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王庄挂面 鲜为人知的往事
口述:曹宗杨
记录整理:王生标
曹庄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西南,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距宁连高速洪泽入口1公里,距正在新建的宁淮高铁站3公里。全村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2000多亩,3000多人,467户。
1980年以前,曹庄村曾与王庄村均隶属于洪泽县高良涧乡(现洪泽区高良涧街道),两村紧密相连,东西绵延有十多里,故,人们习惯地通称其为“十里曹王”,简称“曹王庄”。然而,却因抗战时期抗大四分校的驻扎,让“曹王庄”声名远扬、青史留名,更让其村民制作的手工挂面,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优“特产”。
“曹王庄”人制作手工挂面的历史悠久,村民中曹宗河夫妇制作的挂面,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被视为首屈一指、当仁不让的头牌。其妻蔡兰英下(方言,煮的意思。)的挂面清汤清水,不硬心、不糊不烂,火候把握恰到好处。在青菜、萝卜为主的苦难年代,一丝丝白色的面条,在青菜的映衬下清清白白,沉浮于碗里面汤之中,再佐以小许蒜叶或葱花点缀,其色、香、味俱全,无不让人赏心悦目,食后唇齿留香!
说来也巧,真正让蔡兰英下挂面手艺出名的,源于一则令人暖心的故事。
1939年冬的一个夜晚,曹庄村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曹才成和副书记曹宗义从高良涧乡龙庙村开会返回。由于,当时缺吃少穿,加之路途较远。曹才成与曹宗义走着走着便感到饥肠辘辘、四肢无力,两人相互鼓励搀扶着,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终,曹才成实在支撑不住了,便晕倒在地。曹宗义看看四周漆黑一片,加之,他们的特殊身份,左顾右虑让曹宗义心急如焚茫然不知所措。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丝从曹宗河家门缝里透出的微弱光线,让曹宗义眼前一亮。他轻叩曹宗河家的门,谎称“路过时被绊倒,待其划亮火柴细瞧,发现竟是曹才成晕倒在路上。”正忙着做挂面的曹宗河夫妇闻言迅速帮忙将曹才成抬进屋内,扶着他背靠山墙坐在一条凳子上。然后,曹宗河的妻子蔡兰英先端来一小碗温开水,一勺一勺慢慢给曹才成喂下。待其慢慢缓过神来,蔡兰英又给他们俩每人下了一碗挂面。曹才成、曹宗义吃后,浑身发热精神焕发。“曹宗河家挂面赛仙丹!”谁知,曹才成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经一传十十传百,充满神奇色彩,使蔡兰英的下挂面手艺有了名气。
1942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四分校)驻扎“曹王庄”后,彭雪枫非常重视军民的饮水卫生。他特组织师生挖了一口又深又大的水井,并用砖头砌内侧,以保证井水水质。为了方面取水,他还特意派人从龙庙的一处破庵上运来一块长条石横在井口上。井水冬暖夏凉、碧青见底,入口甘甜,让军民兴奋不已!
1943年7月29日,彭雪枫在曹王庄抗大四分校写给妻子林颖的信中,对那井水更是大加赞赏:“玉洁冰清搬的井水洗头、洗脸,把炎暑燥气驱逐净尽了······”
曹宗河用清澈的井水制作的手工挂面,其洁白如玉、细若龙须、口感更佳,备受顾客的青睐。
1944年元旦前后的一天,雪后初晴格外寒冷。一阵急促的紧急结合号声,打破了拂晓前的寂静,把抗大四分校某队的学员从睡梦中惊醒。黑暗中,学员们以敏捷的速度按照规定着装、携带装备,奔赴结合地点,奉命离开曹王庄驻地向北徒步行军。
冬天的凌晨,地上没有融化的雪又结了一层薄冰,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行进到离学校不远处的浔河边时,宽阔的河道挡住了去路。队领导身先士卒率先下水,学员们也毫不畏惧纷纷过河。河水不深但冰冷刺骨,那被浸湿了的绑腿和鞋袜很快便凝结成冰冻,而冻僵了脚,像刀割一样地疼痛。操练结束,方知原来是一场演习。
有几个抵抗力弱的学员受了风寒,其中,有两位学员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让队领导犯了难。曹宗河妻子蔡兰英得知后,将家里煮好的挂面,端给那两位学员送去。那精心烹制,融入浓浓拥军之情,看一眼都让人舒心,芳香四溢的挂面,竟很合那两位学员的胃口,让他俩的食欲一天一天好转,身体也慢慢地康复,令队领导和学员们惊叹不已!更让蔡兰英的下挂面手艺,被赋予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从那以后,曹宗河家的挂面便自然而然的成为抗大四分校师生们改善伙食、宴请宾朋、接待首长、“病号饭”的首选。校领导陈锐霆、彭雪枫、邓子恢、陈毅军长等,都曾品尝过蔡兰英下的挂面。“走千走万,曹家挂面好棒!”陈毅军长曾给予曹宗河家挂面很高的评价。
后来,曹宗河将制作手工挂面的技艺,从面粉、水、食盐配比、选料、磨面、揉面、盘条、醒面、上架、晾晒等重要环节,毫无保留的向村民们传授,让曹王庄挂面名闻遐迩,成为村民们闲暇之余主打的家庭副业。
如今,曹庄村人在曹宗河原有制作挂面的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产品日趋完善,并注册了“曹之臻品”商标,设计成精美尚的外包装,通过线上下销往大型商超、高档酒店,让曹庄村的挂面走得更远、名声更响,为带动村民致富、助力村集体增收、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