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否,上次去深圳华侨城(简称为侨城)的生态广场,那是今年6月2日的事情,我感慨万千,五味杂陈,遂于次日在朋友圈里写了篇拙文并配发了几幅图片,题为《昨赴侨城喜忧参半》。迄今,一晃4个多月过去了,我再次来到了侨城,在生态广场玩了一上午,觉得十分开心。

今年第14号台风“小犬”刚刚消失,南国鹏城,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又见面了,气温又回升了。今天(10月11日,周三),天刚鱼肚白,我习惯性地快速爬起来,匆匆洗漱更衣,不是去户外晨练,而是到店铺买回了早点。餐毕,用手推购物包装上了电吹管、小音响、葫芦丝、歌谱架等,风尘仆仆地搭乘地铁12号线,中途换乘1号线,耗时一个多钟头,来到了侨城的生态广场。

时钟刚指向8点,我到达了已接触过7年之久的地方——“水帘洞”,看望正在练歌的歌友。合唱团的指挥李欣老师,见我突然到来,连连点头且挥手示意。如今,他的神色比上次好多了,尤其是脖子不那么歪了。李老师的夫人袁敏大姐一见到笔者,旋即从携带的挎包里,掏出了近几个月来合唱团学唱新歌的纸质歌片,譬如《如果爱还在》《真心英雄》《英雄泪》《人生匆匆有几何》《水墨江南》等。她微笑着将这些歌片一把递给了我。这个举动犹如一股暖流,让此刻的我激动得不知所言。

我站立在第三排的后面,跟着大伙儿学唱着一首新歌。旁边有位姓王的女歌友,低声告知:“今天合唱团的人员明显增多了,好像是在欢迎你的到来。”因此次另有活动,我不得不提前告辞,并请歌友王女士转告:“下次,团里如有AA制的聚会,请一定提前通知我。”

我悄悄地提着沉甸甸的小推车,从水帘洞右侧拾级而上,顶端便是宽阔平整的木质栈道,侨城“高山流水”管乐队的长者保罗老师(至于彼此的相识缘由,此处至少可以省略一千字),早早来到这儿等候。我俩见面后一边取出了携带的乐器,一边围绕学吹管乐展开闲聊。

时下,快“奔八”的保罗老师,出生于安徽宿州,曾毕业于安徽大学,是一位典型的工科男,擅长无线电。自从退休之后,他为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练书法,写诗词,学乐器。他钟爱管乐,早些年自学了葫芦丝,近两年主要学习电吹管。同时,他热心地将从中摸索掌握的吹奏方法,手把手地传授给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此外,他积极牵头组建了一个管乐团队,建立了微信群,取名为“高山流水。”其寓意大概是:知音难遇当珍惜,乐曲高妙须磨练。

正当我俩谈得十分投入,忽然间一位身材高挑、衣着时髦、谈吐得体的中年妇女,朝我走过来,脸带微笑问道:“你是肖老师吧?”深圳,多年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俗,即凡在带有共同爱好的团体或圈子内的成员,无论相互认识与否,一般年少者均称年长者为老师。

我赶快回答说:“对,我姓肖,自从被保罗老师推荐加入‘高山流水’这个微信群后,已经4个多月了,但我直到今天才第一次前来参加活动。”
也许是兴趣爱好相同的缘故,我与这位健谈的女群主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她名叫李秀霞,网名为“一帘幽梦”,老家在黑龙江绥化,现居住在华侨城片区,是一位爱好广泛、能歌善舞、乐于奉献的女性。
这支新组建的管乐团队,现有管友18名,绝大多数属于退休人员并居住在侨城片区。为了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团队决定将每周三为管友活动日。本次活动,群主提前在群里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即学吹一首歌曲《红颜知己》,力求做到先熟悉歌谱,再摸索吹奏技巧,然后集中展示。

没过多久,团队除了少部分管友还在外地旅游,或正在附近上班的之外,其他的管友诸如徐广文、玲乐、浏洋合、正方向、阳光灿烂等已陆续来到了现场。在活动之中,一个个情绪高昂,有独奏,有合奏;有吹的,有拉的,有弹的,有唱的,还有跳的。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大家玩得十分痛痛快快,沉浸在乐不思蜀的气氛之中。
(注:图5至图9由管友浏洋合提供。)
