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桃花源里可耕田
作者:邴玉君
朗诵:大梅

伟人毛泽东,在1959年写了一首诗《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桃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其中尾句,“可耕田”用了一个问号,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这是伟人穿越千年时空,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桃渊明一次隔空对话。
伟人诗中“陶令”指的是历史名人,词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田园情结伴随他一生。少年时爱田园,离家后不忘田园,辞官后归隐田园。他那支妙笔生花的浓浓墨香中首开田园诗歌之新风,首开中国古典诗歌田园派诗歌之先河。
陶渊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于心。他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万贯家财。他四次辞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魅力,有不同世同流合污的人生气节。陶渊明的词赋、散文脍炙人口。最耐人寻味的一篇《桃花源记》千古流传,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至今仍是千古之谜,你要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恐怕只有去问陶渊明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他心中的“乌托邦。”是他心中向往的理想社会,他在的《桃花源记》中浓彩重笔的描写和设计他心中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尽在释怀他心中的理想;与世隔绝、男耕女织、天伦之乐、只有自然时间的变化而无政治时间的交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管理机构,不须抚担国家税赋等。这是陶渊明的心中空想而以,仅是陶渊明心中的虚构意像而已。这种意像也是美好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去寻找这处鸡犬相闻,男耕女织,小船桑园,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巅峰之作,是行走在“乌托邦”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千古绝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是对晋朝和宋朝交替时期现实的憎恶,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心中向往和追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一种释怀和表达。是华夏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中,别开生面的千古名篇。

你读懂了《桃花源记》,就读懂了陶渊明。就走进了《桃花源记》里,就走近了陶渊明。你就会被淹没在《桃花源记》的一字一句中,你就找到了你心中那处桃花源。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妙笔著文章,田园风光新。 陶渊明首开田园诗歌之新风,他诗中的一句一段都是一幅田园风光的画卷。读后,让人感到一缕田园清风扑面而来。陶渊明,一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就是一幅画,意境深远,多么惬意。

陶渊明远离喧嚣,东篱下采摘不与百花争春色的菊花,忽然之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东篱、菊花、南山,这山中的气息和傍晚的景色,还是飞鸟归山林融为一体,这千古绝唱在陶渊明心中生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横空出世,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吟诵。历代天下画师,挥毫泼墨为这两句诗作画。陶渊明辞官归隐,是他人生的选择。陶渊明告诉我们,你的心中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就是桃花源。
《归田园.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后,清晨早起,躬耕劳作锄草的快乐情景。

辞官归隐的陶渊明,开一片荒林,搭一间小木屋,门前几分地,种菜种花种草。邀诗友煮一壶浊酒,挥毫写诗,屋后竹林听飒飒风声,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与大自然共舞。陶渊明,心中有忧国忧民的一腔情怀,有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但是,在那个年代他的才华难以施展,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的家国情怀难以释放,所以,他辞官而去,一支妙笔写出他心中向往的桃花源。
“陶令不知何处去”,我要穿越时空隧道,和陶渊明来一次千年的时空对话。我要告诉陶渊明,你心中的桃花源,你文中的桃花源,在今天早已变为现实。华夏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是可耕田的桃花源。

《浪淘沙.相约》
陶令乐耕田,归隐辞官,田园诗词首开篇,种豆南山。
往事越千年,天地巨变,华夏处处桃花源。相邀陶令再挥毫,耕田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