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筆精华杂志文学基础讲座第五讲》
文/刘俊国 摄/闲语

2023年10月11日,阳光明媚的天空下,江苏昆山花桥镇社区教育中心迎来了一场文学盛会。当天上午十时,<文笔精华>杂志组织了作家诗人聆听上海文学杂志社高级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斤夫先生的主讲。主编朱超群老师亲自上台,一一介绍了嘉宾们的简历,这些嘉宾均为沪上有名的作家以及部分外地作家,他们是:

1.袁宝双
2.朱超群
3.韩骥
4.沈裕慎
5.袁育美
6.张斤夫
7.管志华
8.袁德礼
9.丁罗蕾
10.刘俊国
11.施永培
12.闲语
13.费荣长
14.倪夏明
15.沈志强
16.周琪卿
17.林建明
18.梅常青
19.夏梅珠
20.王根青
21.钱坤忠
22.徐一化
23.殷博义
24.木子
等

当地参与者30余人。可见此次讲座的备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学杂志社高级编审张斤夫先生是本次讲座的重要主讲人之一。年届86岁的张老师在文学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其对小说创作见解备受赞誉。朱超群主编与张斤夫高级编审配合默契,他们将从模仿到创作的角度,详细讲述小说创作的方法与技巧,重点讲解模仿名人小说技巧、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内容。

讲座开始后,主编朱超群带领大家先来了一段小小的预热,他分享了一些自己多年来从名人小说中学到的经验与感悟。通过模仿名人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紧接着,上海文学杂志社高级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斤夫先生登台发言。他以朴实而深邃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他长期以来对于小说从模仿到创作的心得体会。他强调,临模是学习的重要一环,但仅仅限于模仿是无法取得突破的。他提醒大家要注意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将自己的独立思想与情感融入作品中。

张斤夫高级编审谈到小说创作的方法时,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例,讲述了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营造氛围等方面的技巧。他指出,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需要有起伏、冲突和高潮,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同时,他也强调了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处理,细腻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下午三点,讲座圆满结束。在这场精彩的文学讲座中,大家不仅聆听了张斤夫高级编审的精彩演讲,还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这次讲座,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的创作过程,明确了临模到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对于今后的写作将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文学是一座宝藏,一场讲座将触动人的灵魂。在这个阳光普照的日子里,我们有幸在江苏昆山花桥镇社区教育中心共同聆听了这场文学盛会,这将成为我们创作之路上一段重要而难忘的旅程。期待未来,我们将用思想与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妙故事!下面就(如何从慕仿到创在这个讲座中,我将探讨模仿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并分享一些提升创作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观点:模仿是创作的起点。很多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曾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进行学习和实践。模仿可以帮助我们熟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创作灵感。

然而,模仿并不等于盲目复制。真正的创作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观点。模仿只是一个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和个性化的处理,逐渐走出模仿的阴影,进入到真正的创作领域。

那么,如何从模仿到创作呢?首先,我们需要进行持续的学习和积累。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经验,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与其他作家进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技巧。写作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自律和热情,每天坚持一定的写作时间,不断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多种创作方式,如散文、诗歌、小说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挖掘我们自己的潜力。

最后,创作还需要不断的反思与修正。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进行审视和改进。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批评和指导,以提升自己的作品质量。

总结起来,从模仿到创作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的过程。通过积累知识、培养习惯和修正错误,我们可以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实现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花桥文学盛会赞
文/木子
金风送爽,阳光灿烂,上海花桥一片花海,迎来金秋文学盛会。二十二位作家诗人会聚在花桥社区教育中心,聆听在文学界拥有盛望的中国作协著名作家,《上海文学》高级编審张斤夫先生关于"模仿与创新"的报告。报告会由〈文笔精华〉主编著名作家朱超群先生主持。
86岁的张斤夫先生与朱超群先生默契配合,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特别強调初学写小说的,要大胆模仿,借鉴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重要性。与会者一致赞同热烈鼓掌,气氛十分热烈和谐。

其实模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中的二个重要方面。
对于个人而言,模仿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快速积累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创新则是实现个人突破和创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我们可以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模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中的二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充分发挥模仿和创新的作用,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繁荣的关键。

下午三点,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完满结束。这次活动,聆听了张斤夫先生的报告,大家从中吸取了许多创作经验,明确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得到很多的启发,对今后的创作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花桥文学盛会,正如花桥这个美丽的地名一样,必定会鲜花盛开,四季飘香,硕果累累。
2023.19.11









责编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