一〇四国道改道,开辟了五马路(今嘉山路——明珠路:池河大桥至交警大楼);本世纪一十年代初中期,南洛高速自明光城东北经过,在五马路以北,南洛高速以南举全市之力建设了开发区,主要是明光省级工业园首期项目10平方公里,同时一〇四国道(嘉山路段)东延,再次改道;近几年,又在嘉山路以南、新一〇四国道以西,救一〇四国道以北、明珠大道以东,兴建了明光政务新区,在南洛高速以东启动了明光省级工业园二期项目。目前,明光城区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大块,总面积已达二十二平方公里。明光城市已初具规模。
现在走在明光大马路上,物离景去,昔日的影像早已消失得荡然无存,原先的热闹氛围早已不在,令人无限感慨。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社会发展应当继承光大,不应当一味否定。今天的明光城已是七十年代明光城的十几倍,但大马路和原先的明光城均已面目全非。我在想,如果明光大马路不改造,而是修旧如旧,一直保留原有风情,不是更具历史底蕴吗?
我记忆中的明光大马路面貌已越来越模糊不清,今后还有多少人能记得明光大马路呀?
贡发芹,笔名亚鲁、贡晖。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现当代史料学学会理事,省民协、散协、报协理事,省作协、评协会员,省历史学会、文史资料学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故园乡愁》、诗集《轻描淡写》、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文史随笔《明光史话》等书二十三部,作品入选《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等30余种选集,其中散文《举人巧对朱元璋》收入河北少儿出版社《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五年级A版)课外教材,散文《寻找芦苇地》入选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史林拾荒》、《轻描淡写》等5部书收入百度百科词条。获安徽省金穗文学奖、安徽省社科通俗读物奖、中国散文年会奖、屈原诗歌奖、明光市政府文学奖等奖项十余种。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